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吉金,王寶寧
(渤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是黨和政府對學校育人的明確要求,已經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認同,并在實施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復雜性,所以,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筆者就其中的幾個基礎性問題進行研究。
認識來源于實踐,又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定的環境中,認識成為實踐的先導,對實踐具有引領作用。強化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重要性的認識具有重大意義。
1.強化立德樹人意識?!八颊n程”和“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都是立德樹人。在思政課程中,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通過高校思政課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所以,思政課程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這一點在思政課設立之初就已明確。所以,思政課立德樹人的目標在教師中是沒有異議的,這方面已經深入到高校各部門,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門即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政部中,只不過在如何通過思政課達到立德樹人的層面上,大家還有認識不一致的地方。對于“課程思政”所涉及問題和思政課程有所不同,這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一,在涉及的教師方面,“課程思政”涉及的教師多,可以說,除了思政課教師外,其余各專業、各門課程的教師都涉及“課程思政”的問題;與此相聯系,“課程思政”涉及的課程多且復雜;其二,“課程思政”涉及的課程,所有的內容都和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聯系在一起,“課程思政”的課程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能提煉出思政立德樹人元素;其三,對于“課程思政”,從整體上看,教育界重視的時間不長,所積累的經驗不多且缺乏系統性。這就導致部分領導和教師都知道“課程思政”這一概念,從表面上也了解做好“課程思政”的重要性,但是具體到實施層面,為什么要進行“課程思政”,如何做好這件事,無論是高校各級領導還是思政課教師、其他課程的教師都缺乏充分、系統的認識。甚至一些教師在思想深處往往有著這樣的觀念,即除了思政課以外的課程,主要是傳授知識,而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所以不重視“課程思政”的作用,沒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也是如此。這就給“課程思政”提出了一個不同于思政課程的問題。因此,必須強化思想意識,使“課程思政”的觀念深入高校所有教師的心中。
2.強化協同意識。同向同行、協同育人需要協同。對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來說,所謂協同,就是在育人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根據課程群和課程的不同情況采取有效的方法,互相支持、互相促進,共同保證育人目標的實現。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思政課教師和其他課程教師互相交流,在育人問題上認識一致。這種協同包括思政課和其他公共課程的協同、思政課和不同專業的專業課的協同、各專業內部課程之間的協同等等。
要做好這些工作,就要有協同意識,要從思想上認識協同的重要性,并有針對性地設計出各個方面協同的方式方法。為了保證協同,思政課教師和其他課程教師認識一致很重要。而實際情況是,部分教師在這個問題上還沒有達到完全默契,這既有思政課教師的問題,也有其他課程教師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所有教師樹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意識。同時,對于學校管理者來說,要在政策導向上注意協同育人,為達到目標創造條件。
3.強化大思政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1]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大思政是對思政課的要求。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到社會生活中講思政課,在和社會實際相結合的同時,也要和其他課程相聯系。因為,從高校學生來看,各門課程都從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地和社會實際相聯系。有些課程有很長時間的社會實踐,這一時間內,既是大思政課程即思政課程的教學期,也是“課程思政”的教學期。在實施大思政課的過程中,能夠和其他課程聯系起來,共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因此,強化大思政意識,就不僅僅是思政課程的要求,也是“課程思政”的要求。
4.強化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2]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要重視創新,不但在內容中強調創新,而且將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看作培養目標之一。因此,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問題上必須強化創新意識,特別是要注意與時俱進,用新的思維來對待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并將其貫穿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始終。通過創新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聯系起來,在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中體現創新元素。
規律是事物的本質聯系,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問題已經引起學術界的重視,但仍然是一個沒有完全達成共識的問題。[3]“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規律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盵4]因此,從規律的角度探討問題是達到目標不可或缺的條件。
1.認清“三大規律”?!八颊n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說到底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是第一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包括多方面內容,從“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角度看,我們要特別重視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思想性與政治性的統一、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統一、堅持灌輸與疏導的統一等等。
“教書育人規律,是指教育者在培養教育對象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教書和育人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5]。這一規律明確規定了教書和育人的關系,即教書的過程就是育人的過程,育人是教書的重要目標。育人具有多方面的內容,既包括思想品德,也包括知識、學生的身心健康,即德智體美勞諸方面。
“學生成長規律就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帶有普遍性的客觀必然要求”。[6]大學生成長規律包括許多方面的內容,其中重要的是黨的領導與大學生成長、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成長、社會發展與大學生成長、民族未來與大學生成長、內外因合力與大學生成長、投身社會實踐與大學生成長、國際環境與大學生成長等等。
2.遵循“三大規律”。了解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是為了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達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目標。要做到這一點,其一,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各級管理者要認識和遵循教育規律。管理部門和管理者要在導向和政策上提出要求、采取措施,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做好領導和保障工作。一些管理者沒有真正認識遵循這些規律的重要性,一些人甚至根本不了解這些規律;一些高校沒有制定遵循這些規律的保障措施,或是所制定的措施可操作性不強。這些問題不解決,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目標就不能實現或不能完全實現。其二,教師必須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中真正遵循這些規律。“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2]遵循這些規律,主要體現在教師的工作中。因為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教師都處于主導地位,是目標的主要完成者。因此,教師遵循這些規律就成為重中之重。為了做到這一點,無論是思政課教師還是其他課程的教師都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并將這些規律體現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中。其三,使高校學生理解和遵循這些規律。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過程中要達成目標,最終要落實在學生的成長中,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是學生的成長。因此,學生并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加者。高校學生了解、理解這些規律,才能主動遵循這些規律,按照規律成長,發揮這些規律的作用。
注意方法是在強化意識、遵循規律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工作,不采取科學的方法就沒有好的效果。這里所說的方法,既包括“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所涉及的教學方法,也包括處理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問題的方法。在方法的問題上,要特別注意下列幾點。
1.把握“課程思政”的相關要求。對于這一點,有兩個層面應該引起重視。一個層面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育觀,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包括高校學生在內的青少年發展問題的重要論述。這是“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指導。另一個層面是國務院、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門制定的相關文件,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等。
這里特別提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已經對“課程思政”做出了明確的、系統的規定。“課程思政”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各級管理者、思政課教師和其他課程的教師必須認真學習這個綱要規定的“課程思政”的目標、內容重點、教學體系、專業分類、評價機制等等。這是“課程思政”必須關注的問題,也是“思政課程”應該關注的問題。
2.思政課教師和其他課程教師密切合作。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傳授者,也是在教學過程中的育人者。雖然“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目標是一致的,但是“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畢竟不是同類課程,這就要求“思政課程”教師和其他課程的教師要圍繞著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核心問題進行溝通和密切合作。而實際情況是,多數“思政課程”教師和其他課程的教師在立德樹人這個問題上交流較少,甚至沒有交流。這就直接影響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目標的實現。因此,思政課教師和其他課程教師必須密切合作,其一,所有教師都要學習和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論述、黨和政府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規定。在這方面,思政課教師要起帶頭作用,要通過各種形式主動向其他課程的教師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相關的重要論述、黨和政府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規定;其他課程的教師也要積極學習這方面的內容,從而使自己在進行“課程思政”中有理論指導和理論基礎。其二,教師要共同探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對接問題。同向同行、協同育人要求“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要密切結合,實現對接。在這方面,“思政課程”教師應該起帶頭作用,同時“課程思政”的教師也應該主動?!八颊n程”立德樹人問題多年來已經取得共識,并且有一套比較成熟的體系。思政課教師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7]相對來說,“課程思政”所涉及的課程進行思政工作還在探索的起步階段,這方面遠不如“思政課程”成熟。因此,“課程思政”所涉及的教師應該多和思政課教師溝通交流,聽取思政課教師在“課程思政”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當然,思政課教師也要積極思考“課程思政”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對“課程思政”提供幫助。
3.根據課程的實際情況確立思政元素。這主要是針對“課程思政”而言。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承擔育人責任。高校除了思政課程外,所有的課程都要承擔“課程思政”的任務。但由于各專業、各門課程的不同,思政元素也有各種各樣的體現,這就要求“課程思政”在和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過程中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針對不同的專業類課程規定了如何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這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條件。但由于各門專業課程內容的差異,在實施“課程思政”中仍然有所不同。所以,“課程思政”的教師必須根據所講授的課程挖掘思政元素,并通過適當的方式方法展現出這些思政元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在這一過程中,既要講清課程的知識點,又要在此基礎上講清蘊含在知識中的思政元素;既不能在有思政元素的內容中忽視思政元素,也不能在沒有思政元素的內容中強行嵌入思政話題。
4.注意實踐環節。實踐環節是高校課程的重要環節,幾乎每一門課程都和實踐相關。所以,實踐環節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中有非常大的作用。要重視實踐環節,一是從實踐環節強化課程內容的思政元素。實踐環節是對課程內容應用的環節,也是對課程內容認識深化的環節。因此,“課程思政”在實踐環節的體現也要緊緊聯系課程內容,也就是說,在實踐環節進行“課程思政”教育,不能離開課程內容以及課程內容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二是強化實踐環節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實踐環節的重要任務,而創新精神是“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都特別注意的問題,是思政元素的重要方面。所以,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去認識創新問題是實踐環節中教師和學生都必須注意的問題。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最終要落實到實效上,檢驗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實效是最后一環。
1.制定和執行“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評價體系。對任何一個問題的評價都要有一個具體、明確的評價標準。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這個重要而又復雜的問題來說,一個科學的評價標準尤顯重要。對于這個體系的框架和內容,可以參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來進行設計。評價體系可以分為領導體制、工作機制、管理制度、課程分類、教學體系、思政要點、教師工作、學生表現、激勵機制、條件保障、獎懲機制。在這些框架下設置具體要求,并明確負責部門及責任獎懲的具體措施。
制定評價體系固然重要,認真執行更加重要。只有認真執行,才能將評價體系的內容落到實處,取得效果,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認真執行需要嚴格的考評,這種考評是全方位的,“把課程思政建設成效作為‘雙一流’建設監測與成效評價、學科評估、本科教學評估、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專業認證、‘雙高計劃’評價、高校或院系教學績效考核等的重要內容。”[8]這樣才能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真正落到實處。制定評價體系、執行評價體系、用評價體系來檢驗是檢驗實效的基礎,其他方面對成效的檢驗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
2.檢驗教師能否在教學中真正落實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教師真正落實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既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保障,也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成效。因此,在檢驗實效時必須將教師是否具有積極性、主動性、科學性納入進來。
對教師的檢驗,其一,要檢驗教師能否真正認識“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重要性。這一點,思政課教師的認識能好些,這是由其從事的課程教學的特點和要求所決定的,但許多不從事思政課教學的教師認識不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他們既認識不到“思政課程”的重要性,也認識不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沒有做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盵9]這就是前面所說的意識不強的問題。所以,在檢驗效果時對教師的認識問題必須作為重點之一。其二,檢驗“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教師能否在所講授課程內容中找到并講清思政元素。思政課教師雖然經過了多年的教學實踐,對于思政元素的掌握全面些,但也存在著一些教師對于思政元素把握不全面、不深入的問題。把握不住思政元素當然不能達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成效,但把握了思政元素,能不能在課程中講授出、講授好思政元素,是另一個特別值得重視的問題,是能否取得成效的更直接的問題。因此,要把思政課教師和非思政課教師能否把握思政元素、講清思政元素作為檢驗成效的檢測點。其三,檢驗“思政課程”教師和“課程思政”教師能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上密切合作。“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需要“思政課程”教師和“課程思政”教師密切合作,這在前面已經做了說明。在檢驗成效環節,要關注的就是二者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密切合作。如果“思政課程”教師和“課程思政”教師互相配合,共同致力于立德樹人,對對方課程的思政元素進行分析,并有助于對方展示思政元素,就達到了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要求。
3.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中受益?!八颊n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最終要體現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體現在學生的思想品德、道德修養不斷提高上,體現在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上,檢驗實效最終也是在這方面進行檢驗。具體說來,就是要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相關要求,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受到了教育,是否達到了目標要求,即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檢驗立德樹人的效果,是長時段、全方位的,既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的效果,也包括學生離校后的效果;既包括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掌握,也包括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方面的提升;既包括思想道德的提升,也包括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公道辦事、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上述四個方面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可能做好“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工作。因此,高校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做好自身所擔負的工作,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和過程中,切實重視“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真正取得好的效果,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