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薇
【摘要】過去的信息化教學是將知識資源數字化、平面資源立體化,信息化2.0時代是基于互聯網的大資源觀,構建知識圖譜,轉變技術素養觀、教育技術觀、發展動力觀、思維類型觀,形成現代化的教育治理水平。信息化2.0時代,教學資源更加豐富,教學工具更加先進,教學模式更加科學完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落實:運用豐富數字資源,輔助學生課前預習;創設生動多樣情景,快速吸引學生思考;運用新型軟件平臺,進行課堂師生互動;借助智能硬件設備,引領學生合作探究;建設網絡學習空間,更好地實現課后復習;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提高資源獲取能力。教師落實以上策略,能夠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信息化2.0? 小學語文? 數字資源? 軟件平臺? 智能設備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信息化2.0背景下語文課堂培養高階思維的策略研究”(編號:FJJKZX21-470)的階段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8-0190-03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三通兩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快速推進全國各地的教育現代化建設,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技能得到顯著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改變了以往單一的口頭講授加黑板板書的授課形式,讓教學資源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多樣,教學過程更加有趣,能夠激發學生課程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探索出了符合國情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但是在過去的信息化教學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無法有效達成課程教學目標。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當基于信息化2.0時代,構建更加科學、更為完善的信息化教學方案。
一、信息化2.0時代下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視聽冗雜
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中一項不可缺少的輔助教學工具,能夠把課本中的文字信息用動畫、音頻、視頻、圖像的方式展示,以此來優化、拓展語文教育形式,讓語文課堂素材、內容更加豐富。很多教師意識到了信息化教學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會結合學生的真實認知特點來設定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讓學生在信息化情境中收獲更多知識、獲得良好體驗,增強學生人文覺悟。但是通過實際了解、觀察能夠意識到,在當前語文課堂信息化教學中,存在“視聽冗雜”的問題,這會完全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無法取得最佳的語文教育目標。如,教師會借助于信息化手段用聲音、光線、色彩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喚醒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是由于教師還不具備豐富的信息化教學經驗,存在輕視本質、重視形式,重視效率、輕視人文,重視技術、輕視過程等技術化傾向,根本無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喧賓奪主
在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方式,能夠打破傳統語文課堂中素材單一、形式單一的問題,而是為學生提供更加新穎、豐富的學習素材,提高學生的閱讀品味、人文意識,為語文課堂增添更多的色彩與活力。但是在實踐期間,存在信息化教學喧賓奪主的問題,出現了語文教學知識碎片化情況,完全打破了生態語文課堂結構,教育難點、重點內容較為零散。如,教師為了讓語文課堂更加有氛圍,會直接把語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搬運到課件中,導致PPT中的文字知識、音頻信息無序化,學生無法擁有清晰的學習思路和邏輯,學習過程缺乏導向,不利于培育學生學科思維能力。
以上語文教學現狀,不僅無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還會耗費更多的時間,學生抓住教學重點內容,存在文本知識“消化不良”的情況,長時間下來,學生會喪失探索、學習、應用課程知識的興趣,根本無法提高語文課堂活動效率。
(三)拘泥形式
在信息化2.0時代背景下,中小學語文教師也在不斷成長和學習,了解信息化教學手段、優勢、模式,以此來提高語文課堂成效。當前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育的關聯性,由“高效應用”過渡到了“綜合融合”“深度整合”,但是需要特別關注,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效,不僅是把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機械式融合起來,而且需要有技巧和方法。在具體的語文信息化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缺乏信息化教學經驗、方法,無法展示出信息技術的課堂教育價值和優勢,依然是單一化展示課本知識,如,教師會依次把課件中的知識展示給學生觀看,缺乏新意、創意,教師處于主導教學地位,學生會把關注點投放在課件中的聲音、顏色方面,根本無法深刻鞏固、記憶文本知識,這種“生搬硬套”“形式化”的信息化教學形式,不利于優化語文教學結構。另外,在語文課堂中應用信息技術,存在主體性缺位、忽視師生交流的問題,導致課堂信息傳輸不順暢,無法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信息化教學手段具備較強的交互性特征,但是很多教師無法展示其優勢、作用,依然是讓學生做筆記、做習題,不能引發學生深度閱讀、實踐、思考,語文課堂氛圍無味、枯燥,學生缺乏探索課本知識的主動性。
二、基于信息化2.0時代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策
(一)運用豐富數字資源,輔助學生課前預習
在信息化2.0時代,數字教育資源更加豐富,教師可以先根據課程教學主題,明確課程教學的主要目標,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與學習狀況,去各大教育云平臺收集與整理豐富的數字資源,將這些資源制作成預習學案,提前推送給學生,可輔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前預習[1]。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通過預習,學生可以熟悉基礎知識,留下一些問題,為課堂學習做好基礎準備。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將相和》一文,本課基礎教學目標包括:掌握“璧、臣”等生字與“進攻、召集”等詞語;明確課程主體脈絡,理解三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根據言行舉止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教師根據這些教學目標,引入與本文相關的圖文與視頻資源,讓學生明確春秋戰國時代的背景,了解秦趙間的關系,能夠熟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掌握課文的主題結構、邏輯脈絡等。教師要提前提供預習學案,推送到云平臺上,學生可以通過閱讀教材和借助預習資源,完成課前預習任務,也可以運用互聯網工具查閱不懂的問題,并留下一些問題,有針對性的聽課和進行課堂探究。
(二)創設生動多樣情景,快速吸引學生思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新一代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要重視新課導入工作,這需要改變過去單一的開門見山式的導入方式,而是根據要教授的課文主題和主要內容,提前制作教學課件,包括但不限于電子課件、微課視頻等[2]。在新課開始時,教師可以創設生動多樣的情景,將學生的目光快速吸引過來,并提出一些難易適中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幾分鐘后,教師抽選若干名學生回答,并根據學生的解答情況予以點評,然后借助課件進行解答,以這樣的方式導入新課,可以讓小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什么比獵豹的速度更快》,本課除了學習“冠”等生字、“獵豹、浩瀚”等生詞外,還要讓學生理解課文表達的特點,認識這種層層推進的表達方式,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根據本文內容,教師提前準備豐富多樣的圖片與微視頻,在課堂上借助信息技術設備,展現100米跑的競技、狂奔的鴕鳥、正在獵食的獵豹、俯沖的游隼等,通過展現這些畫面吸引學生的眼球。基于這些生動多樣的畫面提出問題:你知道以上誰跑得最快嗎?還有哪些速度更快的?有的學生說飛機,有的學生說汽車,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進而引入本課——讓我們來看看到底誰的速度更快吧!
(三)運用新型軟件平臺,進行課堂師生互動
信息化2.0時代,教師還可以選擇和運用更多新型的軟件平臺,設計與制作教學課件,輔助課堂教學,可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同樣可以運用新型軟件平臺,如以希沃白板為代表的交互式課堂教學平臺,運用其中交互系統,能夠實現高效的課堂師生互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與自主學習精神[3]。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古詩三首》,包括《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這三首古詩,學生需要了解古詩的作者,認識寫作背景,熟讀和背誦古詩,理解古詩的含義和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先借助希沃白板軟件講解《示兒》這首古詩,讓學生熟悉閱讀和分析古詩的方法,體會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與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在此之后,教師根據其他古詩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與試著解答,比如《題臨安邸》這首詩的標題是什么意思?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思想情感?《己亥雜詩》中“己亥”的意思是?這樣引發學生積極參與思考,說出答案或者上臺操作,提高師生互動效率,形成積極課堂環境。
(四)借助智能硬件設備,引領學生合作探究
在新型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小學語文高年級構建高效課堂,教師不僅可以運用新型軟件平臺,還可以借助智能硬件設備,通過布置合作學習任務,引領學生通過小組參與合作探究[4]。得益于國家加大對中小學教育資源的投入力度,隨著學生家庭收入的提高,不少學校已經有一定的智能硬件設備,教師可以根據語文的教學需要,在特定的教室中進行相關教學,活躍語文課堂氛圍。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開國大典》,根據本課的主題和主要目標,教師先向平板電腦中推送一些簡單題目,檢測學生知識儲備情況,比如:我國成立于哪一年?我國的首都是哪里?我國的國旗叫什么?接著,教師讓學生觀看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的歷史影像,以此導入本課的教學。在課堂探究中,教師布置一些小組合作探究任務:用一句話介紹“開國大典”;結合摹狀場面語句,感受群眾的情緒,思考哪些地方表達了愛國情感;思考“54門大炮”“28響”有什么含義?教師指導學生借助智能設備查閱資料,通過合作探究后完成任務。
(五)建設網絡學習空間,更好地實現課后復習
在信息化2.0時代,基于軟硬件條件的支持,學校還應當建設網絡學習空間,這需要教研組、學科教師等人的共同努力。在網絡學習空間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整體情況,將重難點等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制作成課后復習的文件,讓學生在網絡學習空間中,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進行復習。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課文結束后,教師要布置課后自主復習任務,同時為學生提供課后復習的資源,推送到網絡學習空間中。學生借助這些圖文并茂的資源,不僅可以復習課文中的生字詞,而且還可以學習語言表達方式、情感表達方法。不僅如此,教師通過提供習作資源,讓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 ?)讓生活更美好”的習作內容,了解到題目可以補充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等,并通過在網絡學習空間中獲取習作資源,為寫出優秀作文打好基礎。
(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提高資源獲取能力
在信息化2.0時代,教師應當通過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培訓活動,以及持續進行自主學習等,提高信息獲取能力、教學課件制作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等。不僅如此,教師還要重視培養學生信息素養,重點提高學生的資源獲取能力。教師要在課堂上滲透相關教學,也可以推送相關資源,指導學生自主訓練。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文言文二則》教學結束后,六年級階段作為小升初的重要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文言文基礎閱讀能力,可以布置一些課后學習任務,提供自主學習資源,輔助學生拓展學習。這需要學生去一些學習資源網站、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獲取資源,以此完成課后預習任務,這樣也可以提高學生資源獲取能力,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信息化2.0時代,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發揮新型教學設備的優勢,運用與收集豐富的數字資源,構建新型的教學方案。教師要重視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通過提供豐富的自學資源,布置自主學習任務,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精神,發展學生信息素養,創設積極活躍的高年級語文課堂,有效達成語文課程教學 目標。
參考文獻:
[1]陳銀雪.信息化2.0時代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教學與管理,2021(15):99-101.
[2]羅慧芳.信息化2.0下交互白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語文新讀寫,2020(8):18.
[3]李璽珍.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0(2):59-60.
[4]趙靜.小學語文運用信息化教學的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