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鏡平 厲建飛 張 韜
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提升農業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高效高質發展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2019年,浦東新區出臺《關于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明確以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下簡稱農聯體)為抓手,構建新型經營體系。
截至2022年,浦東新區農聯體共30家,其中稻米5家、蔬菜瓜果19家、采摘農旅1家、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配送4家、水產養殖1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數據分析以抽樣調查的17家農聯體為樣本)。
土地經營面積達到65599畝,占到全區耕地面積的16%。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9萬畝,占比13.5%;蔬菜面積12482畝,占比21%;水果面積8876畝,占比19%;西甜瓜面積13751畝,占比49%。總產值達到189048萬元,占到全區農業產值的40%左右。
農聯體的牽頭企業是一批經營能力強、農業技術水平高、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知名農業企業。17家農聯體的牽頭企業共帶動農民合作社98家、家庭農場64家、專業農戶44家,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聯合體實行六個統一的管理新模式,即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質量、統一商標、統一包裝、統一零售價。農聯體內的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大戶和有關的農戶,都按照牽頭企業品牌生產的技術標準、質量標準進行規范生產。
建立健全了多種聯結機制。一是品牌機制。核心企業在全市乃至全國享有一定的品牌聲譽,能凝聚眾多的農業經營單位和農業專業大戶。二是營銷機制。牽頭企業具有廣泛的市場營銷渠道和銷售能力,良元稻米產業化聯合體帶動銷售稻谷1172萬元、蔬菜825萬元、水果965萬元、水產品486萬元、西甜瓜150萬元。三是利益分配機制。庭嬈果蔬專業合作社,盈利部分提取10%的公積金和40%的風險基金后,剩余部分按成員的交易量或銷售量進行二次分配。
浦東新區農聯體發展僅僅四年多時間,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不足之處。一是聯結機制不夠緊密。有些聯合體僅僅以銷售來帶動,而且聯合體內成員也不固定,隨意性比較大。有些聯合體對成員沒有開展指導和服務,也沒有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二是聯合體的內在動力不足。少數聯合體的成員單位積極性不高,牽頭企業也打不起精神,很難起到聯合效應。三是品牌使用有局限。有些聯合體內,品牌只能在帶頭企業使用,不能在各成員單位間適用。四是市場主體地位不認可。農聯體不能作為單獨的法人進行工商登記,不能對外獨立運作。
農聯體的發展要與農業功能定位相結合,與高科技農業相結合,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結合,與農業專業化相結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推進農聯體健康發展。
一是優質米業專業聯合體。以上海良元聯合體為核心,聯合區內稻米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組建種源、生產、加工、流通一條龍的稻米生產集群,形成科研、技術推廣、生產管理、米業加工、銷售的全區性產業鏈。二是水果產業聯合體。浦東新區有著豐富的水果資源,可建立多個水果聯合體。新場和大團鎮的水蜜桃最多,可以聯合成立水蜜桃聯合體。以書院鎮的田博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組建8424西甜瓜聯合體,實行供種、生產管理、技術指導和市場營銷的統一。以老港鎮昌匯農業專業合作社為核心企業成立翠冠梨聯合體,以周浦鎮平棋葡萄為核心成立葡萄聯合體,還可以成立草莓、無花果、火龍果等其他新興水果聯合體。三是蔬菜聯合體。浦東新區擁有許多上海市的重大蔬菜基地,可以形成一個全區性的蔬菜生產聯合體集團群,提升浦東新區蔬菜生產的能力和成效。四是民宿經濟產業聯合體。據不完全統計,浦東新區現有民宿近200家,建立聯合體,進行統一的管理,其服務能更完善,服務質量更上一層樓。除此之外,還可建立漁業、農林業等聯合體。
一是銷售聯結機制。農聯體的核心企業要重視銷售渠道聯結機制的建設,把更多的農業生產單位聚集在農聯體內。二是品牌聯結機制。農業企業要呵護好自己的農產品品牌,同時政府部門要提供平臺,擴大農業企業品牌影響力,增強企業品牌對成員的凝聚力。三是利益聯結機制。利益聯結機制是農聯體凝聚力的核心機制。在獲得初次交易分配外,還可在農聯體利潤中,再次獲得分紅收益。通過農聯體的發展基金用于發展再生產,風險基金用于以豐補歉。四是服務聯結機制。核心企業要加強對農聯體成員的技術指導,使農聯體成員的技術標準、質量標準統一到核心企業的技術水平上來。五是股份聯結機制。農聯體的各成員單位或者農戶把承包土地投入到農聯體內,或者投放資金或其他(如許可證、技術等資源)到聯合體里,實行股份經營。
一是組建農業企業集團。全區30家農聯體中,有10個左右是大型農聯體。旗下聚集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有幾十個。通過改制改組農聯體的組織形式,組建農業企業集團,提升農聯體的實力。二是招商引資增強農業經濟實力。在數字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信息農業等高科技農業方面,梳理出農業投資清單,推出招商項目,在優惠政策、土地等方面營造投資環境。三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農業企業產業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由增產方向轉向增值導向。充分挖掘農業資源價值的優勢,推動農業與休閑旅游、飲食民俗、文化傳承、教育體驗、健康養生等產業的嫁接融合。
一是政府加強指導。政府部門對農聯體的組建和運行必須進行政策和技術上的指導,制定扶持政策,幫助建設好運行機制。二是民間組織要加強服務。在技術、管理、農產品加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幫助獲取市場信息,助力市場開拓。三是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開展生產、財務、營銷以及互助協作知識等培訓;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如數字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和綠色農業等技術培訓。
一是補貼政策。糧食、蔬菜生產補貼政策要向農聯體傾斜,補貼的比例要比面上補貼大一些。
二是項目政策。良種培育、數字化農業、農產品加工以及農業科技等農業項目要優先落戶農聯體。
三是基礎設施政策。農用倉儲、農業加工設施要優先建設,配套用地應優先供應。
四是稅收政策。農產品加工產品和農業旅游項目,應實行免稅政策,或先征后返政策。
五是資金政策。每成立一個農聯體,給予一定數量的資金補貼吸引農業經營單位加入農聯體。
同時,工商部門要加強農聯體市場地位研究,切實解決好農聯體的市場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