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效東
(泰州市姜堰區文化館,江蘇泰州 225500)
與影視表演不同,群眾文化綜藝晚會主要通過舞臺來對藝術作品進行展示,這一過程中還需借助燈光、音樂以及道具的輔助。而舞臺導演的工作貫穿了整個晚會從籌備到最終展示的全過程,因此舞臺導演的專業知識水平與其對現場的掌控能力直接影響了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呈現效果。
審美能力是決定該導演是否能對群眾文化綜藝晚會進行把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群眾文化綜藝晚會以“合家歡”為主要基調,因此其面向的觀眾是全年齡段人群,這也就要求導演能夠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與美學鑒賞能力。具有較高審美能力的導演通常經過了長期的時間沉淀,因此其知識儲備與文化閱歷都遠超常人。而只有這樣的導演才能實現對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正確把控,從而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除此之外,一個優秀的導演不僅應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還應不斷對多種文藝形式和內容進行進一步研究與學習。由于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規模較大,因此在節目形式的呈現上也出現了多樣化趨勢,比如歌曲、器樂、舞蹈表演、魔術雜技、語言類節目等,由于藝術類別數量眾多,舞臺導演無法做到樣樣精通,這就需要導演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此外還可在日常工作中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這也能從側面反映出舞臺導演的選人和用人能力。
導演在策劃群眾文化綜藝晚會時,首先要明確晚會的宗旨和主題,而這就要求相關導演具備一定的策劃能力。策劃能力較低的舞臺導演在主題明確環節存在困難,因此也就無法統籌整個晚會,使得晚會在籌備設計與準備過程中出現立意不明確、重點不突出、各部門之間職責混亂等。而具有完備策劃能力的導演能有效把握晚會的整體框架,利用主題分割的方式增加晚會內容的層次感,不僅能有效突出重點,還能增強群眾文藝綜藝晚會的觀賞性,從一定程度上提高觀眾的愉悅程度。
與此同時,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現場把控還要求舞臺導演具備一定的執行能力。執行能力強的導演既能做到統籌全局,又能對群眾文化綜藝晚會中的細致環節進行精準把握[1]。作為整場演出的核心人物,舞臺導演必須在其工作中穩步落實各項規章制度,要用包容的心態對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全流程進行管理。不僅如此,還應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果斷取舍,減少或避免對事物的模糊處理,并在此基礎上加大對各項資源的監管力度,從細節之處入手,對各項工作的進展進行協調與檢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對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整體統籌與細致處理,在展現自己強大的策劃能力與統籌能力的基礎上保證整場晚會的順利開展。
對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創新通常指兩方面,一方面是在傳統晚會的基礎上增加新元素的展示,而另一種是為人民群眾呈現一種從未見過的新型綜藝晚會,比如使用先進的舞臺技術手段等。但更重要的是對節目的形式進行創新,向觀眾展示晚會中的新概念、新形式以及新內容。
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均有不同的風土人情,因此舞臺導演必須時刻提高自己的創新實踐能力,積極打造符合當地人民群眾需求以及相關風土人情的群眾文化綜藝晚會,這樣才能在增加人民群眾對這場晚會認同感的同時,使自己的創新思維與能力得到鍛煉與實踐。
1.確定基調,整合晚會樣式
導演是確保群眾文化綜藝晚會順利開展的關鍵,因此導演必須深入到綜藝晚會從方案設計再到最終展示的各個環節中去,并在確定晚會現場基調的基礎上整合晚會的樣式。這樣才能使導演充分把握整場晚會的流程與命脈,為觀眾呈現出一場視聽盛宴。
首先,導演應深入晚會節目編排環節,通過與編導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的基礎上制定晚會節目安排,根據晚會舉辦的大環境以及具體時間來確定晚會主題和總體基調,盡量使舞臺現場的搭建環境與主題相符,在晚會中凸顯特色。其次,還應對晚會中所使用的相關道具或舞美裝置進行合理規劃與預測,并將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情況進行詳細羅列,在確保演出效果完美呈現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成本與資源消耗[2]。最后,導演還應在確定此場晚會基調和主題的基礎上,對同類型晚會進行深入研究,并通過調查資料或實地考察等方式來決定演出規模、舞臺大小、風格特征等,確保舞臺效果與主題相符,節目與總體基調相吻合。
2.晚會內在邏輯與外在結構的整體把握
內在邏輯指的是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貫穿邏輯主線,即統領整場演出的思想主線。導演可根據演出地的歷史環境及其背景、節目設置和國家政策的相關要求來將整場晚會劃分為多個模塊,在對這些模塊分別進行重點突出的同時注重其內在邏輯與聯系,確保節目的有效銜接。在這一過程中,導演要注意不應為了使晚會形式多樣化而增添一些與整體基調和主題不相符的節目環節,否則會大大削弱晚會整體效果的呈現,造成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邏輯混亂等問題。除此之外,導演還應重視晚會節目的選擇與質量的要求,確保晚會節目的受眾是全體群眾,切不可脫離實際。
外在結構指的是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整體框架結構,包括開場節目與主持人講話環節、中間節目表演以及結尾環節。導演在晚會的總體結構進行把握時,必須從細微之處入手,嚴格監督節目的藝術創作,將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創辦目的與主題滲透到節目中,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創新,提高晚會演出的精彩程度。
1.團隊的精細化管理
群眾文化綜藝晚會中包含眾多團隊,比如燈光、道具、音響團隊等,他們雖多為幕后工作者,但也是晚會順利推進的重要支柱,在每場晚會中同樣占據著主要地位。因此導演應深刻意識到團隊作業的重要性,不斷發揮自己的領導力和組織力,加強對各部門的精細化管理,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部門融合,激發團隊內部人員的工作熱情,保證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順利開展。
精細化管理要求相關管理者在管理前應先對各部門或各個員工的工作任務進行有效劃分與分配,并在此基礎之上針對任務的不同來對各部門進行精細化管理。它的真正實現離不開先進科學理念與技術的使用,因此導演在團隊管理過程中應不斷增加其精細化程度,重點把握各團隊的工作效率與質量,定期對工作進程進行考察,在及時發現問題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其進行有效解決,從而確保管理的有效性,推動晚會的總體進程[3]。
2.晚會工作人員的任務劃分
首先,導演應站在時代發展與經濟進步的角度下進行考慮,合理劃分每一部門的工作目標及任務,并要求各部門的相關領導者在分配任務過程中不斷提高對下屬員工的關注度。比如,領導者可在接到導演的任務內容后,先對該任務進行具體劃分,明確該任務應由幾方面入手,然后再對下屬員工進行調研和考察,明確每位員工的工作思維、習慣與方式,并在合理范圍內對權力進行下放,盡可能確保每位員工都能分配到與其最適配的工作,這樣一來員工的積極性會被極大地調動出來,有利于減少或打消員工消極怠慢的工作情緒,確保晚會布置的高效性。
其次,由于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籌備與布置階段需要調動大量人力資源,因此其工作也存在著一定的復雜性和抽象性。這種零散的工作內容很難用傳統評價與考核體制對工作人員的工作完成度進行監管,因此導演應對這一部分進行調整與修改,建立健全以工作完成時間與質量為對象的考評機制,在團隊內部明確“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原則,這樣能極大程度上減少“摸魚”情況的出現,從而刺激員工的工作熱情。
最后,導演還可利用互聯網建立部門溝通交流平臺,加強團隊之間的內部協調與溝通,從而實現各部門之間的高效運轉,提高整體工作的完成效率與質量。
3.統籌兼顧的有效實現
舞臺導演的工作重點是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總體價值的體現,并在此基礎上盡可能使晚會能有個高質量的完美呈現。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導演必須在現場舞臺搭建、場景設計與切換、舞臺拆卸等環節充分發揮自己的統籌兼顧能力。
由于群眾文化綜藝晚會本身就已具有鮮明的主題文化特色,因此導演應在音樂效果的呈現上下足功夫,確保晚會在內容與形式多樣化的基礎上實現與配樂的完美融合。導演應對音響設備進行一定的了解,通過專業人士的指導對舞臺現場的聲學環境信息進行收集以分析,并根據資金投入與成本使用情況來對現場環境進行合理改造,使現場的聲學環境能更好地適應晚會主題與舞臺表演的需求,從而使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主題更加明確、特點更加突出,從而使節目價值能充分、全面地展現給觀眾。
群眾文化綜藝晚會通常是在重要節日或相關時間節點下舉辦的,因此導演必須在此背景下合理利用舞臺藝術。舞臺藝術是一門較為復雜的藝術形式,它容納了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不僅在極大程度上考驗著舞臺表演人員的專業技能,也對創辦晚會的物質資源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舞臺導演作為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統籌者和引領者,必須加強自身的舞臺設計理念與技能,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其他數字化先進技術手段來為整場演出增添科技化色彩,比如通過裸眼3D技術與投影技術來實現對舞蹈節目的展示[4]。舞臺導演在晚會設計中加入創新技術手段的同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第一,為了確保每個節目的完美展現,必須充分利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舞美設備以及環境來烘托意境,確保人物形象的準確凸顯,從視覺上帶給觀眾震撼;第二,由于場地限制,為了保證表演人員動作完整度,導演還應利用現有空間對相關戲劇動作進行整合與處理;第三,為每場節目構建出與節目主題相適應的環境與場所,帶給觀眾身臨其境之感;第四,充分調動演員的情緒與積極性,利用搭建相關環境來營造節日氛圍;第五,仔細觀看每個節目的內容,并對演員提出合理意見與建議,幫助演員正確把握該藝術作品的深層次內涵,并鼓勵演員在此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理解與思考,使舞臺作品的魅力充分展現在觀眾面前,通過舞臺表演來傳達作者的創作意圖,增加觀眾的情感共鳴。
彩排和聯排是群眾文化綜藝晚會開展前的重點環節之一,它是對正式晚會開展的總體演練,導演能在此過程中準確掌握整場晚會的流程,檢查這場晚會的主題是否明確、價值觀是否突出等,并從中發現仍需改進的問題,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調整和解決,為正式演出的順利展開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因此不僅是導演,其他工作人員和表演人員必須重視彩排和聯排的作用,抓住這一機會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最后調整,盡可能在最終舞臺上發揮出自己的真正實力。
導演在彩排和聯排中依然發揮著重要價值,為了使自身現場把控與調度能力得以充分展現,導演必須從四個方面來對彩排和聯排進行控制與管理。
第一,在彩排和聯排開始之前,導演應確保燈光師、道具組、音響控制人員、主持人以及表演人員手中的節目表順序一致,這樣能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彩排與聯排的連貫性,減少因部門之間所掌握信息不一致導致不必要的失誤,從而造成各方面資源的浪費。第二,對晚會流程表進行詳細劃分,在彩排和聯排環節注重對主持人和舞臺演員的走位訓練,防止相關人員因走位流程不熟而導致錄像的缺失,提高整場晚會的精確度。第三,彩排和聯排雖能將整場晚會的效果展現出來,但由于晚會正式開始前需多次進行彩排與聯排,因此導演應對相關成本進行有效控制。比如,由于前幾次彩排的重點是主持人串場與演員走位等,因此可盡量減少燈光、道具的使用。而由于最后幾次彩排必須按照正式演出的標準來進行,此時導演就可增加對道具和燈光的使用,增加演員對相關舞美設計的熟悉程度,促進節目演出與舞美的有效融合。第四,在彩排和聯排過程中,導演應定期對該場晚會中所使用的大型機械設備進行維護與檢修,比如大屏幕的色彩顯示度、升降臺的升降高度規定、大型懸掛式音響的固定程度、燈光設備的照明穩定性等,這樣能有效使這些設備的價值與作用在群眾文化綜藝晚會上得以體現,增強演出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像群眾文化綜藝晚會這種大規模演出,在正式開展中難免會發生一些由不確定因素導致的突發事件,此時就需要導演利用其應變能力和對突發事件的掌控能力來對相關突發事件進行合理調度與處理,盡可能消除這類事件的負面影響,將確保晚會的順利進行。
大型機械設備很少會在演出過程中出現故障,而頻繁出現失誤的大多都是些不被重視的細節之處,比如演員或主持人的麥克風突然失去聲音、表演小道具在演員上場使用前突然丟失或損壞等。在此類問題發生時,導演應先冷靜下來,利用自己的工作經驗來挖掘解決方案,并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最佳策略。比如若舞臺表演時燈光突然無法正常照明或出現照明不穩定等情況時,導演應迅速利用對講機或其他設備與燈光部的負責人取得聯系,并在最短時間內找出問題所在,調動現有資源完成對相關燈光的處理工作[5]。與此同時,導演還應利用連線話筒與舞臺上的演員進行溝通,讓演員明確現場狀況,并讓演員充分發揮其應變能力來降低燈光問題對整場節目的影響。再比如,若相關人員因身體不適等情況無法按照原定演出計劃和順序登臺表演時,導演需第一時間對下一場節目的演員進行調度,并及時與串場主持人取得聯系,讓主持人根據下一個節目的內容與性質完成主持工作,使此類突發事件得以高效解決。這樣不僅能在極大程度上保證晚會呈現的流暢度和完整度,提高觀眾的觀感,還能從側面給導演和相關人員一個鍛煉的機會,增強其應變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越來越注重自身精神需求的實現,這一形勢的變化使群眾文化綜藝晚會的發展處在了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因此舞臺導演必須充分意識到新時代人們思想與需求的轉變,不斷加強自身對晚會現場的把控能力,打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大型綜藝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