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蕓韜


滇中地區是云南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本文通過產業結構升級速率和產業結構升級方向對滇中地區產業結構進行實證分析,揭示滇中地區經濟的發展現狀,探尋制約其經濟發展的因素并給出相應的對策,為云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引言
滇中地區由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及紅河州北部的蒙自市、彌勒市、瀘西縣、建水縣、石屏縣、個舊市、開遠市七個縣市組成。滇中地區以全省28.3%的國土面積聚集了云南省46.5%的人口,貢獻了61.1%的地區生產總值和78.4%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滇中地區無論是開發強度還是發展基礎在云南省內都具有巨大優勢,是帶領全省發展的動力源,其發展成就和相關經驗的積累對于云南實現高質量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產業結構升級是相對于特定區域而言的,表示產業由產業鏈低端、勞動密集等基期狀態向產業鏈高端、知識密集等報告期狀態實現優化提高的過程。在云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精準地對滇中地區產業結構升級進行了方向和速率的測量,發現其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趨勢及面臨的問題,為接下來的政策調整提供可靠的依據。所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準確測度成為滇中地區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研究通過More值的分析對滇中地區的5個城市的升級方向做具體的評價測量,為更加深入地研究云南省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奠定了基礎。
二、產業結構的相關概念
產業結構升級速率和方向是測度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因素。關于這兩個因素的測度,選用較多的是More值、超前系數、年均變動值、比重變化值等指標。
(一)產業結構升級速率
1.More 值又稱 More 結構變動值,測量過程是利用數學中空間向量的基本原理,通過產業門類的劃分構建一組 n 維度的向量,計算如下:
(1)
式中:M+就是More值,它是對基期到報告期時間內兩組向量空間夾角求余弦值,ωi0表示第i產業在基期階段占GDP的比例,ωit表示第i產業在報告期階段占GDP的比例,n表示總的產業門類數。由More值公式,可計算基期到報告期兩組向量空間的夾角公式為:
α=arccos(M+) (2)
α值與基期到報告期產業結構變化速度呈正相關;即變化速度對應值的大和小而變化得快或慢。
2.反映基期到報告期產業年均變化的絕對值就是產業結構的年平均變動值,其計算公式為:
(3)
其中:n表示總的產業門類數,m表示考察期內總的年份數。
(二)產業結構升級方向
測定生產門類中某產業的增長相對于上層經濟整體增長趨勢的超前發展程度的指標是產業結構超前系數,測定該產業結構變動的方向通常選用此項指標,其公式如下:
Vi=[ln(GDPit)-ln(GDPio)]/n (4)
其中: n代表基期到報告期之間的年份數,GDPit第i產業在報告期的GDP,GDPi0第i產業在基期的GDP。
Ei=βi+(βi-1)/Vi? ? (5)
其中:βi是i產業在報告期份額與基期份額兩者的比值,Ei是i產業的產業結構超前系數,Vi是相同時期內i產業所在上層經濟系統中體現的平均增長率。把Ei與1作比較進行判斷,如果小于1則i產業相對滯后;如果大于1表示i產業具有超前發展的勢頭。超前和滯后都是相對整體經濟發展而言的,滯后則表示該產業所占GDP比重在下降,相反,超前意味著該產業所占GDP比重在上升。
三、云南省及滇中地區產業結構升級測度的實證分析
參照云南省三次產業的整體分析,對滇中城市群五個城市三次產業總體升級速率以及升級方向進行分析,旨在探討云南的重要城市群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的效果以及經驗,為云南整體的經濟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一)升級速率的測度
本文數據來源于《云南統計年鑒》(2012至2021),利用公式(1)(2)(3),選取2011至2015年、2016至2020年、2011至2020年作為研究期,計算相應的M+、K值等,結果見表1。
如表1所示,云南省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變動速率較穩定,這得益于云南橋頭堡戰略(2009年7月)以及云南“三個定位”(2015年1月)的有序推進,尤其是“十三五”以來,云南在譜寫中國夢的云南篇章過程中,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由表1可以看出,2011至2015年、2016至2020年兩個時間段里,云南省的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動速率呈現相對穩定的態勢,在十三五期間比十二五期間產業轉型速率相對緩慢,與新冠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
昆明市三次產業結構變動的速率,整體比云南省的三次產業結構變動速率要快,原因在于昆明市作為云南的省會,三次產業的基礎要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礎上,三次產業的比例更接近于發達地區,所以變動速率相對全省較快,且三次產業的質量相對較高。
曲靖市三次產業結構變動的速率在十二五期間較快,十三五期間與云南省的三次產業結構變動速率持平,2011至2020年,十年間比昆明的三次產業結構變動更快。十二五期間曲靖市全面啟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建成2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7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以園區為載體,形成產業聚集式、集群化發展。工業經濟總量提升明顯,結構調整效果明顯,工業園區建設成效明顯等良好局面。經過幾年的調整,曲靖的三次產業結構變動速率也得到了增加,呈現出一種更利于曲靖這種工業經濟城市發展的產業布局。
玉溪市三次產業結構變動的速率最快,位于滇中地區五州市之首。十三五期間,玉溪三次產業結構變動速率強勁。玉溪以煙草、生物醫藥為主要產業,在滇中城市群確立后,明確自身的發展定位,提升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科技含量,更好地完成了三次產業的融合,提高了三次產業的變動速率。
楚雄州三次產業結構變動的速率與全省的變動速率相似,且優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卻是滇中地區五州市變動速率最低的。十二五期間,楚雄州門類行業已較為齊全,產業發展出現了積極的變化,產業結構調整效果凸顯,確定了煙草等六大重點產業,按滇中地區一體化發展的趨勢,產業結構變動的速率會進一步增強,但是也面臨著重點產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需要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加以解決。
紅河州三次產業結構變動的速率在十二五、十三五兩個時間段增速均勻,這和紅河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產業政策有一定的關系,滇中地區的一體化發展使得紅河州的產業發展方向逐漸明晰。
(二)產業結構升級方向的測度
根據公式(4)(5),結合《云南統計年鑒》(2012至2021)中的數據,以2011至2015年、2016至2020年、2011至2020年作為考察期,計算三次產業結構超前系數和相應的比重變化情況。比重變化值為報告期和基期的差值,測度情況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云南省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是向第三產業調整,第一產業比重是先減少后增加,第二產業比重一直在減少并且減少趨勢放緩。第三產業超前系數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都超過了1,說明云南省對第三產業的支持比較多,也在極力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同時也說明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衍生了很多服務業態,三產之間的關聯正變得越來越緊密,一產二產的發展越來越適合地處西南邊隅、有豐富農業和旅游資源的云南省情。
昆明市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體現在向第三產業調整,并且第三產業的超前系數都大于2,說明昆明市第三產業這十年的發展速度平穩趨好。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超前系數負向增長,且第二產業負向增長趨勢明顯。
曲靖市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第三產業的超前結構系數達到5.9631,說明該階段內第三產業的發展勢頭很好,發展情況優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第一產業超前系數為1,表示第一產業十年內GDP占比沒有大幅調整,基本維持原樣。不過第二產業的超前結構系數變化幅度明顯。十二五期間第二產業產值維持在640+億元沒變,但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增加明顯,因此第二產業比重下降明顯。十三五期間雖說第二產業產值(1094.92億元)相較十二五期間(642.23億元)有所提高,但是相比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的產值增速較緩慢,因此超前系數為負。
玉溪市地處云南中部,與昆明、紅河與楚雄接壤,是滇中城市群的重要城市。玉溪作為云煙之鄉和生物醫藥的重要產地,從表10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結構超前系數經測算一直處于省內同期比較的前列。尤其是第三產業結構超前系數都大于3,說明三產是玉溪近年來著重發展的產業。不過玉溪第二產業的超前系數一直為負,從均衡發展的角度來說,二產需要在十四五期間提升產業占比。
楚雄州在十三五期間第二產業結構超前系數(1.4959)較高,第一產業結構超前系數(0.9402)接近1,但是第三產業超前系數(0.5126)明顯滯后。從總體看因為十二五期間產生的影響非常重,導致2011至2020年,十年間楚雄州第一產業超前系數為負,第二產業的結構系數(0.1039)小于1表明發展滯后,第三產業相較第一、二產業超前系數發展勢頭較好,說明楚雄州的第三產業發展是楚雄州的重點。
紅河州的產業結構變化過程中第三產業的超前系數一直大于第一和第二產業,十二五、十三五期間都大于2.5,2011至2020年,十年間第三產業超前系數(5.1106)提升明顯,是云南省平均水平的2.27倍。第一產業的結構超前系數在十二五期間大于1,但受十三五期間發展影響,導致2011至2020年,十年間平均超前系數為負值。雖說紅河州是有色金屬的王國,但是這些資源都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隨著開采時長的增加,科學技術發展的緩慢,剩余量將越來越少,因此紅河州的第二產業超前系數近十年一直為負。
四、結論與對策
經過近十五年的發展,滇中地區經濟體量增長明顯,核心城市群的帶動功能逐漸增強;但是相較于國內、國際的城市群發展狀況,競爭力提升并不明顯,另外城市群內各城市的產業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并且五個城市之間的主導產業趨同,從產業分工合作的角度來看,現行的產業發展現狀并不利于滇中地區發展規劃的進一步推動。
結合云南省委省政府《關于著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云南省“十四五”區域協調發展規劃》,滇中地區的相關產業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滇中城市群的五個地州市在“兩型三化”“三張牌”的發展目標下,整合五州市的優勢,發展八大產業,著力構建布局優化、分工合理、錯位發展、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結論
整體來看,在滇中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過程中,產業結構變動情況處于國內落后水平。云南省對支柱產業支撐度不夠,產業鏈條短,專業化協作水平低,三次產業間融合不夠,導致產業發展層次較低,產業的初加工和粗加工無法使產業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產業轉移與承接效果并不顯著,導致云南省的三次產業結構相較于國內發達地區仍存在一定差距。
分產業來看,農產品雖有亮點和特色,但未形成規模,多集中于原材料階段,對后續的加工處理較少,未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導致第一產業的發展衍生性不強;工業主要以資源型產業為主,一半以上的產品屬于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和重工業,整體水平不高,缺乏競爭力;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占比最大,但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稍顯滯后,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顯示出滇中地區產業發展不均衡的現狀。
(二)對策
1.發展集約高效的第一產業,大力推進高原農業發展。云南作為高原農業大省,發展農業需要因地制宜,結合資源稟賦條件進行科學發展,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滇中地區的農業發展主要依靠玉溪、楚雄和紅河三個州市,結合地區特色,在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發展農業服務業上可以拓寬思路,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鏈,大力推動農業服務業發展。
2.工業對云南省的帶動作用最強,2020年滇中地區的第二產業產值在云南省第二產業產值中占比高達78.99%,可見滇中地區的工業在云南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昆明和曲靖兩市近些年的產業政策對工業具有較大的刺激作用。接下來滇中地區五個城市之間應該強化聯系,使各州市的產業政策相互協調,不做重復規劃和惡性競爭,合理分布產業,使各州市最大限度發揮工業產業優勢,協同發展。
3.優化服務業結構,提升服務業層級。重點引導知識密集型、創新密集型的生產服務業,加快服務業與一產、二產的融合速度,云南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一產、二產的重要作用一直較為明顯,在此基礎上應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契機優化產業結構體系。要促進滇中地區各州市的相互協調促進和發展,切實發揮滇中城市群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推進地區間、產業間、產業內的優化升級,加快產業布局合理化進程,最終使得滇中地區的整體發展模式在省內可推廣,在西部地區可示范。
(作者單位:昆明城市學院)
基金項目:云南省科學技術廳2021年政府口省級部門決策咨詢研究課題項目“云南打造以滇中地區核心的創新驅動引領區研究”(YT03202106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