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好
閱讀,是點亮心靈的明燈,是開啟智慧的鑰匙,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靈動源泉。語文新課標中提出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已然成為語文教學中的熱點。下面,我結合語文核心素養,論述提升農村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1.與課內閱讀互為補充,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課內閱讀是語文學習必備的閱讀量,必須的知識儲備,課外閱讀則是語文學習興趣的所在,是培養閱讀習慣的語文學習活動。在課外閱讀中,以興趣作為最好的指導老師,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動性,選擇喜愛的讀物,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而愛上語文,愛上閱讀。
2.與課程學習相互促進,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外閱讀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在課堂上感興趣但是意猶未盡的知識,相比于課堂短暫時間內的淺嘗輒止,更可以一頭埋進書中仔細品味,課外閱讀中獲取的知識可以拓展知識面,提升語文素養,鍛煉理解能力。再回歸課堂時,學生能夠對課堂學習內容有新的理解,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3.與自主學習相互關聯,培養學生語文自學習慣。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能夠逐漸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獨立學習和主動閱讀的好習慣,課外閱讀中學生擁有較大的自主性,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書目、確定閱讀時間、制作閱讀筆記等,可以選擇喜歡的閱讀氛圍,在舒適的環境中閱讀,潛移默化地在閱讀中養成了自主學習語文知識的習慣。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農村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策略
1.立足語言運用,品味讀物語言魅力。閱讀具有獨立性,要引導學生獨立品味讀物的語言魅力,揣摩語言運用,教師不能夠越俎代庖,要給予學生充分自我閱讀的時間和機會。例如,部分教師會鼓勵學生自行選擇喜歡的課外書,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批注,把覺得作者描寫精彩的部分、自己喜愛的部分記錄下來,在班級中通過開展讀書會的方式,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批注。有的學生會選擇閱讀《三國演義》,發現這本書的語言精彩生動,情節描寫活靈活現,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學生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人物,交流作者是如何進行人物的刻畫。
2.促進思維發散,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其中一位學生分享了《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故事,表達了自己對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敬佩,另一位學生則分享了《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故事,認為武松的英勇讓人印象深刻,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分享進行點評,兩位歷史人物雖然來自不同朝代,經歷不同,但他們身上都有著中華民族最優秀的美德和智慧——勇敢、無畏、敢為人先,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人物也具有類似的品質,并且可以延伸至傳統美德的傳承對當今社會的意義,讓閱讀從書本中轉變到思維中。
3.提升審美鑒賞,探討讀物藝術價值。在鍛煉了學生閱讀思考意識之后,就可以開始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開始進行探究性閱讀,探討書籍的藝術價值。例如,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在讓學生進行閱讀交流之前,教師要充分了解書籍內容,搜索和小說有關的資料,向學生介紹這本小說,激發學生閱讀書籍的興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和交流,如果自己一不小心被孤身一人困到了荒島之中,要如何求生,可以設計一個荒島求生的小游戲,讓學生制定求生計劃,之后可以引出這本書的主人公。在學生閱讀交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撰寫魯濱遜的藝術價值,魯濱遜在荒島上充分發揮了人類的智慧和勤勞,表現了人類有能力戰勝自然的困難,這是一首歌頌人類智慧的贊歌。
4.重視文化傳承,挖掘閱讀文化內涵。在能夠對書籍的價值進行藝術鑒賞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深入挖掘書籍的文化內涵。例如,初中生課外閱讀書籍中推薦學生閱讀《老人與海》和《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是兩本不同國家和不同時間撰寫的書籍,教師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后,引導學生思考類似探險類小說的文化內涵,作家們描寫了探險過程中的諸多困難,同時塑造了不會被困難打倒的主人公,主人公們經歷磨難,從滿腔熱血到質疑迷茫,再到風雨之后重現陽光的釋然和收獲。這和人生的經歷類似,學生們會逐漸了解作家們通過描寫探險,將人生旅程比喻為一段充滿困難的探險之旅,每個人都會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勝利終將屬于不輕易放棄的人,讓學生逐漸深入了解到其中的文化內核。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