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雨稀 劉玉標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31)
2022年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春節團拜會上指出:“一百年來,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團結奮斗的結果,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顯著的精神標識。”[1]中國人民歷來具有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團結奮斗精神在中國擁有深厚的文化淵源,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2]3,即發奮圖強而奮斗;又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2]11,即兼容并包而團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對于促進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淀所造就,其中凝結著中華民族的創造與智慧,始終都是維系民族團結統一、推動文明綿延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同時也是激發民族向心力、奮斗力的不竭力量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勠力同心的協作理念、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頑強不屈的斗爭意識、海納百川的兼容氣度,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團結奮斗精神的具體體現,它們扎根于中華兒女心中,是我們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華民族始終都是追求團結統一的偉大民族。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統一全國的文字、法律、貨幣、歷法等,奠定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格局,此后無論哪個民族鼎盛稱霸,建立的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的歷史條件、共同的物質基礎、共同的身份認同、共同的價值追求、共有的精神家園使我們自古就結成了堅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勠力同心、團結一致的協作理念,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重要優勢”[3]。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團結協作理念。儒家主張以“仁政”求團結,道家主張以“兼愛”求團結,道家主張以“無為”求團結。善于團結、精于協作向來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品格,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武王在攻伐商紂時說:“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4]他認為,商紂王雖擁兵眾多,但離心離德,而自己雖只有十人為伍,但是所有人同心同德,就一定能成功。《周易·系辭上》中提出“二人同心,其利斷金”[2]364,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傳統文化還強調君主在治理過程中要積極促團結,主張以團結得人心、得天下。慎子曰:“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5]就是說,君主只有善于團結賢能的下吏,才能成就自己的治理。司馬遷也有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6]為官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不懂得團結群眾、君臣一心者最終只會走向失敗。
勠力同心、團結一致的協作理念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自中華民族共同的生活與實踐,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觀念與行為,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風雨征程中始終保持強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原動力所在,是團結奮斗精神最深層次的基因內核。
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指出:“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斗。”[7]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是具有實干精神的民族,中華傳統文化中處處可見對實干精神的推崇與宣揚。腳踏實地、篤行不怠的實干精神是我們不斷創造幸福生活的核心力量,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鮮明的奮斗底色。
“篤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歷代圣賢先達、仁人志士無一不注重躬行踐履。荀子曰:“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8]孔子曰:“力行近乎仁。”[9]96這些觀點都在告訴人們實踐出真知,不為即不成。老子提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10]102,是在說賢能之士追求學問勤勤懇懇,堅持不懈。進而又告誡人們:“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10]155意思是人們做事如果一直都像剛開始時那樣慎重堅持,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由此可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行”不僅指行動,還指堅持,只有做到知而踐行、行而善篤,才是人生正途。
從這些先哲的觀點中可以看出,腳踏實地、踏實篤行的實干精神形成于中華民族漫長的生活實踐中,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是我們建立功勛偉業的關鍵和秘訣所在。這一精神品質閃耀著艱苦奮斗的光輝色彩,是團結奮斗精神的不竭力量源泉,不斷推動著中華文明的綿延發展。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11]中華民族是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起來的偉大民族,堅忍不拔、頑強不屈的斗爭意識由來已久,是我們在漫長的歷史征程中始終保持團結奮斗姿態和蓬勃生機的動力所在。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斗爭意識集中表現為堅忍不拔的意志和一往無前的行動力,它們深深地鐫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之中,是構成中華兒女錚錚鐵骨的強大精神支撐。在《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只要有膽量、有毅力,便日可追、山可移、海可填。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2]35一個人只有經歷了頑強斗爭,才能增強能力,成就事業。面對外部風險挑戰,斗爭意識則表現為無畏的氣概和英勇的抗爭。從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13]79,到陸游“一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13]492,再到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12]528,一代代仁人志士為了國家興亡英勇抗爭、死而后已,其斗爭精神貫穿于中華民族的全部奮斗史之中,催人奮進,歷久彌新。
中華民族歷經風雨而屹立不倒,跨越時間而輝煌依舊,關鍵就在于我們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始終依靠斗爭意識“激發志氣、膽氣、豪氣,不斷戰勝各種困難挑戰直至取得最后勝利”[14]。堅忍不拔、頑強不屈的斗爭意識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是精神意志還是實際行動,無論對內磨礪還是對外抗爭,中華傳統文化都十分強調斗爭意識的重要性,以斗爭長才干、以斗爭固團結構成了團結奮斗精神的內在品格。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始終堅持以寬容之心對待天下人,對于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民和文化,我們始終一視同仁地謀求團結共事、共生共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5]199這里的“和”指有差別的、多樣性的統一,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和而不同、海納百川的兼容氣度。
在歷史上,我們與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諧共存,對諸家學說兼收并蓄,對外來文化揚棄吸收,顯示出中華傳統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論語·為政》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5]18是說君子以寬容之心謀求團結共事,而小人只會為謀求私利而拉幫結派,告誡我們要講求和諧與團結,做到海納百川、兼容并包。另外,傳統文化中的“和”并非毫無原則的妥協與包容。中華傳統文化講究“和實生物,同則不繼”[16],表明我們雖提倡接納與兼容,但又強調在關鍵處站穩各自的核心立場而不必無原則地茍同于對方,否則就是蠅營狗茍、狼狽為奸。
和而不同、海納百川的兼容氣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氣質,展現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國風范。其中蘊含的和諧共生、各美其美的思想觀念指導著世代中華兒女,以海納百川、求同存異的原則促團結、謀合作、求共贏,是團結奮斗精神的具體體現。
2016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指出:“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1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數千年,其價值體系反映出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與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團結奮斗精神蘊藏著國家治理的重要啟示,其精神內涵跨越千年而歷久彌新,同科學社會主義主張高度契合,能夠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貫通,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重要意義。
團結奮斗要有思想引領,統一思想才能步調一致。[18]共同的思想基礎對于團結奮斗至關重要。這一思想基礎不能人為確定,也不會憑空產生,它根源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品質與文化積淀,對于鞏固民族團結、開發和調動民族奮斗潛能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優秀品質,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凝聚著中國人民深厚的文化認同,承載和延續著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如《孫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勝”[19],還有“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齊,泰山移”等耳熟能詳的格言,均體現著團結奮斗精神的思想精髓。這種團結奮斗精神具有極強的價值引領力與思想統攝力,始終起著凝神聚力、凝心聚氣的重要作用,是發揚和延續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精神最深層的文化根基所在,對于筑牢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鞏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團結奮斗要有核心,圍繞核心才能萬眾一心;團結奮斗要有指引,遵循指引才能前途光明;團結奮斗要有目標,圍繞目標才能勇毅前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這為全黨全國的團結奮斗實踐樹立了旗幟,指明了方向。新時代的團結奮斗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統一全黨全國人民的意志和行動,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華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價值取向與新時代團結奮斗實踐的旗幟方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明代劉基《郁離子·主一不亂》中有言:“操巨舟者,人雖多必有舵師焉,非其指不敢行也。”[20]意為在水上行駛的大船,必須有一個掌舵之人,眾人才能在其指揮下統一用力、不斷前行。俗話說,“三軍易得,一將難求”。集體中必須有一個優秀領導者實行正確領導,否則沒有領導者的集體只能是烏合之眾,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行動只會是蚍蜉撼樹,沒有目標驅動的奮斗終究會徒勞無功。由此可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不僅注重行動的一致性,同時也強調領導核心、指導思想以及奮斗目標的重要性,能夠與新時代的團結奮斗實踐相互適應、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有利于堅定全黨全國團結奮斗的旗幟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2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取得成就、創造歷史的輝煌時代,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團結一心、攻堅克難的奮斗時代。面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困難與挑戰,我們必須秉持遇水架橋、逢山開道的堅定勇氣,以振奮的精神匯聚起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
張載于《西銘》中有“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22],后演變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一名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這句話,以激勵全體中國人民要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奮斗狀態,以必勝的信念振奮精神,團結一心,奮戰到底。寓言《愚公移山》講述了愚公力排萬難,移除大山的傳奇故事,傳達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深刻寓意。從“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23]143,移山的想法由此產生,到面對質疑時堅定地提出“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3]143,展現出“信念執著,定能勝天”[24]的可貴思想,激勵著后人為了達成宏偉目標,無論前方面臨什么樣的困難,都要心固志堅、砥礪前行。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反映的是攻堅克難時堅定的信念、必勝的決心、無畏的氣概,顯示的是面對困難時咬定目標、團結一致、不屈不撓的昂揚姿態。這一精神能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長期實踐中凝神聚氣、鼓舞人心,匯聚起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對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政治的多極化發展、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的頻繁交流交鋒使國家之間聯系更為緊密。同時,突破國界和地域界線的傳統及非傳統問題對推進世界和平發展進程提出巨大挑戰[25],出現了一系列如國際恐怖主義、網絡安全、跨國犯罪、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生態環境惡化等單一國家無法應對的全球性問題,給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提出了諸多挑戰。面對全球問題,全人類命運相連、休戚與共,“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獨立地解決世界問題”[26],只有尋求合作才能共同應對解決。
《呂氏春秋》有言:“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27]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天下為公”的整體觀和“和實生物”的聯系觀,認為世界萬物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啟示我們在面對世界性難題時,只有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加強合作、各盡所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這種合作并不是一團和氣或團團伙伙,而是保持個性的、有原則的持續協作。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說明合作也要保留個性,尊重差異。《禮記·中庸》提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9]129,意為萬物之間互不相同,通過和諧共處可以促進彼此的生長。可見,中華傳統文化在倡導“和而不同”的同時,也充滿“智者察同,愚者察異”[28]的處世智慧,傳達出差異性和多樣性是造就整體性和共同性的深刻道理,啟示各國既要為了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加強國家間的友好合作,尋求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也要尊重事物的多樣性,在國際事務中堅持原則,接納差異。
總之,“協和萬邦”“美美與共”“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傳統思想凝結著中華民族處世的寶貴智慧,蘊含適用于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大國格局與天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時代意蘊和全球價值的生動體現,有利于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促進全人類互利共贏、共創美好未來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對于形成和鞏固中國多民族和合一體的大家庭,實現中華文明的生生不息具有重要意義。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講話精神,切實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開展工作,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筑牢新時代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家園與思想根基。
不同于當代大眾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深厚,其高深的思想內蘊使許多習慣于當下快節奏生活的人望而卻步。一方面,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大多以古文呈現,而某些文獻中的生僻字詞及古文的行文表達只有專業人士才有能力解讀,理解上的困難導致許多人不愿耗費時間深入探究其中精髓。另一方面,西方文化通過網絡、電影、報紙等媒介加速滲透,它們憑借淺顯的內容和極具沖擊性的表現形式快速博取眼球,不斷輸出西方文化精神,排擠了對于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宣傳與闡釋,對文化工作的開展造成了阻礙。
因此,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首先必須重視對傳統文化作品內涵的闡釋,要進一步加強對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及研究注釋工作,做好文本語境及歷史語境的還原,準確揭示與傳達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團結奮斗精神的本質內容及思想價值,然后再通過電子書籍、播客音頻、科普視頻等豐富的現代化知識載體將這些闡釋內容呈現出來,降低人們接觸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和了解其中所蘊含的團結奮斗精神的知識門檻,使人們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下也能夠高效地學習與理解。同時,要善于利用如電視廣告、文化節目、課堂教學、地鐵裝飾等現代化、多樣化、大眾化的傳播媒介與手段,讓蘊含在傳統文化作品中的團結奮斗精神更頻繁、更生動、更直觀地呈現在廣大人民群眾面前,增加民眾同傳統文化的接觸頻率,提升傳統文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為呈現與傳播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可以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以更加隱性的、靈活的、易于接受的模式拉近普通民眾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心理距離,提升人們對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接受意愿與學習熱情,進而強化人們對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認知與理解,增強人們自覺抵制外來不良文化的能力,為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29]中華傳統文化內容龐雜、良莠不齊,其中蘊含的團結奮斗精神受到古代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在承載大量優秀成分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糟粕,比如過度宣揚團結而導致的狹隘民族主義傾向、一味推崇蠻干而導致的冒進莽撞傾向、過于迷信君主權威而產生的封建奴性思想等,它們保留著舊時落后思想的殘余,必須及時剔除和摒棄。
因此,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必須強調區別原則。要從文化發展的實際出發,在尊重中華傳統文化民族特色和遵循文化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時代發展的具體特征與任務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對傳統文化所承載的團結奮斗要素進行鑒別與揚棄,以辯證的態度批判地繼承,保留具有積極現實意義的部分,剔除落后于時代的傳統糟粕,由此達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具體到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而言,就是要結合新時代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牢牢把準繼承傳統文化的歷史方位,以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現代化建設為立足點,將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諸如民族團結、和諧共生、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等有時代價值、能夠與當代文明相適應、能夠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團結奮斗要素辯證地保留下來,做好對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宣傳把關工作。總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內涵豐厚、歷史悠久、意旨精深,其精神意蘊的廣博性、內容涵蓋的寬泛性、時間跨度的悠長性要求我們在對其進行繼承和弘揚時必須秉持專業嚴謹、理性負責的原則進行深度鑒別,以客觀公正、認真仔細的態度進行細致篩選,將落后時代的、蠱惑人心的、動搖信念的消極內容果斷剔除,做到辯證取舍、古為今用,保證所弘揚精神的進步性與時代性。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始終都是維持民族凝聚力與奮進力的核心力量源泉,然而時過境遷,傳統文化語境下的團結奮斗精神發展至今,在內容與形式上出現了許多滯后于時代發展的問題,如某些話語形式不符合當代人的接受習慣,傳統的表現形式缺乏吸引力,單一的風格難以滿足人們的多樣化文化需求,在文意內涵上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等。因此,要對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內涵進行完善、更新、擴充,對其表現形式也要有所創新,切實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
在創造性轉化方面,要將傳統團結奮斗精神中對于當今社會仍有借鑒價值的、合乎時代精神的內容以富有時代氣息的話語表達呈現出來。例如將“修文德以來之”[30]“莫非王臣”[31]“死國可乎”[32]等一系列帶有強烈歷史印記的內容,詮釋轉化為“構建命運共同體”“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青年有理想,民族有希望”等具有鮮活時代氣息的話語表達,增強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時代感與感召力。同時,還要對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表現形式進行改造,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例如,將《愚公移山》等含有團結奮斗要素的神話故事通過3D國風動漫的形式呈現出來,使人們能夠通過沉浸式的觀影體驗感受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思想內涵與精神偉力,增強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吸引力與感染力;還可以將《詩經》中一些極具韻律感又蘊含團結奮斗精神的篇章以現代流行音樂的方式演繹出來,用悅耳動聽的音樂旋律承載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厚重內涵,重塑傳統文化的歷史形象,充分展現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思想魅力與文化風采。
在創新性發展方面,要在一脈相承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對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內涵加以補充、更新、拓展和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比如,團結精神在當代就增加了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時代意義,也蘊含著加強國家間合作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奮斗精神也因釘釘子精神、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中國精神而得到極大豐富。要將這些時代要素作為擴充傳統團結奮斗精神的文化養料,拓寬中華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時代樣態,以創新為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團結奮斗精神提供強大助力。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著重指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3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生生不息的不竭力量源泉,其中蘊含的團結奮斗精神內涵豐富、影響深遠,對于推動當今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和全人類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要積極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團結奮斗精神的思想精髓,從賡續團結奮斗精神血脈中開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境界,為新時代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創造歷史偉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