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裴永菊 王文慧 王欣靜
(1 河南省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鄭州 450003;2 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03)
高血壓腦出血(HICH)屬于高血壓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多發于50~70 歲年齡段的男性群體,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病情兇險以及致殘率、病死率高等諸多臨床特點,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同時也給家庭與社會造成了沉重負擔[1]?,F階段,臨床常借助手術來清除HICH 患者顱內血腫,有效降低顱內壓,發揮保護腦神經的作用,但因患者以中老年人群為主,常伴慢阻肺、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同時受手術、麻醉、創傷等影響導致其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再加上自身病情、后續連續性臨床治療等因素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肺部感染的風險[2~3]。相關研究指出,肺部感染可在很大程度上加劇患者腦組織的缺氧程度,引起繼發性腦損傷,對其身體恢復極為不利[4~5]?,F階段,臨床上已有諸多探討HICH 保守治療期間并發肺部感染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報道,但對于其術后肺部感染危險因素的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基于Logistic 回歸模型,對影響HICH 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展開深入探討,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一定參考?,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在河南省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80 例HICH 患者的臨床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其中男58 例,女22例;年齡42~78 歲,平均(67.93±8.10)歲;高血壓病程9~17 年,平均(13.65±4.10)年;自發病到手術時間20~60 h,平均(40.18±10.35)h;術前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3~12 分,平均(7.25±1.98)分。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202000189號)。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有多年高血壓病史,并通過顱腦CT 或MRI 等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癥狀確診為HICH;自發病到手術時間未超過72 h;有腦內血腫清除術或是去骨瓣減壓術適應證;臨床資料完善。(2)排除標準: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因顱內腫瘤、血管畸形或外傷等原因誘發的腦出血者;腦干、小腦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合并腦梗死者;入院前合并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患者。
1.3 研究方法 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性別、年齡、既往病史(慢阻肺、糖尿?。?、吸煙史、血漿白蛋白水平、術前GCS 評分]、腦出血情況(具體腦出血部位、破入腦室情況)及手術情況(氣管切開、插管時間、機械通氣時間、留置鼻飼管時間)。對80 例HICH 手術患者按照術后肺部感染與否分為肺部感染組(n=30 例)、肺部未感染組(n=50 例)。肺部感染診斷參考《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6]進行判斷,當患者滿足下述3 條便可確診:(1)伴氣促、咳嗽及咳痰等一系列呼吸道癥狀;(2)雙肺聞及干濕啰音;(3)體溫>38.5℃,且白細胞計數較高;(4)痰培養結果呈陽性;(5)肺部CT、X 線等檢查提示明顯炎癥病變。
1.4 觀察指標 (1)病原菌檢出情況:通過痰培養檢查肺部感染組患者的病原菌情況。(2)單因素分析: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腦出血情況及手術情況進行單因素分析。(3)多因素分析:通過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HICH 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采用Logistic 回歸模型展開多因素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原菌檢出情況 肺部感染組30 例患者通過痰培養共檢出30 株病原菌,其中肺炎克雷伯桿菌12 株,占比40.00%;金黃色葡萄球菌6 株,占比20.00%;鮑曼不動桿菌5 株,占比16.67%;銅綠假單胞桿菌4 株,占比13.33%;大腸埃希菌2 株,占比6.67%;肺炎鏈球菌1 株,占比3.33%。
2.2 單因素分析
2.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年齡、既往病史(慢阻肺、糖尿?。┘拔鼰熓废啾龋町悷o統計學意義(P>0.05);肺部感染組血漿白蛋白水平<30 g/L、術前GCS 評分<6 分者占比較肺部未感染組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例(%)]
2.2.2 兩組腦出血情況比較 肺部感染組基底節出血者占比較肺部未感染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破入腦室情況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出血情況比較[例(%)]
2.2.3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兩組氣管切開、插管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肺部感染組機械通氣時間≥24 h、留置鼻飼管時間≥10 d 者占比較肺部未感染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例(%)]
2.3 多因素分析 將上述結果中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并賦值,將術后肺部感染作為因變量(1=發生,0=未發生)。Logistic 回歸分析發現,血漿白蛋白水平<30 g/L、術前GCS 評分<6 分、基底節出血、機械通氣時間≥24 h、留置鼻飼管時間≥10 d 可能是HICH 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表5。

表4 自變量賦值表

表5 HICH 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進展,我國HICH 患者人數不斷增多,不僅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還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7~8]。臨床發現,HICH 患者的預后不佳除了與未及時清除腦內血腫與緩解機體炎癥、應激反應等因素有關外,術后肺部感染也屬于其重要的影響因素[9~10]。本研究納入的80 例HICH 中有30 例(37.50%)患者術后出現肺部感染,較國外相關研究報道的HICH 保守治療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明顯更高[11]。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肺部感染組痰培養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鮑曼不動桿菌為主。與謝婧、張爽等[12~13]研究結果近似。因此,積極分析HICH 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影響因素,并針對相關病原菌給予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腦出血情況及手術情況,結果顯示,肺部感染組血漿白蛋白水平<30 g/L、術前GCS 評分<6 分、基底節出血、機械通氣時間≥24 h 及留置鼻飼管時間≥10 d 者占比較肺部未感染組更高(P<0.05)。將上述指標采用Logistic 回歸模型展開多因素分析,發現血漿白蛋白水平<30 g/L、術前GCS 評分<6 分、基底節出血、機械通氣時間≥24 h 及留置鼻飼管時間≥10 d 均可能是HICH 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與王敏等[14]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1)血漿白蛋白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物質,其水平偏低提示機體營養狀態不佳,直接影響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增加術后肺部感染風險,因此臨床上要注意檢測患者血漿白蛋白水平,一旦缺乏可給予適當補充,從而提升患者機體免疫力;(2)GCS 量表是臨床評估患者昏迷程度的常用工具,也可有效反映其中樞神經損傷程度,評分越低代表患者意識狀態越差,提示顱內血腫對周圍血管、腦組織等產生的壓迫越嚴重,造成患者咳嗽反射能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引起吞咽困難、嗆咳以及誤吸等,導致呼吸道內分泌物不能及時排出,增強術后肺部感染風險,因此臨床中要對意識狀態較差者加強呼吸道及肺部護理,盡可能降低肺部感染發生風險[15];(3)基底節區屬于HICH 的多發部位,其形成的血腫會嚴重壓迫丘腦、內囊等部位,影響下丘腦相關功能,間接引起神經源性肺水腫,增加術后肺部感染風險;(4)機械通氣不僅會損壞氣道屏障,降低其對外界病原菌的防御能力,還會使黏附于氣道、氣管套管的細菌順利進入下呼吸道,同時長時間機械通氣還會損傷支氣管纖毛,直接影響氣道排痰功能,因此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要盡早撤離呼吸機,同時還需加強對管路的消毒與濕化處理;(5)長時間留置鼻飼管不僅會引起反流、誤吸,還會造成口咽部細菌量劇增,因此在患者病情好轉且意識逐漸清醒后,要盡早拔除鼻飼管,降低肺部感染風險[16~17]。
綜上所述,HICH 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鮑曼不動桿菌為主,獨立危險因素包括血漿白蛋白水平<30 g/L、術前GCS 評分<6 分、基底節出血、機械通氣時間≥24 h 及留置鼻飼管時間≥10 d,臨床需據此給予適當干預,降低術后肺部感染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