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健為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5)
我國政府高度關注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問題,2020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指示時就著重強調了創新型研究人才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新征程上的關鍵作用。[1]公安院校研究生是全國人民警察隊伍中進行理論創新與警務革新的中流砥柱,研究生培養是促進形成公安隊伍專業化、科技化體系的重要一環。目前,我國公安研究生素質教育體制已相對完善,公安部直屬院校與多所省屬警校都已依托自身優勢特色創設了別具一格的碩士培養體制,明確了整體公安高等教育研究生培養格局。然而從目前看來,公安院校內部碩士研究生難有較高水準的科研成果,碩士研究生的整體學術創新能力尚存不足。這一現象也引發了眾多學者的思考,研究涵蓋教學優化、學科建設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依托域內外比較研究、調研考察等研究方式,如,歐陽國亮就從培養機制的角度提出了我國研究生學術創新能力的困境并提出優化對策。[2]從我國宏觀教育領域的研究生創新能力研究來看,王洪才等人已然構建了以創新技能為基礎、以產出創新成果為目的的研究生創新能力結構模型;[3]同時眾多學者也針對研究生創新能力影響要素等發生機制進行了實證探究。[4-5]這為優化公安院校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提升路徑探索提供了方向導引。“三全育人”是以共產主義教育思想為核心邏輯的高校思政教育理論,是在把握時代脈搏、明確時代責任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新式學生培育理念。以“三全育人”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已經廣泛運用到了高等院校、高等職校的學生培養、院校建設、教育體制優化之中。因此,筆者將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為基本語境,以文獻分析、邏輯分析并輔以實務思考的方式為研究方法,實現在“三全育人”理論語境下的公安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路徑的理論建基,思考公安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的優化對策。
1.教學管理體制層面的制約要素。第一,“實務化”教學策略忽視了提升碩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不同于普通性質的研究生培養工作,公安院校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具有明顯的實務導向,其主要體現在基礎理論教學中教師對于警務實戰知識滲透、警務實戰類培訓課程設置(如警務戰術、武器射擊等)兩個方面。這些實戰知識的滲透對于公安類研究生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不過其與現存學術創新培養邏輯存在一定的沖突。一方面,以“警務實戰”為基本語境的整體教學活動會使得學生忽視理論創新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在通過對多名某部屬公安院校碩士研究生的訪談調查中,筆者發現眾多碩士研究生對于學術活動本身的評價多為“學術理論本身沒有意義”“學科知識會用就行了,它本身沒什么可研究的”等。他們反而關注一些創新層面上的理論問題,如“我們所學習的學科還有哪些方面是不完善的”“我們學習的學科研究歷史的發展過程如何”等有助于進行理論反思與優化的科研問題。由些可見,公安院校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內源性動力缺失。另一方面,公安院校開設的一些實戰類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在警務工作中常??梢詭椭哺删U為夷,這種類型課程的開設在強化預備警官身體技能的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公安院校對學生負責的教學態度。然而,此類課程的公安院校碩士研究生培養課時嚴重不足,在壓縮了課程內容的同時也減弱了課程講授的體系化;在講授處置規范時缺乏對于一些應戰技巧的域內外比較研究內容,在一些處置原則方面也只能采取“技巧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這也折射出了由于課時壓縮導致在部分課程中存在的教學內容設置單向化、固化趨勢,課堂互動性差。這種培養制度不利于學術氛圍的建立和對學生學術興趣的激發。
第二,公安院校培養制度對研究生學術能力提升問題關注度不高。公安院校內的學生培養制度主要包括學術培養制度與學員管理制度兩方面。從學術培養制度方面來看,一方面,高等公安院校由于其自身的校局合作屬性往往具有得天獨厚的科研資源,如承接部委機關、省級公安機關的公安科創項目。但是學生對于類似科研過程的參與度不高,這就導致學生對于一些基本科研問題,如論文投稿、項目申請等問題知之甚少,難以對科研活動產生興趣。同時,公安院校中的相關學術活動也相對匱乏。以公安學科為例,學員參與的學術活動僅有學術講堂等講授型教學課程,同時以學生為主體的專業內部、專業間學術知識探討活動較為匱乏,整體培養制度的互動性、探索性特征并不十分突出。依潘炳如等研究來看,建設一個和諧的學術氛圍則更有利于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6]因此,公安院校應當就營造和諧的科研氛圍進行深入探索,為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外部動力。另一方面,警務化管理制度是公安院校內部的特色學員管理制度,其主要是通過明確的時間安排、以指示執行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以團隊共同行動的集體意識構建的制度。這樣整齊劃一的隊伍管理形式有助于凝聚隊伍共識、明確個人之于集體的個人責任感。然而從實踐中來看,作為警務化管理的管理人員常常由于自身的管理需求而占用學生時間,這種以行政管理為目的的時間安排管理方式并不利于研究生形成基本科研時間規劃模式。同時,“為了管理而管理”的警務化風氣也會導致對于無理由的行為約束,從而弱化了學生的科研勢頭,這與善于觀察、敏于求索的基本創新能力提升精神相違背。
第三,研究生科研成果評價機制尚不完善??蒲谐晒呛饬縿撔履芰Φ闹匾獦藴?,在一些針對于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關聯因素的實證分析研究中,其往往被作為某些觀察變量的測量值。[7]然而公安院校內部的科研成果評定機制存在短板:一方面,科研期刊評定標準陳舊。在進行期刊評定的過程中,院校對于科研活動并不重視,在投發期刊方面,學生畢業的投稿要求較低,這導致學生并不具有進行論文寫作的內驅力。雖然,這也較大程度上受到公安領域內期刊數量、研究領域等方面的限制,不過也有必要從影響因子和期刊類型方面增設要求。同時,獎學金是激勵學生科研的一項重要途徑,然而在一些公安院校中獎學金評定標準內存在部分已??钠诳⑶裔槍哂胁煌绊憣蛹壍钠诳膊⒉患右詤^分,對于具有不同領域的期刊不從其刊發主題的角度提供索引,這些現象都顯示了院校對于科研成果的劃分機制仍需優化,否則不利于引導學生養成科研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學生的就業邏輯與科研成果評價尚未融合,不具有就業導向的科研成果評價機制。在普通公安院校碩士培養期間,其往往需要進行近兩個月的科研實踐和基層實習工作,如果不融合科研邏輯與實務邏輯,將二者割裂就會導致學員理論研究脫離實踐導向、科研實踐缺乏理論基礎的不利后果。
2.研究生自我創新能力提升困境。研究生不規范的科研行為和淡薄的學術意識是制約創新能力提升的另一要素。健全的學術人格與探索性的求知精神都是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從目前公安院校研究生整體學術態度來看,相關方面的塑造仍有待加強。從學術行為方面來看,研究生論文寫作中的抄襲行為較為普遍,主要體現為對于一些內部材料、他人文章、他人觀點,乃至于對老師講課課件的抄襲。[8]這既不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也違背基本的學術道德。從現狀看來,這種行為如同疫病一般從學員中逐漸傳播開來,并形成追求“虛假效率”的惡性循環,不利于學術群體的未來發展。同時,學術規范的缺失也會對研究生正視學術理論研究和理解學術成果的內涵造成障礙,使其難以形成體系化的學術思想。從學術意識方面來看,公安院校研究生整體的科研認可度不高。雖然在研究生教學階段的課程基本取消試卷考核辦法,用論文寫作上交作業的方式進行課程考核。但學生仍將其視為一項作為一道類似于具有標準答案的論述題,而對于理論研究本身一直采取不關心的態度。與此同時,雖然部屬公安院校明確碩士的畢業標準,即發表一篇省級及以上刊物論文方可畢業,從硬性指標上起到了推動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作用,但在學生中也逐漸形成了“文章質量不重要,只要挑個期刊能投出去就行”“話題觀點可以抄襲別人的,反正我總能找到接收我論文的刊物”等不良觀念。同時,也有些同學形成了以“榮譽”為價值目標的科學研究導向,即通過向一些不需同行評審、但要求繳納很高版面費的期刊進行多篇論文投稿,來換取科研積分,以爭取到在評獎評優中的科研分數優勢。這種做法不利于研究生自身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卻容易在學術群體中形成一種浮躁的科研風氣,這種科研意識和觀念不值得提倡。
1.優化“全員育人”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并非僅通過某一方的努力就能夠實現,而是需要不同主體間的協同配合。依公安院校研究生培養現狀來看,科研創新能力語境下的院校培養主體類型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直接指導碩士學術研究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和高水平非研究生導師教師,另一類是并不直接接觸研究生指導工作的其他教學人員,如其他任課教師、學生隊長及其他管理人員等。從前者來看,公安院校碩士生指導工作應明確以“主體協同”為核心的立體化指導體制,即首先構建以“組會”為基本單元的學術共同體,并將各位碩士研究生導師和高水平非研究生導師教師分設為各組會的主要負責人。同時,采取交叉指導、多元指導的科研指導模式,充分利用不同導師的優勢研究方向實現對于碩士研究生的立體化指導,優化碩士研究生的學術培養結構。在公安類學科這一具有較強應用性的科研知識體系中,這種指導結構可以整合各學科的優勢理論,豐富學生科研論題。另一方面,從學術活動輔助主體來看,雖然其并不直接接觸研究生的指導工作,但是在行政管理、日常教學工作中依然可以通過創新預設模式的方式為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提供輔助作用。在學術創新能力語境下,其應以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為基本導向,通過營造學術氛圍、講授科研基礎知識、協助鞏固學生科研自我評價等方式構建支持體系。同時,強化兩類主體間的協同關系,通過建立學術能力考評、科研成果測評等方式建立研究生“科研——管理”雙向溝通機制,將科研理念滲透到學員的日常生活之中,提升學員內生性學術創新動力,并實現考評結果的多方共享,依次及時調整研究生培養方案。通過新式科研創新培養模式,將具有不同職能的教師群體進行融合,完善“全員育人”科研創新培養方案。
2.建立“全過程育人”創新能力培養體制。第一,融合科研教學過程與科研成果導向。成果導向型教育模式是由米歇爾(Mitchell,D.E)和斯派蒂(Spady,W.G)提出的以“明確學習上的成功結果”為基本理念的一種教學模式。[9]從目前公安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來看,科研教學活動與科研成果產出二者的資源成本投入不成正比,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在思考研究生創新能力“全過程”培養時,我們要明確科研教學活動與科研成果產出兩方并重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在教學內容中,我們既要重視學科基礎理論和學科基本研究方法的講授,也要通過體系化的課程設計方式向同學滲透其中的科研思維,培養其創新能力提升意識。另一方面,要明確科研任務、實現科研創新的成果導向。綜合考慮公安學科的特殊性來看,成果導向應兼具創新性、科學性、應用性三重標準,并將其劃分為科研成果產出的不同階段:在成果創新性完善階段,注重對于興趣話題領域既往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研究內容等確定論題的研究可行性,將相關領域的文獻綜述撰寫作為此階段成果的主要評價方式和指導焦點;在成果科學性完善階段,注重對于在前一階段論題可行性的基礎上,從論題寫作理論要點、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性思考、立體性架構,進一步確定論文的科學性,并定期提交研究報告、接受指導審查;在成果應用性完善階段,以明確成果的實踐導向為主,可以運用實證研究手段對于文章的應用性加以論證、對文章整體寫作思路進行構思,完成學術論文或其他學術成果,在論文整體格式、寫作內容等方面接受指導與評議,通過體系化的培養方式解決研究生論文內容空洞、學術意識淡薄等問題。
第二,構建“崗研一體化”就業評價體制。實現公安院校研究生“全過程育人”的最大難題就是科研培養與現實就業相互分離的基本邏輯問題。依托“三全育人”發展理念,公安院校應通過建立學術創新評價體系的方式,建立學生學術創新的量化評價標準,并將學術成果的應用性、創新性問題與聯考分數評價相融合,如建立類似于本科生跨省調劑的成績計算標準等學術就業融合體系,建立學術創新活動與就業崗位之間的關聯關系。同時,應建立相互貫通的科研培養模式,即充分利用警察院校與地方公安機關之間的警務合作資源,建立“實習—科研—崗位”三者融合的貫通式就業模式,走好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最后一公里”,為公安院校碩士研究生提供就業保障。公安大學黨委書記陳定武同志已然在針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研究生招錄問題相關研究中提出“設立公安院?!尽T—博’‘校局合作’等貫通式培養模式”“以及提出研究生實踐工作‘帶著課題去’‘帶著成果回’”等新式研究生創新能力過程培養理念。[10]因此,在針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的思考時應注意把握貫通科研實踐與就業實踐二者關系這一核心要素,并通過結合公安機關人事錄用標準、公安崗位核心能力需求等問題建立學術培養評價和崗位成績評價一體化的科學評價機制。
3.秉持“全方位育人”理念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維度。公安院校碩士研究生科研培養維度較為狹隘。從公安院校碩士研究生科研活動培養模式來看,現階段學術研究成果類型存在單一化問題,如公安院校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為主要類型,而參與書籍翻譯、專利發明等科研活動的則較少。通過明確“全方位育人”科研創新培養理念的方式,整合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優化院校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制度,實現公安院校碩士研究生參與學術活動的多樣性更有助于培養學生全面的科研人格、激發科研興趣。從科研資源維度上,公安院校一方面應整合內部資源,如充分發揮院校內運行科研中心、智庫機構的資源優勢,讓研究生參與到中心機構的日常事務之中,拓寬學術視野、了解學術熱點、把握政策脈搏,做出更有時代性和應用性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收集校外學術資源,如收聽其他院校的學術講座、組織校際學術理論分享活動等,通過進行學術交流提升對于科研創新的認識、深入挖掘對于所研究學科內部知識。從科研成果評價方面來看,公安院校要完善學生學術成果評價機制,包括更新學校期刊目錄、科學制定激勵對策等,通過對于學術成果的科學化評判來引導學生內部形成正確的科研風氣與學術價值取向,鼓勵學生進行多類型、多角度、多方面的科研創作,并組織教學力量對研究生的學術期刊投稿過程進行詳盡講授,通過讓學生了解各期刊的投稿要求、收稿主題等,形成學生對于期刊投稿的體系化了解,滲透科研創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