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夏萍

黨的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第一次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將新的背景下的財會監督納入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財會監督就是通過財務行為監督業務行為,使其合規有效。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言,財會監督是打通業務與財務之間壁壘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業務與財務的融合度,加強財務對業務的監督與指導,提高財務信息的決策有用性,使單位能夠準確、真實、完整、及時的將財務信息反饋給內部與外部信息使用者,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公開透明化,有利于其更好的履行為民服務的宗旨。
A 單位是B 市K 局下設的服務中心,主要從事相關水利工程方面的建設工作,筆者通過對其財會監督的工作的調查,了解到以下現狀:
1.監督機制不完備。從目前的會計信息質量和財會監督效果來看,政府機關普遍好于行政事業單位,其原因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政府機關的財務治理結構較為完備。例如,A單位上級機關已經形成完備的財會監督制度和模式,但是A 單位財會監督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決策者與執行者、監督人與執行人之間的關系尚未合理設置到位,這些現象不利于監督工作的順利實施和監督作用的發揮。
2.監督能力不足。財會工作者是財會監督工作中的實際執行者,是決定監督效果的關鍵性因素。目前財會監督中之所以屢屢發生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財會工作人員能力不足導致。A單位由于財務人員年齡較大,同時未進行相關專業培訓,導致其財會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無法適應新時代監督工作需要。
3.監督技術不先進。目前,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已飛快發展,但是A 單位財會監督采用的技術和方式,依然比較傳統,主要以現場查賬、翻閱憑證為主。充分研究和開發基于大數據的監督工具,融合工商、稅務、審計等領域的交互信息,開展有針對性、高效率的監督是A單位財會監督工作的重要訴求。
4.內部監督職能弱化。A單位財會工作職責,側重于核算,偏向于管理,弱化了監督。另外,從單位內部來講,賦予財會、審計等內部職能部門以監督單位領導財務行為的制度安排,與行政事業單位的層級原則 (下級服從上級)相悖。其結果必然是:“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歸根結底,是對財會監督在監督體系中的定位還不夠準確,財會監督的責任與權利還不夠清晰。
1.行政事業單位財會監督意識薄弱
對于行政事業單位而言,財會監督主要是對其開展各類政府行為、項目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其工作成果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以及信息報送的及時性進行監督,是通過事前預警、事中監督、事后反饋等形式貫穿行政職業單位工作全流程的監督,從而推動行政事業單位高質量發展、實現戰略目標。但目前我國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并沒有深刻理解財會監督的內涵和作用,僅僅將事后檢查作為財會監督的主要手段,不能行之有效的在單位運營中運用財會監督獲得單位各類工作、項目全過程持續、全面的信息,只能在事后發現問題并糾錯,導致試錯成本較高。
2.財會監督各類活動未有效形成合力
行政事業單位財會監督活動包括專項監督、審計監督、內控評價、業務檢查等,監督形式比較多樣化,但真正建立大監督格局、形成財會監督合力的單位不多。目前實踐中,行政事業單位各類監督活動各自為戰的情況比較多,沒有完全打通各類監督活動的壁壘,各類監督活動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資源共享,無法進行優勢互補,也不能互相利用其他監督活動的成果,監督資源和成果缺乏有效整合,導致各類監督活動未能有效形成監督合力。
3.外部監督機構缺乏獨立性
通常,對行政事業單位實施鑒證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的選聘有兩種方式:一是由政府主管部門或國資委進行指定委派;二是行政事業單位通過談判招標等方式自主聘請。
利用第一種方式,事務所會受當時當地政策影響較大,可能不利于其進行客觀獨立的審計鑒證服務;其次,在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后,國資委或其他主管部門會對各項數據進行校驗,但并不能直接發現行政事業單位經營存在的問題,從而無法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要求和反饋,導致審計工作形式化。
而利用第二種方式,考慮到事務所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化運營機構,若因為真實反映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而不被客戶所接受,可能出現被更換的后果,導致事務所容易受到單位管理層的影響和施壓,站在單位的立場上進行數據分析和問題處理,可能存在與單位合謀、甚至弄虛作假應對政府監管部門審查的情況。
1.健全財會監督體系,強化實施力度
財會監督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只有行政事業單位管理層和全體員工共同參與,才能最大限度發揮財會監督的監管作用。行政事業單位應自上而下貫徹財會監督的作用及意義,使其在每名員工心中扎根,讓全員在明確單位定位和發展目標的同時,認識到財會監督的重要性和嚴肅性。在財會監督理念逐漸形成的基礎上,從宏觀經濟環境和自身戰略規劃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及標準和細致的監督程序,并通過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和配合,使財會監督真正落實到單位運行的各個方面,從而有效遏制單位內部出現徇私舞弊等行為。同時,財會監督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單位外部環境和戰略目標的調整進行不斷修改和完善,使財會監督工作能夠與單位的發展相適應,保證財會監督的質量。
2.明確各部門財會監督職責,完善治理結構
科學劃分單位內部各部門的職能,明確財會監督職責,使各部門在單位運營活動的全流程中有規可依,也使各職能部門之間形成相互制約和監督的狀態。同時,將財務、審計部門或其他業務管理部門的監督職能納入考核機制,強化財會監督的執行力度,從而更好的實現財會監督目標。
3.充分發揮內部審計職能,擴大內審效用
財會監督離不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審計職能的優化,通過高效的內審機制和手段能夠有力規范單位經濟活動,及時發現單位運營各環節存在的問題,降低單位經營風險。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強內審的執行力,做到全流程控制,事前進行嚴密審查,對合理性、可行性等提出問題和修改建議;事中實時監督,防止出現違法亂紀等行為,避免單位發生重大損失;事后總結經驗,找尋財會內控機制中的漏洞和不足并進行處理,推進單位發展更加穩定。
4.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提升財會監督質量和效率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大多已熟練采用用友、久其等財務系統實現會計相關工作的自動化和信息化,但在財會監督工作中較少運用到信息化工具。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的推行,財會監督工作應更注重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財會監督工作的透明化、數據化和智能化。
同時,順應“業財融合”的管理趨勢,優化改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各個獨立的信息化系統,并進行有效的關聯和對接,建立統一的財會監督信息化系統,通過信息化管理將財務監督融入到單位運營的各個環節,形成連貫暢通的信息鏈,從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更加全面精準的實現財會監督目標。此外,在推動信息化建設的進程中,要加強軟硬件設施方面的投入以確保網絡安全,避免受到外部侵害,為財會監督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
5.保證外部監督機構獨立性,提升外部財務監督質量
從立法上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違規審計的處罰力度;每年對事務所進行評級,獎懲并施,對于評級相對較高的事務所可以允許適當提高審計收費標準。針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收費進行合理的規定,避免審計費用影響審計質量的情況發生;選聘的會計師事務所要定期更換,防止審計師與管理層因共同利益出現“合謀”的情況。對于行政事業單位的審計,國資委和財政部門等監管機構需要根據專業的判斷,與事務所進行充分的溝通,進一步強化和規范事務所的審計程序,提高外部監督的有效性。
事務所之間可以采取交叉審計的方式,借助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知識,既能夠提高審計質量,又避免事務所之間互相串通,減少同業之間相互包庇的可能。同時,在事務所內部形成充分有效的內控機制,提升事務所的整體素質以及審計人員的道德水平和風險意識。其次,充分發揮輿論的力量,推動全民監督。通過各方面的監督機制,有效防范事務所的舞弊行為,促進審計行業的良性發展。
6.解放思想,為利益相關者參與單位財會監督提供便利
目前,行政事業單位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等工作均取得不錯成績,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強化信息系統的建設工作,做好與單位的系統集成工作,并定期或適時公布單位運行指標,通過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建立單位信息資源共享機制,讓單位各項信息貼近利益相關者,為領導者、利益相關者決策直接服務,降低各方溝通成本和縮短決策周期,為各方高效運行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暢通的“溝通渠道”。同時,行政事業單位要解放思想,要意識到自己即是被監督方,也是其他單位的利益相關者,如果能夠實現單位信息透明運行,自己也將是受益者,要大力配合單位信息共享機制。
1.以預算管理為抓手,做好財務事前監督
建立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盡管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已經建立了預算管理制度,但仍存在形式大于實質以及監控作用發揮不充分等現實問題。全面預算不是財務預算,全面預算管理不能等同于預算編制,若一味追求表格間的勾稽關系以及對數據的分析將使預算管理淪為“紙上談兵”的數字游戲。為防止預算管理流于形式,應該以制定合理預算目標為核心,對整體經營活動進行量化安排,對預算執行情況制定考核指標,通過定期不定期的進行分析,迅速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2.業財信息化,加強財務事中監督
在行政事業單位中建立“財務共享中心”,在財務共享模式中融入信息化技術,規范單位的財務管理,使管理系統化、流程化,使核算單位與財務人員相分離,避免傳統的人工審核流程的人為因素,把財務會計提升到管理會計的高度,促進財務管理質量提升。通過進一步優化財務監督,堵塞財務管理中的漏洞,防止舞弊行為產生,提升財務管控效果。基于財務共享模式下,通過財務信息化構架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與業務部門的高效融合制度體系,使管理會計能夠進入到業務前端,參與到單位全程管理中,通過多渠道的數據分析,對不合規的業務進行甄別,提高財會監督的效率。
3.多維財務分析,夯實財務事后監督
結合財務共享信息化技術,提高財務分析效率,拓展財務分析的維度,通過對單位收入、成本、費用各項財務指標的分析發現指標邏輯的異常;通過對財務結果追蹤,分析銷售業務、采購業務、生產業務、研發業務等業務過程中的邏輯關系和正確性,形成定期反饋和整改機制,使財務的事后監督落在實處,同時發揮審計監督的利器作用;定期對行政事業單位法人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包括任中審計及離任審計等,重點關注和評價決策失誤、管理失控、徇私舞弊等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嚴重失職行為。
行政事業單位是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群體,其透明有序的財會監督是我國經濟健康運行的前提,期望能夠組合社會資源和內部資源,形成監督合力,建立監督大格局,為行政事業單位高質量發展助力,實現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