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蓮,李 思,李 捷,陳莉萍,晏圓婷,岑 梅
(昆明市延安醫院護理部,云南 昆明 650051)
在臨床實際操作過程中,部分操作性強的能力能夠得到實施,是病患獲得治療,繼而能夠恢復健康的關鍵所在[1]。國內傳統上對該能力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對護理實驗室內的模型人進行操作,臨床的場景體驗感不強,對病患本身的切實感受無法探知,對臨床實際運用時遇到的問題無法及時反應,對護士提升崗位操作能力非常不利,也無法達成《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的以滿足實際需求為方向,以職位操作能力為中心的標準要求[2]。操作技能直接觀察評估,是由考評老師在臨床現場考核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并給出客觀的評價與反饋,學生通過4~6次反復的評價與反饋,大致便可以確定該學生操作能力的優劣[3]。現報道如下。
研究小組5名成員,職稱構成為: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3名、護理師1名;學歷構成為:本科2名、碩士2名、在讀碩士生1名。3名本科生負責專家遴選工作;2名碩士主要負責查閱文獻、設計專家咨詢問卷、實施專家咨詢、數據收集及統計分析;小組成員共同商討設計新入職護士臨床時間操作能力評估方案初稿,并根據專家建議修訂、完善指標。
確定并分別選擇省內知名專家共計15名專家進行專家函詢。專家納入標準:(1)在臨床護理領域、護理理論教育領域等工作經歷有10年以上;(2)學歷本科及以上;(3)專業職稱為副高級及以上。
1.2.1 文獻回顧 相關資料的梳理
本文在CNKI、萬方等數據庫中以“操作技能直觀測評、護理、新入職護士”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并對現有的研究結論予以匯總。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整理、分析,之后進行小組討論。
1.2.2 小級成員的會議
通過整理、分析文獻資料,經研究小組多次討論和修改,初步確定4個一級指標、31個二級指標。將所有小組成員召集起來,對以上所選取的標準指標作深入研討與選擇。研討人員中必須包含4名護理教授和課題研究的所有成員。選擇的原則是:評判項目和結論應該以國內護理本科生的培養要求為標準;評判標準指標要以新入職護士在臨床實操時的能力為評判重點。在去掉11個二級標準指標、改正了16個二級標準指標后,最后確立了護理本科實習生臨床思考邏輯的評判標準。其中包括4個一級標準指標、20個二級標準指標。從標準指標的可操作性、臨床實踐價值及高效性等幾個角度做了研討意見的集合,針對每一個條目進行了不適修正,最終完成初稿。
采用電子郵件或面談的方式2020年1-3月進行第一輪函詢,2020年5月進行第二輪函詢。專家依據Likert 5級評分法對各指標的重要性進行評分,并提出增加或刪減指標的建議。對第一輪函詢結果進行整理、修改,對函詢結果中滿足重要性賦值均數>3.5,變異系數<0.25的項目予以保留。根據專家意見指標進行修改,形成第二輪函詢問卷。
收集回來的數據可通過Excel表格進行數據收錄及整理,同時利用SPSS25.0及MATLAB2016a兩個軟件對上述數據作詳盡的分析。對每一輪專家函詢得來的結論中的數據指標進行平均數、標準差值及變異系數的計算;專家問詢的真實可靠性的評判則可以采用專家對工作的態度是否積極、其業內權威系數的統籌以及問題協調的系數予以反映;同時采用分層剖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分層剖析法進行矩陣的判別,用MATLAB2016a軟件來運算各層級數據指標的權重系數。

表1 函詢專家基本情況
本研究共進行了兩輪專家函詢,第1輪專家函詢共放問卷15份,回收有效問卷1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有5名(33.33%)專家提出了15條修改意見;第2輪專家函詢共發放問卷15份,回收有效問卷13份,有效回收率為86.67%,有2名(13.3%)專家提出了6條修改意見,見表2。

表2 專家權威程度
本研究第2輪專家意見的肯德爾協調系數(W)為0.299,見表3。

表3 專家函詢協調系數
建造全方位職業價值輸出、臨床護理操作能力、交流協調能力及專業技能提升的發展能力等四個層面一共23條評判新入職護士臨床綜合能力的標準,見表4。
臨床實踐能力的高低是評價護理專業學生是否符合新時代護理人員標準的重要手段。Cui GY等[4]發現操作技能直接觀察評估能幫助護生將理論遷移到臨床實際,真實的臨床環境更能展示護生操作過程中的薄弱之處。Wang JF等[5]將操作技能直接觀察評估應用于護生的教學考核中,體現考核的客觀性。李迎霞等[6]將護患溝通和人文關懷納入其中,制定出適合護生培訓和考核使用的Nursong-DOPS,針對不同學習層次和教育背景的護生進行統一考核,形成規范化的標準培養模式,以持續改善護理操作技能教學的質量,得到教師和實習護生的共同肯定。陳燕等[7]制定護理實習中基于工作場所的評估(WPBA)每項工具的評分細則,將操作技能直接觀察評估和多種評價工具系統整合,為提升臨床護理實習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進行2輪專家問詢后,發放的問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達到86.67%,滿足統計學的要求;函詢專家的平均權威系數為0.940,大于0.70,表明專家函詢的權威程度較高;此外,對專家的基本結構,如年齡、工齡、專業代表性、職務結構等的分析結果都表明函詢專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2.1 專家的精選是權重合理構建的基礎
本研究對入選專家進行嚴格甄選,15位專家的平均權威系數為0.940,均大于0.70,這是權重咨詢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礎。專家意見的協調性是權重合理構建的前提,2輪咨詢后,指標體系各級指標的變異系數均<0.30,表明各位專家意見的一致性符合要求。
3.2.2 權重建構能否保證其合理性主要看權重確定方式是否具備科學性
對一級標準指標的建構中,專家對采集的數據指標分別實行2組對比的方式進行評判,然后搭建出評判矩陣,經過意見統一后驗證,合乎CR<0.10的要求后,方才進行下一步剖析處理。
本次研究臨床能力這一課題的結構區分,主要是遵照Bloom的目標區分理念作為評判依據,是從理論認知、工作態度、實操技能等三個層面進行臨床能力的判定。對于新入職護士,因其剛進入護理崗位,各個方面都處不斷調適階段和能力提升階段,應該結合護理專業的特點及新入職護士掌握的理論知識現狀、工作態度及真實的能力體現等方面,確定出適用于新入職護士的培訓方案與計劃[8]。具體培訓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擬定出適用新手護士的工作制度手冊、利用這些制度手冊與老帶新的培訓模式,對他們進行多樣化的培訓;培訓時以護理室為主體、科室為輔助的方式進行;培訓內容可選擇護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實際操作能力、安全知識、應急問題的應變能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