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磊
(河南省鄭州市骨科醫院麻醉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鎖骨骨折為臨床中常見骨折類型之一,多在暴力作用下導致,表現為疼痛、肩關節功能障礙等。鎖骨骨折主要臨床治療方法為切開復位內固定,可快速恢復鎖骨正常解剖結構,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麻醉為手術實施前提,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為鎖骨骨折手術常用麻醉方式。但有研究發現,鎖骨骨折手術患者術中操作范圍較為廣泛,單純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不能完全阻滯術中帶來創傷性疼痛[1]。有學者研究指出,鎖骨骨折手術患者麻醉方式需要兼顧頸叢神經麻醉,以減輕術中疼痛程度,提高患者舒適性[3]。隨著超聲技術發展,超聲引導下同時對頸叢和臂叢神經進行阻滯麻醉,可提高麻醉阻滯效率,降低麻醉穿刺損傷。為進一步探究超聲引導下頸叢臂叢阻滯麻醉在鎖骨骨折患者中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本院實施鎖骨骨折內固定手術治療患者66例進行研究,對研究對象一般資料進行描述。納入標準:(1)患者明確診斷為鎖骨骨折;(2)患者均在本院實施內固定手術治療,經評估后均有頸叢神經阻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指征;(3)本次手術、麻醉方法及研究方法均獲得患者同意。排除標準:(1)酒精依賴性、精神病史患者;(2)穿刺部位皮膚感染或其他皮膚疾病患者;(3)腦血管不良事件和心血管嚴重疾病,及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4)對本次麻醉藥物存在過敏或禁忌者。用隨機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臂叢神經阻滯麻醉,33例)和實驗組(頸叢臂叢阻滯麻醉,33例),2組男/女、年齡、ASA分級、骨折原因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臨床資料
2組患者均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均由本本院同一醫療小組完成手術。對照組在臂叢神經阻滯下實施手術,入室后建立靜脈通道,密切監測生命體征,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健側,患側鎖骨中點連線上約2cm為擬穿刺點,常規皮膚消毒,超聲引導下,用22G穿刺針緩慢進行穿刺,穿刺過程中避免損傷頸動脈,穿刺到達臂叢神經位置后,超聲引導下注射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31020487,2mL:40mg)和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103636,10mL:100mg)混合麻醉劑20mL,觀察麻醉藥物浸潤范圍,后觀察患者感覺和運動神經阻滯情況,麻醉滿意后實施手術。實驗組在臂叢神經麻醉阻滯基礎上加頸叢神經阻滯麻醉,在患者頸外側胸鎖乳突肌中點進行穿刺,超聲引導下,穿刺針在胸鎖乳突肌后緣肌間溝內進針,頸叢神經在椎前筋膜下方,穿刺達到預定位置后,回抽無血液后,注射0.4%羅哌卡因10mL。
(1)麻醉效果:根據患者麻醉阻滯到達平面、術中疼痛情況評定。顯效:患者麻醉阻滯達到麻醉平面,術中患者無疼痛、牽涉反應;有效:患者麻醉阻滯基本達到麻醉平面,術中患者輕微疼痛,稍有牽涉反應;無效:患者麻醉阻滯未達到麻醉平面,術中患者疼痛、牽涉反應明顯[4]。(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5],在術中對患者疼痛感官進行評定,10cm刻度尺上標注0~10分,10分為劇烈疼痛,0分為無疼痛,患者主觀評定,0~3分判定為輕度疼痛,4~6分判定為中度疼痛,7~10分判定為重度疼痛。(3)將患者與邁瑞T5多參數監護儀連接,監測患者麻醉前(T1)、切皮時(T2)、骨折復位時(T3)、術后1h(T4)的HR、非侵入性血壓(Non-invasive hypertension,NIBP)、SpO2變化。(4)麻醉相關不良反應:比較2組患者氣胸、喉返神經阻滯、膈神經阻滯、惡心嘔吐等發生率。
實驗組麻醉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100.00% VS.84.85%,P<0.05),見表2。

表2 麻醉效果[n(%)]
實驗組輕度疼痛人群占比高與對照組,中度疼痛人群占比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重度疼痛人群占比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疼痛程度[n(%)]
麻醉前(T1),2組HR、SpO2、NIBP水平無差異(P>0.05),術中各階段(T2~T4)實驗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血流動力學
2組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5。

表5 麻醉相關不良反應[n(%)]
鎖骨為肩關節重要組成部分,鎖骨骨折后不僅可引起疼痛,還對患者肩關節功能造成影響,需臨床積極干預和治療。內固定為臨床中治療鎖骨骨折常用方法,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諸多優點,在臨床中廣泛應用。鎖骨骨折內固定手術多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臂叢神經注射局部麻醉藥物以達到鎮痛目的,相對全身麻醉可減少麻醉藥物用量,提高麻醉安全性。但臨床實踐發現,單純臂叢神經麻醉對患者鎖骨周圍神經阻滯不完整,可增加患者術中疼痛程度及應激反應。研究指出,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麻醉可降低麻醉穿刺損傷程度,提高麻醉效果[6]。
本研究結果得出,頸叢臂叢神經阻滯在鎖骨骨折患者中應用,可顯著提高麻醉阻滯效果、減輕患者術中疼痛程度,且對患者HR、SpO2、NIBP水平影響幅度較小(P<0.05)。頸叢神經和臂叢神經為上肢兩大神經叢,兩者兼麻醉后實施手術,可顯著提高麻醉阻滯效果,減輕患者術中疼痛程度。這與其他學者研究結果一致,李娟等[7]研究也指出,在鎖骨骨折手術患者中采用頸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可降中樞神經敏感程度,減輕術中手術創傷和應激引起疼痛,降低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提高患者舒適度。這是因為單純臂叢神經阻滯不能阻滯肋間臂全部神經,且作用時間短,易導致鎖骨近端麻醉效果差,而聯合頸叢神經阻滯后,對患者鎖骨外側緣、鎖骨中點、鎖骨內側緣區域的痛覺神經都能起到很好的阻滯效果,避免出現阻滯不全的問題,提高了鎮痛效果[8]。且聯合阻滯麻醉起效更快,不同麻醉機制協同作用可使阻滯維持時間更長,所需藥量更少,對患者心率、血壓等影響較小,更能改善血流動力,發揮鎮痛作用[9]。故在鎖骨骨折患者中實施臂叢神經聯合頸叢神經阻滯麻醉下實施手術,可獲得較好的止痛效果,且對術中血流動力學影響較小。本研究結果另得出,2組患者相關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證實頸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鎖骨骨折內固定手術患者中實施具有較高麻醉安全性。這是因為超聲引導下臂叢或頸叢神經阻滯麻醉的術中管理相對較為簡單,加上實時影像指導可減少反復穿刺次數,還能減少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這有效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降低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10]。且另有學者在頸叢神經和臂叢神經麻醉阻滯下實施股骨切口復位內固定術,有效減輕患者術中疼痛程度,并未引起嚴重麻醉不良反應發生率[11]。進一步說明頸叢臂叢神經阻滯不僅麻醉阻滯效果好,還能減少術中刺激,且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綜上所述,鎖骨骨折內固定手術治療患者應用頸叢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可提高患者麻醉效果,減輕患者術中疼痛程度及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且安全性能好,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但因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且未進行長期隨訪觀察,相關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后期故臨床仍需大樣本量、長時間進行研究,進一步證實其應用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