■李璐

宜春市審計局現有在職干部職工65 人,在職黨員40 人,其中審計業務一線黨員30 人,占比75%,每年人均外出審計時長高達8 個月。因此導致黨員流動分散度高,參加組織活動難以集中。如何扭轉“想聚不易聚”的局面,保持“人散心不散”的狀態,是審計機關黨建工作面臨的難題。
毛澤東同志在總結井岡山斗爭經驗時指出:“紅軍所以艱難奮斗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充分借鑒軍隊把“支部建在連上”的經驗,探索把支部建在審計組上,堅持審計項目推進到哪里、黨組織就延伸到哪里、黨員先鋒模范就發揮到哪里,是破解機關黨建工作難題的有效舉措。
在審計組組織創建上,做到“三個同時”,對于外出審計時間超過1 個月,黨員人數3 人以上的審計組,做到黨支部與審計組同時成立、黨員教育與審計業務同時開展、黨建工作小結與審計報告同時提交。截至目前,已在地方債務、糧食領域等審計組成立臨時黨支部23 個,覆蓋黨員30 余人。在模式構建上,做好“四個一線”,注重“黨員授課在一線、支部活動在一線、關心關愛在一線、選優樹優在一線”,使得黨性鍛煉在一線升華,業務能力在一線提升。在機制搭建上,做優“五個爭先”,出臺五位一體機制,即讓黨員干部爭選臨時黨支部書記、爭當審計組長、爭做審計主審、爭評審計標兵、爭創審計精品,做到以黨建促審計,以審計促黨建。
以學促干:建立“紅色星期六”主題黨日制度,各支部充分利用當地紅色資源現場體驗學習;開展“每日論壇”,支部成員每日輪流在工作群推薦文章分享交流學習;組建黨建聯盟,與被審計單位或當地縣級審計局黨組織“共建共學”。以干促學:開展“三講三促”活動,支部書記講黨課,促擔當作為;青年黨員講感悟,促成長提升;業務骨干講方法,促取長補短,把審計現場打造成提升素養、夯實業務的“微課堂”。學干相長:以支部為單位,按季度開展了“最美審計人 黨員當先鋒”主題演講活動;同時,在審計一線打造“審幫促”黨建品牌,致力審計查出問題、幫助規范管理、促進改革發展,使得黨員“動”起來、黨味“濃”起來、支部“活”起來、作用“顯”出來。
開展“青藍結對”工程,以臨時黨支部為載體,通過黨員帶骨干、骨干帶新兵,一對一幫帶審計新手及內審人員100 余人,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
搭建“1 +N”(支部書記+普通黨員)研究型審計小組,及時調研分析和總結提煉,加強審計成果運用。今年以來,向市委政府呈報審計專報10 篇,獲市領導批示23 次,有效發揮審計參謀助手作用。
實行“1120”三級作風督查機制,各臨時黨支部一天一小結、機關黨委一周一調度、黨組書記20 天一督查,帶動依法審計、文明審計、廉潔審計落到實處。
一是黨員形象“立起來”。通過臨時黨支部活動的開展,每名黨員都有了主人翁意識,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5 年來,先后有3 人獲省政府表彰;25 人獲省廳表彰;32 人獲市委、市政府表彰。
二是支部堡壘“強起來”。各個黨支部凝聚了共識,支部與支部之間比武亮劍,充分發揮了支部戰斗堡壘作用。5 年來,有10余個審計組獲評全省審計機關先進集體,2021 年獲市直機關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
三是審計業績“亮起來”。通過支部建在審計組上,促進了黨建和審計業務工作的深度融合,從而激發了熱情,鼓足了干勁,帶動審計業績“亮起來”。使得宜春審計工作在全省站前列,在全國有地位,先后三次獲全國審計機關先進集體,連續三年創全國優秀審計項目,發揮出了“1 +1 >2”的效果。
有理論高度的黨員干部職工,才能堅守初心;有實踐力度的黨組織活動,才能提振信心;有情感溫度的基層黨組織,才能凝聚人心。宜春市審計局“支部建在審計組上”工作模式,凝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堅守了初心,使黨員“聚”能發光發熱,“散”能閃耀閃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