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文章從四個部分論述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根據中外研究成果對批判性思維進行界定,并討論它在初中小說閱讀中的重要意義;從思維基礎薄弱、缺乏批判意識、思維能力不足這三個角度指出初中小說閱讀教學中制約著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的不利因素;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結合教學現狀提出可行有效的思維培養策略,以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結合教學實例,將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應用于初中小說教學中。
【關鍵詞】初中語文 小說閱讀教學 批判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09-42-04
張佳欣 / 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從事學科教學(語文)研究(漳州 363000)
小說閱讀作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部分,能夠幫助教師和學生有策略地形成和發展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從理解、質疑、論證、反思等環節出發,在促進個人思維的提升與發展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語文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科學制訂教學目標,依托教材,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批判性思維。
一、批判性思維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一)批判性思維的概念界定
鐘啟泉將批判性思維界定為:“對于某種事物、現象和主張發現問題所在,同時根據自身的思考邏輯地作出主張的思考。”[1]董毓認為,一方面,批判性思維是對已有的觀念、論證的“資格”的有意識的審核過程。另一方面,批判性思維是一個探索過程,它質問已有觀念、知識和決策,試圖根據經驗、邏輯和辯證的方法來找到更好的觀念,推進知識的進步,做出合理的行動。[2]恩尼斯對批判性思維提出了一個較為簡明精煉的概念,即“批判性思維是指聚焦于相信什么并且作出決策的合理性反思性思維”[3]。
基于上述觀點,筆者認為在初中小說閱讀中培養批判性思維是將理解文章作為出發點,在逐步分析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的看法,并積極地思考問題背后的產生原因,答案是依據什么得出的。同時,還需對他人的觀點保持懷疑態度,質疑其真實性和可行性,并能自主地去尋找能夠支撐自身觀點的有力依據,提升判斷能力,進行綜合反思,形成質疑、分析、評判的優秀品質,并熟練地運用到實踐中。
(二)在小說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1.語言建構:學習清晰嚴謹的語言表達
在現代社會,擁有較高素質的閱讀能力是學生在面對復雜多變的信息時進行理解、分析、評價的重要條件。要想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就離不開對其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需要進行深層次、伴隨思維活動的有效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思維具有一定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對文本中的語言進行理解的時候,能對文本的內容和形式進行質疑,并且能主動查找相關資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首先,如果學生能夠正確利用批判性思維來審視小說文本,那么在進行閱讀時他們就會一邊質疑一邊斟酌,促使他們在閱讀時思考,將自己的觀點與閱讀材料建立聯系。同時,他們還會在閱讀過程中積極尋找合適的依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立足于文本,加強觀點的說服力。其次,批判性思維也能夠提高學生對小說的鑒賞力。通過閱讀體驗和閱讀評價,學生能夠發現美、創造美,感悟多姿多彩的小說世界,揣摩多樣的寫作手法和耐人尋味的語言文字。
2.思維建構:初中生思維發展的需要
“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成為思想者而不是背誦者,讓學生從知識的接收者變成知識的生產者。”[4]思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其思維也要走向多元,并提高思維的品質。
倡導批判性思維,是為了學生能將運用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習慣,以具備較高的思維能力。通過訓練,批判性思維逐步變成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等品質都能獲得相應的提升。在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首先,學生要學會用批判性思維欣賞文學作品,關注文本中聚焦的矛盾,在思考的過程中拓展個體思維的廣度和深度,積極主動地接受學習。其次,在解讀小說文本時,學生對小說中的人物、思想的理解離不開個體前期的經驗和思維水平。他們在深度思考時,對文本的認識、意象的理解很少會全盤接受,而是進行必要的篩選。這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固有思維,深化閱讀認知,不斷發展感知力和鑒賞力,體會每一篇小說蘊藏的內涵。
3.精神建構:自我價值的實現
在初中階段,學生所形成的人生觀將影響之后的自我價值認可。在學生利用批判性思維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質量提升,自我價值也會不斷升華。
小說文本中塑造了許多豐富、鮮活的人物形象,作者賦予這些人物的深刻內涵有利于學生的人格發展。然而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偏向于對文章的鑒賞,忽略了學生自身的理性思維,導致學生的思考局限于教師上課時的輸出,缺少深度思考和見解,自我效能感降低。批判性閱讀主張通過思維啟蒙來引導學生發展理性思維和獨特個性,反對一味的盲從。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優秀的小說篇目進行文化熏陶,不斷構建學生積極健康的精神世界,保護學生的獨特個性,使學生能夠從容地面對這個信息時代,以培養具有獨立思維、敢于質疑、善于舉證的新時代中學生。
二、小說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知識儲備有限,思維發展受限
思維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知識儲備。小學階段作為基礎知識的積累時期,教師在教學目標上更關注學生的知識啟蒙。因此,部分學生的知識量和視野只停留在較為淺顯的層面上。甚至有的學生將在學校上課作為學習的唯一途徑,忽視其他獲取知識的方式,使得他們的知識面過于狹窄,課外知識和經驗的積累較淺且良莠不齊。以語文閱讀為例,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時,他們的課內外閱讀數量是否達標,閱讀中的方法是否正確,閱讀過程中有什么收獲等,這些都無法進行量化,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知識和思維的考量受到阻礙,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容易出現不全面、易主觀化的問題。
(二)學生質疑精神淡薄,思辨色彩不濃
部分學生在小說閱讀中遇到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時,常常會忽略或者盲目相信教材輔導書上的答案,這無形中讓他們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和質疑精神,導致批判意識淡薄。雖然單純地依賴教材和教師可能會在短時期內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學習始終要落到實處,知識和個體經驗的缺失將導致學生思維的停滯固化,而且可能會使他們對已經證實、完善的事實妄加推測,沒有自己所信服的內容,這種唯教師、唯教材論會阻礙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學習評價標準單一,缺乏對思維的關注
課程標準提出:“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不同學段的學習目標,選用恰當的評價方式,抓住關鍵,突出重點,加強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與互動,以及多種評價方式的綜合運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評價方式的變革。”對于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來說,各類教材輔導書比比皆是,這些書在提供清晰的學習思路的同時,也在限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對小說閱讀失去個性化理解,一味追求與標準答案的契合。此外,學生是鮮活的個體,他們的成長環境、家庭背景都有較大的個體差異性,所塑造的認知思維方式截然不同。因此,教師應該提倡學生對小說文本進行合理的個性化解讀,激勵學生質疑,保持學生思維的拓展性、延展性,并將培養學生思維的評價標準納入教師的教學評價實踐中,多元化地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小說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策略
(一)厘清小說細節,深入分析文本
理解文本是運用批判性思維進行閱讀的初始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立足于文本,整理出所需要的線索,厘清文章脈絡,構建屬于自身思維的結構框架,這是一種透過文字表面深入探究作者文本世界的閱讀活動。
不同體裁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側重點,對于小說來說,人物形象是其重點之一,主要通過塑造典型人物來表現典型特點。例如魯迅筆下具有豐富性格的阿Q、勤勞善良的祥林嫂,老舍筆下圓滑世故的王利發、諂媚的唐鐵嘴,等等。這些經典小說人物都是通過作者所塑造的小說世界展現出他們鮮活、靈動的個性,他們的性格并不是單一的,而是作者在觀察現實世界,觀察身邊每一個人后將一個個特點聚合,是具有某種個性的典型代表,讓讀者在閱讀時產生強烈共鳴。這樣的人物更具真實性,讓讀者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使讀者能夠讀出自我的形象。因而,學生要通過文本細讀與作者進行對話,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了解作者想要展現給讀者的文本世界,從而分析邏輯框架,拓展批判性思維。
例如《變色龍》是九年級下冊的一篇外國短篇小說,作者契訶夫以其于微處見真的語言被高爾基稱贊“一個詞足以創造一個形象”,這也是語文教師在教授《變色龍》這篇文章時正確解讀文章的關鍵。在這篇文章中,“新的軍大衣”這一細節貫穿全文。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思考“軍大衣的妙用”。學生A回答四次出現的軍大衣具有重要作用,暗示了奧楚蔑洛夫的身份,是沙皇政權的走狗,揭露黑暗腐朽的政治。學生B認為大衣的一脫一穿這一細微的動作描寫表現了奧楚蔑洛夫得知這是將軍家的狗時那種害怕、恐懼卻強作冷靜的可笑心理,凸顯了他欺軟怕硬、諂上媚下的虛偽形象。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細節不斷對文本深入解讀,從一個外貌細節描寫就能讓學生獨立進行人物形象的描繪,并結合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辨析其性格、思想,為由淺入深地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礎。
(二)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質疑
質疑是學生拓寬思維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向多維化發展,從固有的思維認知中跳脫出來,形成新的思考方法,展現思考過程,從而對文本理解不斷深入。
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通過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能激起學生個人和班集體的思維火花,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擁有自由、平等的基礎。對于學生來說,要學會質疑、辨別自身與他人的觀點;對于教師來說,在備課和教學的過程中要跳出教學參考和標準答案,以開放性思維去解讀文本。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孤獨之旅》這一課時,教師提問:“這樣的一場孤獨之旅對于杜小康來說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學生A說:“我覺得對于杜小康來說是利大于弊的,因為如果沒有這次經歷,他就不會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學生B說:“我認為是弊大于利的,當其他同齡人都在教室里上課、和小伙伴玩耍的時候,杜小康卻被被迫去放鴨,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他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響。”在交流后,教師既要及時地進行課堂評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要繼續激疑,鼓勵更多的學生跳出思維定勢,進行深入思考。由此可見,質疑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在對文本有了深入的分析后,提供多種假設,產生多個問題,師生共同探討。
(三)回溯問題根源,縝密辯證邏輯
發現問題后就要進行分析和論證,回到問題本身尋找根源,思考能夠找到哪些證據來證明其可行性。這一環節就是對判斷的再判斷,對否定的再否定,從而形成批判性思維,無限接近真理。通過這樣的環節,錯誤的觀點會逐漸被排除,合理的新觀點也會在過程中逐漸浮現。
幾乎每一篇小說中都存在“圓形”人物,他們的形象是脫離單一、多元復雜的。例如在九年級下冊的《孔乙己》這篇課文中,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孔乙己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深受封建制度荼毒的迂腐書生,其“偷書”行為是道德敗壞的惡果,而實際上,當回溯文中描寫孔乙己的語句時,可以發現孔乙己曾嘗試向“附和著笑”的酒樓小伙計及趕熱鬧的孩子進行文化熏陶,希望中國文化能夠在孩子身上得到傳承和弘揚,結果得來的卻是一陣陣笑聲。學生在解讀過程中的論證,不僅對小說人物進行了還原,而且還結合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探求他們形成這樣性格的原因。從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思維、批判性思維都得到了鍛煉和培養。
(四)評價方式多樣,重視思辨過程
教師作為課堂上的思維引導者,不斷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積極思考,發表見解。通過之前進行的質疑和論證,學生既能很好地代入小說世界中,體味作者的構思,又能針對圍繞的問題提出富有個性化的觀點,主動探討,進行新的認知構建。接著,教師需要組織學生開啟反思之旅,進一步辨析文本、理解作者,探求現象背后隱蔽的作者思維世界。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上冊《范進中舉》這一課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對自身所持有的觀點擁有堅定的信念感,進而對比他人的觀點,思考范進的結局到底是如何造成的。教師讓持有相同觀點的學生闡釋、總結思路,同時,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標準促進小組與小組間進行深入交流。小組之間相互進行觀點對比,使學生學會多層次、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并將他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相結合。這樣的評價方式跳出試卷檢測的局限,將學生的個性化思維、思維品質、合作精神等都納入考量,這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大有裨益。
四、結合教學案例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教師在幫助學生打好知識基礎的同時,還應關注學生的思維提升,使學生能夠利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創新解讀。以九年級上冊的《故鄉》這篇小說為例,可從人物分析入手,探討在這篇小說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一)分析閏土與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在小說中出現的人物主要有:“我”、閏土、楊二嫂。魯迅在描寫人物的時候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運用了多種描寫手法并摻雜著對他們的回憶,人物性格飽滿。教師在布置學生課前預習時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關于閏土和楊二嫂的描寫語句,分析在“我”眼中二十年前、二十年后的閏土和楊二嫂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引導學生帶入“我”這一角色,形成對二人的初步印象,抒發對小說中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二)質疑碗碟之謎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二人形象后,發現作者給讀者留下了一個謎題:究竟是誰將碗碟藏在了草灰中?讓學生對“碗碟之謎”進行討論,針對學生的觀點進行分組,同時鼓勵學生對彼此所持的觀點給予尊重,進行大膽地質疑。學生A認為:由于社會的變遷和疲于生活的壓力,閏土從勇敢單純的少年變成了一個充滿謊言、虛假的人。針對學生A的發言,學生B進行駁斥:閏土其實一直都沒有變過,他還是那個忠厚老實、善良單純的閏土。從學生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他們在對人物有初步了解后,心中已經形成了大致的人物印象,大膽地去思考現在的閏土究竟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社會和生活的壓力是否會影響到他性格的發展。
(三)舉例論證與主動反思
通過學生A和學生B對開放式議題的質疑,其他學生能以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閏土和楊二嫂。教師不需要制定標準答案,只需要讓學生獨立思考,保持質疑的火花,為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接著,教師可以就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議題讓班上學生分組討論,讓他們以團隊的力量去分析、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展開合作探究。支持學生A的為A組,支持學生B的為B組。A、B兩組都根據自己的觀點尋找例子進行論證,不僅跳出了小說本身對閏土直面的描寫,而且還結合了當時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設計意圖進行解讀。為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細致分析及縝密思考,廣泛收集所需資料,集思廣益。教師要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引導學生對自己及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補充、總結,在獨立思考和集體智慧的基礎上,利用批判性思維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形成新的感悟。
通過這樣的活動設計,雙方都能充分表達自身的觀點,并且對于閏土這個人物形象也能進行多方面的解讀和補充。A組學生可能會結合閏土的經歷慢慢理解閏土的行為,不再貼上狡猾、自私的標簽;B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或許會不斷接受閏土的變化及其偷藏碗碟的可能性,這些都是學生通過思維碰撞所產生的珍貴思考。學生一起尋找文章背后需要細細品味的內容,這有利于他們在之后的小說閱讀中調動質疑、反思的積極性,把握閱讀的主動權,培養批判性思維。
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僅是教育改革的趨勢,而且是新時代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初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具備多種優勢,教師要立足小說文本,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培養,要讓學生在訓練中掌握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形成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02(1):34.
[2]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3]同[1].
[4]同[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