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淼,鄧 俊,王 均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科,云南 昆明 650032)
肱骨頸位于肱骨大結節下方和胸大肌肌肉止點上方,是皮質骨和松質骨的交界處,易于骨折。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高發率導致肩部外傷時肱骨手術頸骨折的風險增加。在這種情況下,肱骨頭的松質骨經常被壓碎,導致關節面塌陷和骨缺損形成。手術治療的難度在于解剖學上對關節面進行復位并保持穩定[1]。本文介紹了采用自制生物型髓內釘結合加壓鎖定鋼板(Locking and pressurizing steel plate,LCP)的方式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損的方法,并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48歲,因車禍導致頭部、右肩和全身多處疼痛伴有活動受限,入院治療。患者在車禍中受傷并昏迷,恢復清醒后感到頭疼,右肩和右胸部劇烈疼痛并導致運動障礙。經過X線檢查和CT掃描,診斷為右肱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和右第3肋骨骨折。患者被送至醫院接受治療并行過肩石膏外固定。為進一步治療,患者被轉送到本院。患者在入院前未能正常進食或排便。經過檢查,患者的骨頭存在骨質疏松。患者的身體其他部位沒有明顯異常。患者以前有過右肩部骨折的手術治療,目前存在右肩關節和肘關節的活動障礙。
患者入院后立即手術治療,采用俯臥位懸吊復位法使骨折復位。在肩關節外側做一長約10cm的切口,充分顯露三角肌筋膜后,沿著三角肌方向小心地鈍性分開肌肉間隙,注意小心避開腋神經。向兩側牽拉暴露大結節后,探查骨折端骨缺損和塌陷情況。根據術前測量,采用同種異體骨植入髓腔填充以達到解剖復位,用克氏針固定,并使用LCP鎖定鋼板進行骨折的固定見圖1~圖3。術后患者頸腕吊帶懸吊固定4周,并進行肌肉收縮及小范圍的功能鍛煉,逐漸加大鍛煉強度以恢復肩關節功能。術后,患者疼痛消失,X線檢查顯示骨折愈合良好,并未出現并發癥,見圖4。

圖1 術前右肩關節正側位片: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骨缺損嚴重,骨質疏松嚴重

圖2 術中根據術前規劃,復位骨折,植入同種異體骨,恢復骨缺損及內側支撐

圖3 術中解剖復位骨折斷端及關節面,恢復骨皮質連續性,植入LCP接骨板并固定,修復肩袖

圖4 術后右肩關節正側位片:骨折對位對線良好,內固定穩定,骨折骨性愈合,未出現感染、排異及骨吸收等并發癥
肱骨外科頸位于肱骨大結節下方,易發生骨折。老年人容易合并骨質疏松,導致肱骨外科頸骨折。這種骨折會導致患者失去自理能力,手術治療時,關節面復位難度大[2]。本文介紹了治療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損的方法,取得了顯著治療效果。
肱骨外科頸骨折是一種高能量損傷,易引起骨塌陷。傳統保守治療無法正確糾正關節塌陷或維持良好的生物力線。只有進行骨移植填充缺損和可靠的內固定手術才能達到良好的解剖復位,恢復正常的關節面和力線[3]。LCP技術在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治療中得到廣泛認可。LCP的鎖定設計可保護骨膜和骨的血運,可轉移釘與接骨板之間的力矩。對長骨干骺端復雜的不穩定骨折,尤其是合并關節面骨質疏松者,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
該患者因臂叢神經損傷多年,骨質疏松明顯,骨折固定后,骨皮質處存在骨缺損。筆者使用同種異體骨填充髓腔,達到解剖復位,并使用克氏針臨時固定,使用LCP固定鋼板固定骨折塊。同種異體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傳導性,可在髓腔內充當髓內釘的角色,使骨折固定強度大大加強,提高了骨折后的初期穩定性。此外,修復使用同種異體骨植入后,應確保植入物與受區接觸緊密,以促進骨的生長和修復,需要注意植入物的材質是否與人體相容[4]。術后定期進行復查和評估,以確保患者康復良好,并及時發現和處理任何問題。此外,明確病變的程度和累及的范圍,盡量以力學及生物學等多因素分析,全面評估骨質疏松及缺損情況,以及患者耐受手術能力,為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提供依據,見圖5。

圖5 肱骨近端骨折的評估與治療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