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春,沈 凌,王麗蘋,李順藝,艾中華,齊維秀
(1.昆明醫科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醫療服務質量評估中心,云南 昆明 650106)
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由各種病原體引起。根據其流行速度和危害性,目前國家將法定傳染病主要分為甲、乙、丙3類,共40種。其中包括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和按照甲類管理開展應急監測報告的其他傳染病[1]。新發傳染病和再發傳染病在全球范圍內仍在增加,對各類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的控制與消滅始終是人類面臨的挑戰[2,3]。本文通過分析總結近7年法定傳染病發病情況,為相關部門開展傳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借鑒。現報道如下。
疫情資料采用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公布的法定傳染病報告,人口資料采用國家統計局網上公布的資料。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按傳播途徑將傳染病分為腸道類、呼吸道類、蟲媒及自然疫源類、血液和性傳播傳染病。
根據公布的數據,采用Excel進行分析統計;計算每年的死亡率、發病率,均采用當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上一年末的全國常住人口數。
7年間,中國法定傳染病在2015-2021年共發病人數50439069例,累計死亡數152011例,年均發病數7205581例,年均死亡 21715.9例,發病率為516.41/10萬,死亡率為 1.56/10萬,病死率為 0.30%。除2020年,法定傳染病呈上升的趨勢,總體不穩定,見表1。

表1 2015-2021 年中國大陸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及死亡率情況
2019年始,法定傳染病前5位發病順位總體不穩定,見表2。

表2 2015-2021年法定傳染病發病順位(%)
2020-2021年,乙類傳染病發病率顯著降低,見表3。甲類傳染病7年間發病趨勢較穩定;除2021年,死亡率呈上升趨勢,見圖1和圖2。

圖1 2015-2021 年中國大陸法定傳染病發病率變化趨勢(/10萬)

圖2 2015-2021 年中國大陸法定傳染病死亡率變化趨勢(/10萬)

表3 2015-2021年中國大陸甲乙丙三類法定傳染病發病與死亡情況
2015-2021年全國甲乙類傳染病按傳染途徑統計顯示7年總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是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見表4。

表4 2015-2021全國甲乙類傳染病按傳染途徑統計的發病與死亡情況
2015-2021年,腸道類傳染病發病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19年始,呼吸道類傳染病發病率呈逐年顯著下降趨勢,死亡率先明顯增加后減少。除2019、2021年,自然疫源及蟲媒傳染病的發病率逐年遞減,2015-2021年血源及性傳播傳染病發病率逐年遞增,見表 5,表6。

表5 2015-2021年全國甲乙類傳染病按傳染途徑統計構成情況(例)

表6 2015-2021年全國甲乙類傳染病按傳染途徑統計發病率及死亡率情況(/10萬)
7年間,中國法定傳染病發病率在(413.63~733.57)/10萬,除2020年因新冠肺炎防控形勢影響,其余年份大體呈逐年上升趨勢,與青島市[4]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019-2021年,乙類傳染病發病率降低,死亡率顯著增加,這與2020年,國家正式將新冠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管理有關[5]。2019-2021年全國甲乙類傳染病按傳染途徑統計,呼吸道類和腸道類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降低。對此研究表明,新冠應急響應期間,浙江省其他法定傳染病的發病數明顯減少,特別是流感、猩紅熱、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瀉病等腸道和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數明顯下降。倡導公民出行佩戴口罩、控制公共場所人流量、學校停課等措施為部分傳染病帶來了較長久的抑制效果,可以為今后傳染病常態下的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鑒[6]。在傳染病防控中,加強公眾個人衛生意識、勤洗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等宣傳教育,對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其他感染性腹瀉病等通過腸道、呼吸道或密切接觸傳播的傳染病,有積極的阻斷作用,為今后的防控傳染病提供借鑒意義[7]。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一種高發于兒童的常見急性傳染病[8]。7年來該病發病總數位居所有法定傳染病首位,發病數有下降趨勢,目前尚無手足口病治療的特效藥,主要為對癥支持治療。隔離患兒以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受累黏膜和皮膚的護理;積極控制高熱和驚厥,采用物理降溫或服用退熱藥物、抗驚厥藥物;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注意營養支持;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氧[9]。由于手足口病是因腸道病毒引起,因此抗病毒藥物治療具有一定療效,且經中醫循證發現手足口病屬于“溫病”范疇,可以考慮使用具有清瘟解毒,宣泄肺熱功效的中藥進行治療。中西醫聯合用藥治療手足口病療效理想,可顯著縮短病程。研制疫苗是防控手足口病的關鍵所在。除已上市的 EV71 滅活疫苗,目前報道的在研疫苗包括重組疫苗、減毒活疫苗、合成肽疫苗等[10]。
7年來,病毒性肝炎發病總數居第二位,整體發病率較平穩,但發病人數依然位居高位,乙肝患者居多。7年間共報告乙肝患者6759421例,占病毒性肝炎的78.09%。當今中國在防控乙肝工作中仍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首先部分省份新生兒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接種仍存在薄弱地區,其首針HepB及時接種率低于90%的目標。其次,乙肝作為中國重點控制的重大傳染病之一,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多部門聯動工作機制。繼續實施以HepB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防控策略,建立多部門合作的慢性HBV感染者篩檢、診斷等綜合防控措施,減少HBV感染所導致的慢性乙肝、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的發生和死亡,方可實現消除乙肝這一重大公共衛生威脅的目標[11]。
其它感染性腹瀉廣義系僅指除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霍亂、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1]。7年間報告發病總數位居第三位,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場所仍然是學校,且存在頻發、涉及發病人數多的雙多特點。各地衛生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共同合作,做好對學校衛生的管理與宣教工作。在高發病熱點區域,加強發地區傳染病檢測能力,才能準確反映其他感染性腹瀉事件特點[12]。
7年來,肺結核報告發病總數位居我國法定傳染病報告第四位,其發病率一直呈下降趨勢,這與我們國家注重肺結核的防治工作密不可分。研究顯示,我國男性發病率高于女性,中老年人群、農民是肺結核發病的主要人群,春夏季是疾病的流行季節。因此,應繼續加強肺結核疾病的衛生宣傳教育,針對高危人群,做到“三早”,力求在2035年完全消滅結核病[13]。
梅毒報告發病總數居第五位,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針對梅毒高發地區應因地制宜制定防治策略,加強對梅毒的篩查力度,對熱點地區人群進行梅毒知識宣傳及健康教育,降低梅毒發病率[14]。臨床管理和公共衛生干預相結合仍是防控梅毒的重中之重,促進多學科合作以加快有效梅毒疫苗的研發[15]。
總之,法定傳染病發病趨勢總體不穩定。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各地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傳染病發病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因各地對傳染病防治工作關注度呈周期性變化[16],應避免疫情平穩或過去后關注度下降,推動我國傳染病防控戰略和公共衛生安全策略的可持續發展顯得更為重要[17],不斷優化防控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是醫療機構、決策機構及整個社會值得思考的[18]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