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仁蘭,楊 瑛,董 穎,劉紅麗
(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內分泌科,云南 昆明 650051)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則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者其生物作用受到損害或者兩者兼有所引起。糖尿病長期存在高血糖,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糖尿病的病因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都有關系。 糖尿病的發生,對人體健康存在極大破壞性,對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具有明顯影響[1]。患者就診時,護理管理的開展,能夠調整患者生理、心理狀態,健康教育的實施有助于患者獲取疾病相關知識、了解病情、明確疾病危害,同時增進其診療配合意愿、依從性[2]。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方式對內分泌科患者開展護理管理,護理干預實施后,患者病情可得到明顯改善,健康行為將顯著提高,具備良好護理干預作用[3,4]?,F報道如下。
2020年5月1日-2021年4月30日,在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內分泌科就診糖尿病患者中選取92例,采取隨機分組法,對照組共分入患者46例,25例男,21例女,平均年齡(48.18±1.24)歲,糖尿病患病時長(5.76±2.17)年;觀察組共分入患者46例,26例男,20例女,平均年齡(48.24±1.19)歲,糖尿病患病時長(5.81±2.15)年,無差異(P>0.05)。
1.2.1 基礎健康教育方式干預對照組
告知患者病情,闡述疾病危害,說明臨床所開具藥品使用方式及用藥劑量等,指導患者對藥物做規范使用,同時講解定期復查、監測血糖的重要性,促進患者重視自身病情。
1.2.2 全程健康教育方式干預觀察組
(1)健康指導:患者就診后,幫助患者辦理住院相關手續、引導其做相關檢查時,與其進行溝通,了解其病程、既往病史、年齡性別等資料信息,匯總檢測所得結果,分析其病情進展情況。開展診療工作后,與患者就疾病影響因素進行講解,講解內容包括飲食習慣、作息規律性、運動、情緒狀態等,以引導患者明確自身不良生活作息習慣對其病情影響性、危害性,從而提高其自我管理意識,自覺調整作息習慣,促進患者保持規律作息。
(2)疾病知識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講解,應用健康講座、一對一溝通等方式,從專業角度分析疾病成因、危害等,說明疾病進展所致并發癥發病特征、類型等,結合患者年齡、認知等,選擇其能夠接受方式對疾病知識內容進行闡述,有助于患者對正確理解疾病,預防其因疾病認知誤區影響患者診療配合意愿。
(3)心理狀態調整:患者住院期間,做心理健康評估,明確其心理狀態,護理過程中,開展心理狀態引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開解、疏導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及異常心理狀態。在進行溝通、交流中,從患者角度出發,聆聽其傾訴,并與之共情,拉近醫患間距離,使患者切實感受到來自醫護人員關心及關懷信任度,從而建立信任度,提高其傾訴欲,從而減輕疾病對患者心理及情緒狀態影響。
(4)用藥指導:對患者進行用藥管理,藥物使用注意事項、用藥劑量、頻次等均做詳細說明,并在藥盒、藥瓶表面做清晰標注,說明藥物對疾病作用機制,同時闡述不規范用藥所致危害,提示患者合理、規范用藥重要性,以強化其安全用藥意識。
(5)人文關懷:糖尿病具有病程長、并發癥多等疾病特征,患者自患病起需終生用藥,因此疾病除影響其生理功能、造成生理損害外,致使其出現負性情緒、精神壓力,進而導致其社會活動參與積極性降低,對其社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造成干擾,從而使其生活質量下降,不利于其和諧家庭氛圍營造。因此,行健康教育期間,還需重視人文關懷對患者個人行為、病情等方面影響作用,面對面與患者進行疾病進程、病情等交流外,協同其家屬為其構建和諧家庭氣氛,使其家庭豐富感得以提高,并引導患者參與社會活動,組織同疾病患者糖尿病交流會,引導患者間就患病感受、疾病治療心得等做溝通交流,有助于構建其疾病康復信念,使其社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恢復等得到促進。
1.3.1 血糖水平指標采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1.3.2 診療依從性優良率數據匯總,患者可自行遵照醫囑調整作息、定期復診,對治療藥物可做規范使用,表示患者診療依從性較高,評定為優;接受干預后對診療工作偶有不配合情況,表示患者診療依從性尚可,評定為良;存在拒絕治療行為,表示患者診療依從性不佳,評定為差。

血糖數據,觀察組在接受護理管理后,血糖有顯著下降,相比對照組較低(P<0.05),見表1。

表1 內分泌科就診患者血糖水平
統計患者診療依從性相關指標項,觀察組優良率較高(P<0.05),見表2。

表2 內分泌科就診患者診療依從性優良率[n(%)]
臨床內分泌科收治患內分泌疾病患者中,以糖尿病患者占比較高,患者患病后,機體將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對患者心腦血管、神經系統等造成影響,從而引發導致并發癥發病,危及其生命[5,6]。
臨床內分泌科收治糖尿病患者,多給予其降糖、調節胰島功能類藥物對其進行救治,雖然能夠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但部分患者血糖仍存在波動情況,分析其成因,與患者疾病認知不足,自我管理意識缺失等具有相關性,由此影響機體循環代謝系統功能,加劇患者病情[7]。全程健康教育相比基礎健康教育,在對患者實施干預中,措施更為多樣,且內容更為豐富,全程健康教育充分考慮患者個體差異性,遵循患者接受能力及理解能力選定適宜方式,使患者在護理干預后,疾病認知水平、診療配合意識等得以提高。于此同時,全程健康教育在開展中,充分干預患者就診期間不同階段,結合疾病特征、患者個體差異、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對其疾病認知、身心狀態、社會能力、診療期間個人行為等做多角度、多維度干預,健康教育貫穿患者疾病診療全程,進而在其病情、疾病康復進程等得到干預的同時,更有益于其社會功能恢復。以全程健康教育方式干預內分泌科收治糖尿病患者,患者經護理后,其病情、身心狀態均能夠得到有效調整及改善,同時還能夠引導患者自我管理觀念,使其自覺管控生活作息習慣、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因素對患者病情影響性。給予患者人文關懷,對其社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進行引導,能夠使其身心狀態得到進一步調整,由于此實施后,病情影響因素、患者機體血糖水平等均可得到有效管控,因此,全程健康教育的實施,可見明顯干預效果,在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干預中具備優勢[8]。
綜上所述,全程健康教育的實施,能夠使內分泌科糖尿病患者得到有效護理管理,具有較高護理干預有效性,在臨床中建議推廣全程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