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社會事務綜合服務中心,浙江麗水 323000)
戲曲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備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也是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當中的藝術文化。戲曲當中有很多被大眾熟知的劇目,這些戲曲生動地展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展現了濃厚的民俗氣息,將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通過唱戲的方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當前,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的情況下,人們對于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提升,豐富的文化生活,可以顯著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同時群眾文化生活的豐富,對于社會的發展也有著積極意義。鑒于此,戲曲作為傳統化的藝術形式,很多曲目的創作靈感本身就來源于人民,關于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的融合,就成了非常有研究價值的議題。下文中本人將對群眾文化與戲曲文化的融合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
通過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的全面融合,對于戲曲文化傳承與弘揚有著至關重要的幫助。防止傳統戲曲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出現受眾和技法流失的情況,對于群眾文化的發揚與創新也有著持續性的推動作用[1]。在群眾文化中發揚戲曲文化,還能夠實現藝術元素方面的創新,使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戲曲文化在與群眾文化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其育人的功能,向人民群眾全方位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也是一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揚的路徑,對于文化自信的塑造也有著極大的幫助。
戲曲經過千年的發展與傳承,除了基本的娛樂功能之外,從藝術表現上也展現出了極大的價值。例如湖北的漢劇,雖然屬于一個小的戲劇種類,但是也有著四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有著崇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漢劇當中的“十大行”,在戲曲文化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戲曲文化。從戲曲的具體表演內容來看,其內容與歷史發展的階段有著密切的關系,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都在戲曲表演的內容上有所體現。因此在戲曲文化的影響下,人們能夠了解更多的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感受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所帶來的獨特文化魅力[2]。人們在了解戲曲文化知識之后,也能夠實現個人藝術修養的提升,樹立文化鑒別能力,自覺杜絕糟粕文化。在戲曲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人們可以建立正確的三觀,構建積極向上的思想價值理念,從價值層面實現對人民群眾的引導。
首先,在當前快節奏的生活中,戲曲文化在發展空間上受到了很多“快餐文化”的強烈沖擊。我們當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隨時隨地都能夠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文化娛樂信息,因此人們在休閑娛樂方面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同時,在文化因素日趨多元化的情況下,人們對于不同文化的包容程度和認可程度也逐漸提升,文化多元化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但是所產生的問題就是文化沖擊,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扎根于本土的藝術文化可能會出現發展受限的情況。以2021年為例,隨著相關綜藝節目的播出,起源于美國的說唱和嘻哈文化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流行,說唱歌手也受到了國內年輕人的大肆追捧,各大說唱音樂節也出現了“一票難求”的情況。這種快速膨脹的文化沖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傳統戲曲文化的發展空間。從戲曲文化自身的發展來看,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化,戲曲文化產業的發展卻相對滯后,與戲曲文化相關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創新乏力的情況,缺少文化發展的持續動力。
其次,當前戲曲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群體斷層現象明顯。從各種類型的群眾文化發展狀況來看,戲曲文化在中老年群體當中受歡迎程度較高,而在青少年群體中則關注寥寥。中老年群體本身受戲曲文化影響較深,同時具備豐富的空余時間來欣賞戲曲這種節奏相對較慢的藝術文化形式[3]。因此中老年群體對于戲曲文化是比較偏愛的。而青少年群體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對于潮流文化的接受程度比較高,戲曲講究起承轉合,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需要用心慢慢地欣賞,才能感受到戲曲文化之美。這就導致戲曲文化在年輕人群體當中不受歡迎,只有一小部分年輕人在家庭文化的熏陶喜愛,認可戲曲文化并將戲曲作為自己的熱愛的藝術形式。如果長期發展下去的話,戲曲文化勢必會出現群體斷層的情況,從而導致戲曲文化的傳播力越來越弱。
最后,戲曲文化在地域方面產生了比較明顯的制約。戲曲文化本身具備非常明顯的地域性。例如北方地區主要以京劇、評劇、豫劇為主,南方地區則以黃梅戲、昆曲、越劇為主。不同種類的戲曲,代表著不同文化的傳承,其往往代表著人文發展的印記。戲曲明顯的地域性特征,也就造成了戲曲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難以跨越地域方面的限制,在其他地區無法形成規模性的傳播。除此之外,很多地域性的戲曲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缺乏創新發展意識,在形式與內容上表現的過于陳舊,對人們的吸引力正在明顯下降,這就使得戲曲文化的發展舉步維艱。
戲曲這種傳統藝術文化在變化與發展的過程中,勢必會產生一定的發展起伏,在現代化社會體系當中,戲曲文化的發展需要與群眾文化密切結合,讓戲曲能夠深入到人民群眾心中。與人民大眾的文化活動融合在一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戲曲的很多內容都是來自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通過豐富的表演形式,全方位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了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因此戲曲文化也是群眾文化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戲曲文化的發展,能夠很好地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讓人民群眾的藝術生活發展到一個嶄新的層次。因此,群眾文化能夠對戲曲文化的現代化發展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戲曲文化還能夠使群眾文化更加具有藝術性,二者之間應當呈現出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
群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形式,包括戲曲表演、文學作品、音樂以及舞蹈等等。這些藝術形式都貼近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的融合,可以通過群眾文化多樣性的發展,讓戲曲文化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展現出更多的東西,結合全新時代背景下的藝術創作表現手法,讓戲曲文化的內容更能表達出當代人民群眾的心聲,真正成為人民的藝術。
目前,現代傳媒迎來了空前發展時期,不同的群體生活之間,在藝術表現手段上卻表現出趨同的態勢,長此以往發展的話,就會帶來強烈的審美疲勞。與其他形式的娛樂活動相比,戲曲具有非常典型的地域特征,戲曲的內容也充分展現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特點。因此,戲曲也就成了人民群眾對文化藝術進行發展創新的絕佳方式。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的融合,能夠讓群眾文化保持寶貴的群眾性與社會性,同時戲曲文化以“人”為核心進行發展創新,也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這與當前時代背景下文化融合發展理念的宗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4]。
戲曲文化是我國文化藝術發展歷程中一顆極為璀璨的明珠,很多戲曲都具備豐厚的歷史底蘊。在社會不斷發展的情況喜愛,文化環境也隨之出現了變化。這個時候如果戲曲所展現出內容和藝術底蘊依然延續舊時代的風格,那么其吸引力勢必會出現衰退。傳統戲曲文化當中的相關內容,要緊密貼合社會發展實際情況,針對現代人的文化需求,實現形式和內容層面的創新。同時,未來戲曲文化的發展還要結合人民群眾的現代審美理念進行發展。從當前情況來看,戲曲文化在內容層面的發展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群眾文化發展與傳播的相關人員都屬于中青年群體,他們對于戲曲文化的了解程度不夠,同時戲曲文化本身的內容與其日常生活也有著一定的距離感,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導致戲曲文化越來越脫離人民群眾。
綜合上述分析來看,戲曲文化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通過更好的姿態與群眾文化進行融合,這就需要對傳統化的戲曲文化進行創新發展,具體來看,首先要對傳統的戲曲劇目進行改良,在保留戲曲劇目文化底蘊的情況下,融合更多的文化元素,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這些經典的戲曲劇目[5]。例如今年爆火的賀歲檔電影《滿江紅》中,演員轉場的鏡頭就使用了大量“河南梆子”的經典片段,這些經典劇目片段融合了搖滾和電子音樂的元素,受到了年輕群體的廣泛好評,也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到了豫劇的魅力。此外,針對新的戲曲劇目編寫,也要注重文化的創新,在新劇目創作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社會發展的熱點事件,契合于時代背景,從而讓更多的人民群眾產生共鳴。
群眾文化活動的具體成效,與群眾參與的積極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這也充分體現了在文化活動中,群眾占據著明顯的主體地位。作為群眾文化的主體,人民群眾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群眾文化的組織性更加完備。當前,在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較低,這對于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尤其是傳統的戲曲文化與人們的距離比較遠,這就導致戲曲文化的發展更加缺少人民群眾的參與。針對這種情況,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對綜合相關因素,讓人民群眾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當中,同時對于戲曲文化能夠積極地了解,為戲曲文化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例如對戲劇院和公園當中一些戲曲角的完善,在政策方面,相關部門需要對一些民間的戲曲文化交流組織和民間戲曲社團提供一定的支持,在全面發展戲曲文化的過程中,要重點凸顯戲曲文化當中具有特色的相關內容,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背景,全面推動群眾文化的發展,對民風民氣開展相應的塑造。若想讓戲曲文化與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進行結合,提升人民群眾參與戲曲文化傳播的積極性,就要讓戲曲文化與群眾生活相契合,按照地區的文化特性,明確人民群眾所青睞的文化活動,從而對于人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相關要求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以此為基礎進行戲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讓戲曲文化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青年是社會的中堅力量,無論在工作、生活還是娛樂當中,青年人所展現出的活力都會對周圍的人或事物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尤其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本身具備一定的知識文化素養,所面對的社會壓力相對比較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讓戲曲文化走進大學校園,與大學生的教育進行結合,這對于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同時還能夠實現戲曲文化的優秀傳承,為戲曲文化的發揚其他更多的活力,使戲曲文化和群眾文化融合的更加緊密。鑒于此,在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推進融合的具體工作中,首先要對青年學生藝術教育的特性進行全面解讀,而后開展戲曲文化的普及教育,將戲曲文化進行快速的推廣[6]。除此之外,還要以社區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特點為參考,對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的融合進行細節層面的優化完善。例如對于京劇來說,作為我國的國粹,京劇已經有了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其受眾群體相對較廣,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擁有數量龐大的京劇戲迷,同時還有著很多的民間京劇演出團隊。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在北京和北方高校中開展京劇教育課程,讓學生充分了解京劇,感受京劇鎖帶來的獨特藝術魅力,這對于戲曲文化的傳承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相關部門也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尤其是戲曲文化相關的部門與組織,要主動與各個高校展開深度合作,讓戲曲課程能夠真正意義上與銷煙文化教育體系融合,成為校園藝術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戲曲課程體系的建設上,可以聘請戲曲學院、音樂學院的高校教師,同時也可以邀請戲曲業內的專業化人員。在建設過程中應當首先選擇試點高校,指派優秀的教師對戲曲專業知識進行詳細的普及講解,幫助青年學生掌握戲曲表演的具體技巧和方法。此外,在學校當中還可以舉辦戲曲文化藝術節,將一些經典的戲曲劇目進行全新的演繹。戲曲作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中華人民將這種藝術形式持續地傳承下去,因此對于戲曲文化的傳承工作必須要全面重視起來。讓戲曲文化走進高校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唱戲,而是要對戲曲文化當中所蘊含的品德、藝術、器樂以及語言等相關元素進行更加全面的掌握,最終使戲曲文化與群眾文化實現深層意義上的融合。
綜上所述,戲曲文化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戲曲文化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與發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此人民群眾有責任,也有義務將戲曲文化進行傳承與發揚。在戲曲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過程中,要緊密貼近群眾文化,推動群眾參與的積極程度,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戲曲文化所帶來的魅力。此外,還要全面拓展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途徑,結合時代發展要求,整合現代化藝術審美元素,挖掘戲曲文化當中的價值內核,從而實現戲曲文化的薪火相傳,讓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