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孟芳 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審計局
當前,我國正在加速推進反腐倡廉進程,經濟責任審計所具有的價值,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視。經濟責任審計作為重要的審計制度,其在開展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和問題。相對于傳統審計項目而言,經濟責任審計的重點僅放在經濟上,因而具有較高的風險特性,阻礙審計工作順利開展。
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法依規對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的行為。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就是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實施經濟責任審計時,由于對某一具體審計事項提出不當審計意見或者審計評價,造成責任或者損失的概率等。從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狀況來看,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相對較小。經濟責任審計以黨政主要領導干部、企業領導人員為審計對象,審計結果有利于衡量黨政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經濟責任履行狀況,有利于檢驗他們的工作績效是否真實。
在具體實施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部分審計人員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還不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甚至單純以財務收支為標準,來審查和考核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財務收支是否真實、合法。這就造成了很多人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時往往是以財務審計為主,并沒有將其與其他各項相關審計內容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慮和分析。用這種工作態度和工作意識來評判領導干部經濟責任是否落實,造成了只注重審計結果,忽略大量審計內容,繼而將對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可能造成一些不應有的危害。
評價體系是否健全、規范和真實直接關系到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是否準確、有效。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但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在國內起步晚,因此,它的評價體系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進而可以達到用定量指標擬定綜合的目的、規范體系之宗旨。同時,在目前我國的社會大環境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自身權益保護問題,需要加強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有效性。由于現行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不健全不規范,造成了對經濟責任審計方法定義方式和結果有些不明確之處,難以發揮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的應有價值和功能。
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主要是對領導干部或主要負責人在任職期間的經濟狀況所開展的審計工作。同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以及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增加,對于經濟責任審計人員來說,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技能,還需要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從事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人員的責任判斷、專業能力、心理素質等綜合素質較強。審計人員缺乏經濟責任審計的專業性與獨立性,因此加強對經濟責任審計的研究十分必要。負責審計工作的人員由于長期受到傳統審計方法和審計思想的影響,無法迅速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也不能滿足經濟責任審計專業水平的需要,僅能完成對某些部分內容或者部分結果進行審計,經濟責任審計難以全面和綜合。
就當前的經濟責任審計而言,其工作流程尚且需要完善,再加上實際審計工作缺乏靈活性等,應急機制還不夠完善,因此,在經濟責任審計中,易受到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由于我國的相關法律體系還不夠完善、監督體制不盡合理等,致使部分經濟責任審計存在不少難點。如有些擔負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因自身認識不足和經驗不足,結合有關制度規定,碰到棘手的問題,容易憑借主觀想法進行評判,因而難以全面、準確地審計出被審計者的真實情況。
面對經濟責任審計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制定審計措施,實現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面監督。加強領導,提高審計人員業務水平,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審計結果。
與普通審計評價相比,經濟責任審計的考核對象為領導干部,更具針對性;其評價主體是黨政領導干部,而不是一般的工作人員。以經濟責任為考核的內容,更具特殊性;因此,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必須遵循科學性、客觀性、獨立性等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確定評價指標。評價結果為干部考核任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更具嚴肅性。其中,評價指標的設置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律。根據不同的評價內容設置相應的權重系數,形成綜合評價結果。應就各指標內涵進行研究,量化評價標準,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評價相結合。內部控制是指企業為保證經營活動有效實施而在組織內形成的相互聯系的制度和程序。也要對內部控制及實施進行審計和評價。針對定量評價標準,要按照一定的原則與準則,從數據的角度對其進行了科學定義,對領導干部經濟責任進行了分析和衡量。
在經濟責任方面取得進展,主要看審計質量以及審計人員本身素質等問題,進而成為審計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在當前新形勢下,加大對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監督檢查力度,關鍵還是在于發揮好經濟責任審計結果作用。一般情況下,審計人員應具備如下素質:第一,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就是要對審計工作抱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審計過程中要時刻注意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審計人員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必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第二,思想道德素質。在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必須有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唯有高瞻遠矚,方能立于不敗之地。第三,專業能力,審計人員主要從事“審計”這一職業,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具備高超的專業能力,具有相應的知識和素質,才有可能進行具體任務。一是學習業務知識,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為審計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在溝通協調方面,審計不是簡單地就工作內容進行審查,還需與其他部門進行交流聯系、主動協調。第四,綜合分析,在審計過程中,不僅需要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還要注意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從而把經濟業務來龍去脈掌握得清清楚楚,在工作中胸有成竹。第五,創新精神,在審計工作中,創新意識尤為重要,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夠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滿足社會需求。所以,提高審計人員素質和能力,雙管齊下,還要重視后續的研究和訓練,重視考評機制的應用,并且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全方位提升審計人員素質,從而提升審計工作水平。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專門關于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方面的法律或規范性文件,這給這項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我國應該盡快出臺經濟責任審計業務規范和相關操作指南,使之逐漸走向法律化的道路、規范化軌道上。此外,還應根據不同情況,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體系。要明確經濟責任審計目的、原則、領域、對象、重點、程序和方法以適應當前審計準則。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和難度大,需要各相關部門的互相支持與配合,在審計方面紀檢、審計、組織、監察和其他部門之間應互相配合,明確相關部門責任分工及工作流程,這不僅有助于監督、評價干部,還能保證審計結果具有權威性。
由于經濟活動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因此在實施先離后審審計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國家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規定等因素來決定是否進行。現行先離后審審計方式普遍存在著發現問題滯后性的情況。第一,從任期內審計入手進行監督檢查。切實發揮經濟責任審計應有的功能,根據不同情況,我們可供選擇的審計方式也各不相同,明確最佳審計時機。即對被審計單位在任期內是否完成了規定的工作任務進行考核和評價時,先把結果通知被審計單位負責人。第二,“先審后提、先審后離”的辦法。該方法能夠對領導干部在任期內經濟責任履行狀況進行準確評估,給組織部門任免干部提供了確切依據,如果暫時無法卸任,可以繼續保留;同時,還可審核任期內有無重大違紀違法問題發生及被處理、撤職等情況,并對其做出客觀公正的綜合評價。對表現一般的,可以就地撤職或者降級。即在被審人員完成了任期內未完成的任務,而又沒有其他問題的情況下進行先審后離,然后再確定其是否應當調離原崗位。第三,“先離后審計再任職”的方式。這種方法能增強審計權威性,但存在滯后性,如果審計對象在職期間使國家、集體財產遭受嚴重損失,如果在離任審計中被查出,是很難彌補的。這種方式是一種以任期內審計工作為基礎的綜合審計方式。在任中在職審計、年度審計與離任審計相結合的辦法。第四,審計與被審人員簽訂責任狀式審計方式。這一辦法要求有關部門進行有效的合作,使得審計能夠實現對領導干部進行考核和監督,并能把違紀違規的問題及時曝光,避免或減少國家或集體財產的損失。不同方式選擇審計時機的不同,其作用是有區別的,要求審計人員結合實際,選擇合適的審計方式[1]。
對經濟責任有了正確的定義,給領導干部以恰當的評價,要求審計人員必須重視明確如下職責:第一,對經濟責任和非經濟責任進行正確的定義。同時要明確界定“非經濟責任”即不屬于經濟責任范疇的責任。領導干部在分管經濟工作的同時,也要分管人事、黨建和其他內容,這就需要在審計中正確地區分經濟責任和其他責任。所謂前后任職關系,即指領導干部任期內任職期間所承擔的具體經濟責任和非經濟責任之間的聯系。第二,正確確定前后任職職責。如果離任后的任期制度沒有得到落實,那么前任領導的成績就不可能體現出來。經濟責任審計,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對經濟責任完成情況所實施的審計,而且經濟活動是持續的,其中有前幾任領導層的決定,其所帶來的影響均體現于后任之間。如果任職期間發生了嚴重違法違紀問題或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必須追究現任領導的法律責任。所以在審計中明確了前后的職責,前任功過是非,不可算在后任領導身上,后任領導的經濟責任亦不可推卸于前任領導身上。即領導干部是否負有管理本單位資金、物資等財務工作職責的問題。第三,正確確定直接責任與主管責任的關系。領導干部對國家財經法規是否有直接違反;違反規定收受禮品、禮金的行為均屬于領導干部的間接責任者所造成的責任。指使、指示、強令、放縱、掩護下屬人員觸犯國家財經法規。第四,界定領導干部的直接責任者與領導干部的主管責任者,失職、瀆職等,都應當被定義為領導干部直接負責。第五,嚴格界定領導干部的行政責任。如果領導干部未能履行好自己的領導或者管理責任,下屬部門或者機構發生問題,要明確是領導干部主管責任。主觀責任是指領導者對所負責任人員及其工作情況所做的評價和判斷。第六,正確確定主客觀責任。經濟活動要受許多因素的制約,例如,由于領導干部的等主觀因素所造成的民族、集體財產的損失屬于主觀責任;而且由于自然災害、上級指令、通貨膨脹或者實行探索性改革等原因,導致的問題屬于客觀因素,產生的結果應該屬客觀責任[2]。
在當前新形勢下,加大對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監督檢查力度,關鍵還是在于發揮好經濟責任審計結果作用。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的原因,是對審計結果的重視,利用審計結果,健全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利用機制,將審計結果應用于干部的考核、任免、獎懲等工作中,探索經濟責任審計結果應用形式與平臺,健全有關制度。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內外協同的監督體系。一是健全審計結果管理制度。同時要建立健全審計項目跟蹤問責制度,強化對重大決策落實的督促作用。在落實審計工作職責分工中,各級領導干部應把抓審計整改作為重要內容來抓,并與其他相關部門一起研究制定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以保證審計整改措施落到實處。二是健全審計整改工作體系。審計整改落實工作的開展,是保證審計監督工作落實的關鍵,實現審計成果的轉化和利用是根本出路,更是促進依法行政的需要、廉潔行政勢在必行。三是建立定期報告制度。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領導小組應當跟蹤審計結果的應用,并根據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與方法。
把經濟責任審計結果列入干部任職前公示范圍,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完善公示制度,使群眾對擬聘干部有更加全面和具體的認識,特別是在經濟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審核;同時,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公布有利于加強對被審人員行為的約束與規范,避免因權力過分集中導致的腐敗。另一方面,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功能與成效的強化,有助于人民群眾全面了解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模式。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學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機制,為實現對領導干部的有效監管提供保障。審計公開根據工作實踐,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借助報紙、電臺、電視臺和其新媒體對公眾開放。
總之,對經濟責任審計而言,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框架,保障經濟責任審計有序、高效進行,建立起正確思想意識,確保員工在熱愛工作的同時,能遵紀守法,盡職盡責,提升資產安全管理。對此,經濟責任審計之下也要注重制度建設、人員素質的提高、現場審計監管及其他制度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