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洲 王彥龍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24)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國家安全,進行了不懈探索和積極實踐,取得了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成果,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廣大人民群眾在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對于安全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家安全理論和實踐不斷突破創新,開創了國家安全工作的歷史新局面。2020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深刻提出“堅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1]的相關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則進一步將其置于專門論述國家安全部分的章節標題中,充分彰顯了黨對于這一重大戰略命題的重視程度。當前學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已初具規模,但是在研究的整體性與系統性方面稍顯不足。因此,在系統研讀、深入學習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相關論述的基礎上,把握其主要概念界定和內在表現特征,回顧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的歷史進程,對于歷史新征程上深入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具有堅實且深邃的理論底蘊。對其主要概念進行界定是深刻理解其理論底蘊的重要基礎,同時,深入挖掘其內在表現特征對于其理論底蘊的拓展和豐富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國家安全。國際學界對于國家安全的具體定義一直存在爭論。通過總結國際上不同學者對此問題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發現,他們對于國家安全的已有定義主要從國際關系理論以及特定意義的國家安全工作出發進行闡釋。國內學者在此基礎上也對國家安全的基本定義進行了闡述和分析,形成了相對系統的理論觀點。然而,對于國家安全的理解并不是只從一個簡單的定義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結合具體的歷史階段、內外環境等因素深入研究分析。在當前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語境背景下,應當從總體國家安全的思想理論觀點入手,對國家安全的基本概念進行綜合性的分析探討。因此,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體系下,國家安全可以理解為一個國家所有國民、所有領域、所有方面、所有層級安全的總和。從中可以看出,它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時涵蓋的范圍也十分廣泛。
二是國家安全體系。對于國家安全體系,學者從多方面進行了分析闡述,為深刻理解國家安全體系的定義概念提供了多角度的參考。國家安全體系作為實現國家安全目標的載體,在處理國家安全問題當中發揮著組織化、制度化的重要作用。這種組織化與制度化重點體現在國家安全體系是一個包含了許多子體系的總體體系,其基本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并且在動態聯系當中影響著整個安全體系。這就需要在正確理解國家安全原生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時代變遷以及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充分認識當前國家安全的派生內容,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國家安全體系。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理論框架下,國家安全體系包含十一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國民安全。因此,國家安全體系可以理解為特定的國家主體為完成一定的國家安全目標,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包含不同方面內容的組織和制度的合體。
三是國家安全觀。針對國家安全觀的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傳統國家安全觀和新國家安全觀兩個方面的思想和觀點,但是這兩種思想觀點并不是統一的思想體系,而是對于新舊時期出現的國家安全思想和觀點的總稱。系統認識國家安全觀需要從基本思想與觀點出發,對國家安全相關問題進行綜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和探討。國家安全觀與具體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與國家安全形勢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總體國家安全觀就是對當今我國面臨的國家安全現實問題的正確反映和認知。同時,總體國家安全觀也體現了對于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基本歷程和特殊規律的認識。因此,國家安全觀不僅包含對國家安全發展歷史與現狀的分析和評價,同時也包含對國家安全發展基本規律與內在本質的認知和探索。
首先是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為根本遵循。“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2]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強大思想武器,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具體歷史實踐當中,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遵循。一方面,黨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運用于國家安全建設之中。例如,作為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于無產階級專政的使命和作用進行了基本闡述,同時強調了無產階級政權安全的重要性。黨充分認識到最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政權安全的根本性作用,同時對于損害我國國家政權安全的內部分裂分子和外部敵對勢力采取了堅決的斗爭策略,有效保證了無產階級政權穩定和社會主義國家安全。另一方面,黨堅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國家安全建設。比如,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觀,正確認識不同歷史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并對于國家外部矛盾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采取了更有針對性的舉措,在總體上維護了國家的內部和外部安全。同時,黨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深入實際調查分析復雜多樣的國家安全問題,深刻認識到不同安全問題的本質和規律,并針對具體安全問題和潛在安全威脅制定了更加細化的處理對策,有力地保證了社會穩定,最大限度地維持了國家安全態勢。
其次是以黨的根本領導為突出優勢。“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是做好國家安全工作的根本原則。”[3]383這是堅持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的重要體現,同時也是推進國家安全建設的突出優勢。在國家安全建設的歷史實踐當中,黨始終保持獨有的清醒和判斷,充分發揮自身的領導核心作用,從根本上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首先,黨對具體歷史時期的國家安全形勢進行了正確的認識和判斷。歷代黨和國家領導集體始終堅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發展大局出發,精準分析所處具體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更加深刻地認識和判斷不同歷史時期的國內國際安全形勢,為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奠定了更符合時代要求的認識前提。其次,黨因時因勢科學轉變國家安全理念。歷代黨和國家領導集體正確研判具體時期的國家安全形勢,科學轉變國家安全理念,進一步加深了對于國家安全內容的認知,逐漸形成了更為系統完善的國家安全理論,為深入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奠定了更加堅實的思想基礎。最后,黨不斷提升國家安全維護手段的多樣性和針對性。在國家安全理念的指導下,黨適時調整維護國家安全的具體手段和措施,科學轉變國家安全總體戰略和具體政策。在此基礎上,維護國家安全的各項能力顯著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國際話語權和戰略主動權有效提升,國家安全的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國際安全合作范圍和深度不斷加大,為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創造了更加豐富的實踐條件。
最后是以人民至上為價值旨歸。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價值立場,也是黨百年奮斗實踐當中的根本性與原則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為群眾安居樂業提供堅強保障。”[3]382這不僅是歷史唯物主義在國家安全方面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深入推進國家安全建設的價值旨歸。在推進國家安全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繼承并發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立黨宗旨和優良傳統。主要表現在:滿足人民群眾的各項安全訴求,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各項安全權益,為人民群眾創造和諧穩定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具體來看,一方面是堅持國家安全一切為了人民。在具體歷史實踐當中,黨始終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國家安全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明確提出“以人民安全為宗旨”[4]52這一根本要求,充分體現出黨對于人民安全價值目標的使命與擔當。另一方面是堅持國家安全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眾是推動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依靠力量,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根本遵循。在推進國家安全建設的歷史實踐當中,黨始終堅持與人民群眾緊緊依靠在一起,充分挖掘人民群眾在國家安全建設當中的基礎性力量,不僅使國家安全從根本上得到維護和鞏固,也使黨同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得到進一步加深。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歷代黨和國家領導集體正確認識所處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與安全形勢,統籌應對多重復雜的國家安全威脅,成功構建并不斷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其發展進程可以概括為重建與鞏固階段、發展與提升階段及全面推進階段三個歷史階段。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面臨的國內國際安全形勢極為復雜。在國家外部,伴隨美蘇兩級格局的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冷戰思維為指導,對社會主義陣營的新中國進行持續打壓和遏制,在經濟上封鎖,在政治和外交上孤立,在軍事上威脅,試圖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權。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將戰火延伸至鴨綠江邊,給剛從戰爭中獲得獨立和解放的新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脅。1959年,印度在中印邊境挑起武裝沖突,中印邊境局勢日益緊張;1962年,我國被迫進行對印自衛反擊戰。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的霸權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對我國主權造成巨大威脅,中蘇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在國家內部,退縮至臺灣的國民黨殘余部隊頻繁對東部海岸進行偷襲破壞,在大陸的國民黨殘余勢力以及土匪等反動分子依然存在,國內安全局勢并不穩定。長期的戰爭破壞使得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損害,財政、金融、商品市場等各個經濟領域亟待恢復。
面對以上國家安全問題,黨和政府將維護國家生存安全作為根本宗旨,正確處理來自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國家安全威脅。人民解放軍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幫助下,殲滅了國家內部的各方反動勢力,東部海岸防線進一步鞏固。在經濟領域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保證財政與金融穩定,有效整頓商品市場,使物價波動趨于平穩。在軍事上提出“積極防御,防敵突襲”[5]的國防戰略,有效維護了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我國從堅持“一邊倒”到“反帝反修”再到構建中美蘇戰略大三角,從國家利益出發動態調整同美蘇的外部關系。
總之,在這一歷史時期,在傳統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正確認識“戰爭與革命”的時代背景與安全形勢,統籌政治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等眾多安全風險挑戰,從根本上保證了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逐漸形成了第一代傳統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能力水平有效提升,在實踐中開啟了對于國家安全道路的探索。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國際安全形勢產生新的變化。在國家外部,隨著兩極對抗局勢更加緩和,中美中蘇關系逐漸改善,我國面臨的外部國家安全形勢總體趨于穩定。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國際形勢接連發生重大變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6],國際格局由“兩級對立”逐漸向“一超多強”轉變。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眾多新安全問題不斷涌現,國家安全面臨嚴峻挑戰。進入21世紀,西方串謀的“中國威脅論”使我國面臨嚴峻的國際輿論壓力,同時受到局部戰爭的影響,世界總體局勢并不穩定。在國家內部,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雖然社會總體財富不斷增加,但是受到貧富兩極分化、投機盛行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增多,對社會穩定造成巨大破壞。特別是在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一些企業為了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不斷觸碰法律底線,生產安全事故頻發,藥品食品等直接影響公共健康的安全問題不斷涌現。同時,隨著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不斷加深,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安全造成了嚴重沖擊。除了以上安全問題,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重大公共災害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巨大損失。另外,“臺獨”“疆獨”等勢力的分裂活動使國家安全穩定面臨諸多不利因素。
針對伴隨國家經濟實力飛躍和國家綜合實力上升所帶來的眾多國家安全威脅,黨和政府準確把握所處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與安全形勢,科學轉變國家安全理念,取得了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成就。相應領域的生產監督部門相繼成立,生產安全問題明顯減少。在大力推動經濟建設的基礎上,國防建設也不斷向前發展,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為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國家安全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國不斷推動國家安全法律體系構建,不僅為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有效維護我國外部安全提供了更加系統的法理支撐,也為國家內部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疾病疫情等突發事件提供了更加科學的法律保障。
總之,在這一歷史時期,面對傳統安全問題和非傳統安全問題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三代黨和國家領導集體,正確認識“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更加注重非傳統安全威脅,我國國家安全理念逐漸向非傳統國家安全觀過渡。同時,第二代過渡型非傳統國家安全體系逐漸形成,國家安全能力水平明顯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內部和外部的各種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相互交織,各種安全風險和挑戰更加復雜與多樣,國家安全形勢產生眾多新變化。在國家外部,世界格局與國際秩序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等眾多全球性問題加劇,環境污染、食品衛生等公共安全問題仍然嚴峻,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且缺乏活力,部分地區局勢不斷升級,世界總體并不穩定。我國周邊安全環境復雜多變,邊境領土與海洋權益爭端給國家周邊安全造成諸多不穩定因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經濟上對我國實施貿易戰,在政治和軍事上開展“亞太再平衡戰略”,大肆渲染“中國擴張論”和“中國威脅論”,我國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比以往更為復雜和嚴峻。在國家內部,隨著我國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兩極收入差距拉大、區域發展不協調等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突出,環境污染、貪污腐敗、“臺獨”等緊迫問題依舊嚴峻。另外,隨著我國參與全球化程度的不斷深入,國家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變得日漸模糊,未知風險的疊加使得國家安全壓力倍增,國家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態勢。
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內外安全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指導新時代國家安全建設的科學系統理論,即總體國家安全觀。同時,黨系統性地提出了涵蓋“十一種安全”①的國家安全體系,生物安全隨后也被納入其中,國家安全體系進一步拓展豐富。在不斷推動國家安全體系構建的基礎上,黨進一步提升國家安全能力。一是推動國家各領域的全面進步,國民經濟、國防建設以及科技研發取得顯著成績。二是推進國家安全的體制機制建設,國家安全戰略的統籌水平顯著提升。三是強化國家安全法律體系和全民安全意識教育,國家安全的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國民安全素養有效增強。
總之,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指導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精準地認識和把握“安全與發展”的時代背景,有效維護了我國各個領域的國家安全。在此基礎上,第三代開放型總體國家安全體系逐漸形成,國家安全能力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十八大以來,“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7]。步入歷史新階段,國家安全的治理需求更加緊切。因此,要在現有國家安全理論與實踐創新成果的基礎上,繼續開拓創新,奮力進取,著力解決好全領域和全周期的眾多國家安全問題,切實提升國際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水平。
國家安全理念是否科學,是否反映了本國實際和時代要求,是否能夠指導國家安全建設的具體實踐,追本溯源是要看其是否堅持了科學的理論指導。總體國家安全觀是黨和人民推進國家安全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4]52因此,作為當前國家安全建設的具體指導理論,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必須高舉總體國家安全觀這一思想旗幟。
首先,要科學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總體國家安全觀基本內容豐富且隨實踐不斷發展,包含了科學性、系統性等眾多特點,其核心要義可以概括為“五大要素”②和“五對關系”③。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五大要素和五大關系再次進行了闡述和強調,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相關實踐要求。因此,科學理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是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關鍵所在。在此基礎上,應當結合國家安全的動態發展特性,進一步挖掘核心要義的內涵和外延因素,推動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創新。
其次,要深刻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原則要求。對于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總體方針,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十點工作要求,為準確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基本原則提供了重要指引。因此,在實踐當中應深入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的新特點和新趨勢,不斷拓展處理國家安全問題的理論視野和實踐維度。同時,要精準分析認識國家安全發展的基本特點和演變規律,從而進一步推動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在此基礎上,要牢牢把握國家安全工作的基本方向,深刻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所蘊含的實踐要求和科學方法,并將之貫徹到黨中央對于國家安全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中。
最后,要正確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大意義。總體國家安全觀不僅為維護和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提供了方向指引,同時也為世界總體安全的維護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因此,在實踐當中應充分認識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堅定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自信,充分發揮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實踐價值,使其更符合時代要求和國家發展需要。在此基礎上,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安全治理,為深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
道路問題是根本性問題,道路選擇決定著發展命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8]因此,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必須始終堅守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前進方向。
首先,要不斷增強黨員干部的自我革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創者和引領者,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構成,其成功開拓和發展演進同樣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根本領導。黨是堅持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領導核心,黨員干部作為廣大黨員隊伍的骨干與中堅力量,對于國家安全的鞏固和維護發揮著關鍵作用。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形勢產生新的深刻變化,新變化帶來的新問題和新挑戰愈加復雜,對廣大黨員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當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與使命,在自我凈化中革新。同時,應積極推動黨員干部勇于改正錯誤,以國家安全工作的先進典型為榜樣,對照修改自身工作的不足,在自我完善中革新。在此基礎上,還要不斷增強黨員干部的總結反思能力,通過培養自覺意識切實提升其駕馭潛在風險、處理復雜局面的實踐水平,在自我批評中革新。
其次,要不斷夯實國家安全建設的群眾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前進道路上,無論是風高浪急還是驚濤駭浪,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9]堅實的群眾基礎是堅持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根本依靠。在不斷增強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和推進廣大黨員干部自我革新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對于推進國家安全建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體實踐中應認真收集人民群眾對于國家安全工作的廣泛意見,推進國家安全工作方針政策的豐富和完善。同時,應積極推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國家安全建設實踐當中來,為國家安全建設的深入推進積累更加強大的支撐力量。
最后,要科學統籌好發展與安全的基本關系。發展與安全在國家安全大局中是相互聯系的辯證統一體,二者缺一不可。正確處理好安全與發展的基本關系對于新時代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發展演進至關重要。需要正確處理好新時代內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等眾多國家安全威脅,通過構建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的鞏固和完善,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和平穩定的安全環境。同時,要繼續對內深化改革、對外擴大開放,通過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為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條件,將科技創新的前沿成果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能力。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于國內國際安全形勢的新變化和新特點有著清醒認識和準確把握,于中央層面設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得以進一步完善。這是對國家安全現實問題進行充分考量后所做出的新安排,同時也是對國際經驗的有效借鑒。同時,黨更加地精準地審視新時代我國在國際社會中所處的歷史方位,積極參與全球安全事務,有效推動了全球安全治理。因此,推進國家安全建設,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必須不斷強化國家安全工作的制度支撐。
首先,應當建立系統完善的危機管控應急機制。危機管控應急機制是建立在參與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之間的有效溝通正確解決分歧,避免矛盾升級的一種體制機制。因此,有效維護國家安全需要在已有框架構建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國危機管控應急機制。在外交領域,要積極推動同有關國家的政治對話,增強互訪成果的務實性,避免戰略誤判。在經貿領域,要不斷增強同有關方互利互惠的貿易合作,推動各方在經貿利益前保持克制。在軍事領域,要切實加強軍事交流和邊防合作,堅持通過和平對話解決分歧,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其次,要加強和鞏固國家安全工作集中統一協調機制。在黨中央的指導下,國家安全工作的協調機制在我國逐步確立,國家安全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在此基礎上,應當繼續推動各個具體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統籌應對全周期和各領域的國家安全問題,深入推動建立系統完善的國家安全工作格局。社會安全作為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國家安全工作格局的重要一環。這就需要不斷強化社會治安防控,切實保障公共領域的安全穩定,進一步提升公共安全的治理水平。同時,互聯網作為當前歷史時期的輿論主陣地,在意識形態構建、思想傳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必須不斷加強互聯網管理,有效維護互聯網和信息安全,為意識形態的鞏固和核心價值思想的傳播創造更有利的網絡環境。
最后,要不斷完善國家安全保障制度。國家安全建設是一個復雜多樣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經濟、法治、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保障支撐。具體而言,在經濟上,要繼續推動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切實保障金融安全和市場安全,進一步鞏固國家安全的物質基礎;在法治方面,要堅持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不斷完善國家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國家安全建設的法治支撐;在文化教育方面,要繼續增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加強互聯網領域的輿論引導,不斷提升全民國家安全素養和意識,切實強化國家安全的文化保障;在國防與軍事方面,要堅持推進國防與軍隊現代化,強化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定實施強軍戰略,提升軍隊法治化水平,不斷強化維護國家安全的軍事防線。在增強各個方面保障支撐能力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增強相互之間的關聯水平,不斷提升總體保障能力,深入推進國家安全保障制度的系統構建和全面完善。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升到國家戰略全局的歷史新高度,進一步指出要通過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這是對站在國家發展新起點上維護國家安全的實踐新認知。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在國家安全領域的具體體現,展現出旺盛的理論生命力,內在地將馬克思主義指導、黨的根本領導、人民至上三者有機統一到其發展演進的歷史進程當中來。站在實踐新起點上,必須高舉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思想旗幟,堅守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的前進方向,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制度支撐,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保持戰略定力,推動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不斷向前邁進。
【注 釋】
①十一種安全: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
②五大要素: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
③五對關系:既重視發展問題,又重視安全問題;既重視外部安全,又重視內部安全;既重視國土安全,又重視國民安全;既重視傳統安全,又重視非傳統安全;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