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鼎 焦奕嘉
心臟沖動和沖動傳導的異常表現為心律失常, 部分患者沒有臨床癥狀表現, 但持續的室性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嚴重時威脅患者生命。胺碘酮是目前臨床治療這種疾病的常用藥物,但西藥有很大的副作用, 停藥容易復發。一些患者需要安裝起搏器, 但其費用昂貴, 難以為患者接受。研究顯示[1], 結合中醫治療心律失常可提高療效, 為此,本研究選擇本院中醫內科門診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70 例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進行研究, 分析養心復律方結合胺碘酮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中醫內科門診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70 例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西藥組和中西藥方組, 每組35 例。西藥組男23 例, 女12 例;年齡43~78 歲,平均年齡(62.45±6.49)歲。中西藥方組男23 例, 女12 例;年齡43~76 歲, 平均年齡(62.12±6.3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西藥組給予胺碘酮治療。第1 周服用胺碘酮0.2 g/次, 3 次/d;第2 周服用胺碘酮0.2 g/次,2 次/d;第3 周服用胺碘酮0.2 g/次, 1 次/d。共治療8 周。中西藥方組給予養心復律方結合胺碘酮治療。胺碘酮用法用量同西藥組;養心復律方方藥組成:當歸15 g,生地黃20 g, 炙甘草15 g, 炙黃芪30 g, 柏子仁25 g, 大棗5 枚, 人參9 g, 阿膠8 g(烊沖), 天門冬20 g, 紅花9 g,桂枝12 g, 丹參20 g, 胡麻仁30 g, 生姜3 片, 瓜蔞15 g。1 劑/d, 分2 次煎服, 每煎取汁250 ml, 共治療8 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HR、PR間期)、血清學指標(NT-proBNP、hs-CRP), 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緩慢性心律失常消失或減少>90%, 聽診心律齊, 沒有早搏, 心電圖顯示心律恢復竇性心律, HR 處于60~79 次/min, 紐約心功能分級(NYHA)分級改善2 級;有效:緩慢性心律失常減少50%~90%, 聽診心律齊, 心電圖顯示心律改善, HR 處于80~90 次/min, NYHA 分級改善1 級;無效:達不到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血清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 兩組NT-proBNP、hs-CRP、HR、PR 間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中西藥方組NT-proBNP、hs-CRP、HR 低于西藥組, PR 間期長于西藥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血清學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血清學指標比較( ±s)
注:與西藥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時期 心功能 血清學指標HR(次/min) PR 間期(ms) NT-proBNP(pg/ml) hs-CRP(mg/L)中西藥方組 35 治療前 86.24±6.21 364.23±48.31 2087.15±353.25 27.16±3.13治療后 65.56±2.21a 467.12±84.41a 816.44±121.24a 6.41±1.24a西藥組 35 治療前 86.45±6.56 364.01±48.21 2087.01±353.71 27.25±3.07治療后 75.35±4.51 397.23±56.40 1316.45±221.01 8.21±1.24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中西藥方組治療總有效率94.29%(33/35)高于西藥組的74.29%(26/3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85, P=0.022<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西藥組發生1 例惡心嘔吐, 中西藥方組發生1 例頭暈, 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為2.86%。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 P=1>0.05)。
心律失常不僅可單獨發生, 還可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 主要由心臟病引起, 使患者神經內分泌系統紊亂, 損傷患者心臟的竇房結及傳導系統, 引起患者心臟活動的起源或傳導異常現象, 導致心律失常[3,4]。胺碘酮是一種三類抗心律失常藥物, 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降低心律失常死亡風險, 其主要作用是阻斷患者體內的鉀通道, 延長復極和不應期, 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胺碘酮具有輕微負性肌力作用, 能減輕主動脈及周圍阻力, 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 減少心肌耗氧量, 抵消負性肌力作用[5,6]。但胺碘酮也會引起一些不良反應, 尤其長時間使用胺碘酮會對患者的甲狀腺和肝功能造成損害, 但準確把握患者的適應證及劑量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治療過程中應加強對患者的監測, 嚴格把握其適應證[7,8]。
中醫無緩慢性心律失常這一病名, 多謂“遲脈證”。《診家樞要》云:“遲為陰勝陽虧之候, 為寒, 為不足”。本證多結代脈象, 心悸、憋悶、氣短等癥, 是為久病心氣心血受損, 心陰心陽失調所致的脈絡空虛, 氣不能續。故從病根本, 治療應以溫經扶陽、養血復脈為主。養心復律方中,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消腫、散寒止痛、醒腦開竅;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炙甘草益氣復脈、清熱解毒;炙黃芪補氣升陽, 提高免疫;柏子仁養心安神;大棗生血補脾、養心安神;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阿膠補血、止血;天門冬養陰生津, 潤肺清心;紅花可活血通經, 達到化瘀止痛的作用;桂枝散寒解表、溫通經脈;丹參活血調經、祛瘀止痛;胡麻仁潤燥滑腸、滋養肝腎;生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瓜蔞清熱滌痰、寬胸散結;瓜蔞、紅花、丹參相配, 可宣痹活血止痛;天冬配人參、地黃、阿膠,以補氣養陰潤肺;黃芪與瓜蔞、天門冬、地黃、炙甘草同用, 可益氣生津止渴。方用多味補氣養血之品, 配以桂枝、生姜, 當氣血充盈之時, 溫陽散寒、通經祛滯之藥效更能得到充分發揮;配以丹參、紅花等藥, 七分益氣, 三分活血, 氣血共行, 脈絡乃通。諸藥合用可達到補氣養陰活血的功效[9,10]。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 紅花、天門冬可使抬高的S-T段盡早下降, 生地黃能改善T 波異常, 丹參、甘草能對Na+-K+-腺苷三磷酸(ATP)酶產生抑制作用, 進而抗心律失常, 黃芪、天門冬、生地、丹參、瓜蔞、桂枝能抗心肌缺血, 顯著擴張冠狀動脈和外周血管。黃芪、天門冬、瓜蔞降壓, 使心收縮力加強。桂枝、甘草、生姜功能抗驚厥。人參、黃芪、胡麻仁功能降糖降脂。生地黃、當歸、阿膠能促進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生成, 加快造血干細胞(CFU-s)、粒系定向干細胞(CFE-e)的增殖、分化, 具有顯著的生血作用。養心復律方中大多數中藥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抗缺氧, 保護缺血心肌, 促進梗死區心肌細胞再生作用。天門冬能保護胃黏膜, 具有鎮咳平喘抑菌之功;柏子仁養心安神,能治療神經官能癥;人參具有抗應激作用;甘草可增加肌力、利尿;生地黃能抑制體溫中樞;桂皮醛鎮靜、鎮痛;黃芪皂苷有正性肌力作用, 生地黃含有微量強心苷, 生姜含有姜辣素等都具有強心效用。
目前, 西藥對心律失常的治療已達到較高水平, 但仍存在許多問題。無論是臨床還是患者, 都迫切希望找到一種更安全、有效、理想的治療方案。近代研究證明, 中藥治療心律失常療效顯著, 不良反應少, 值得進一步研究。但本研究樣本量小, 觀察時間短, 多時間點無動態觀察, 尚需進一步研究和證實。
綜上所述, 養心復律方結合胺碘酮對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確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降低NT-proBNP、hs-CRP 水平, 改善心律失常癥狀, 安全性高, 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