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璽
小學數學聽評課是建立在課堂觀察的基礎之上,通過設計觀察量表,借“它山之石”以“攻玉”的路徑對一節課進行綜合全面、客觀真實的課堂觀察,收集分析數據之后才能對教學進行客觀的評價,發現教學中的優點與不足,給予正確的優化建議,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一、小學數學傳統聽課、評課中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傳統的小學數學聽評課缺乏統一標準,極少有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指導方法進行診斷,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重課中、輕課前。為保證聽課的質量,如果聽課前能對上課的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了解,并查閱相關的備課資料,這樣才能全面地去把握這堂課。通過調查顯示,大部分教師每次聽課之前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備課,更多集中在課中教師的“教”,忽視了教師課前的“研”。
(二)重形式、輕實質。聽評課,既要聽,也需評。會聽課的老師善于從別人的課堂中汲取經驗,注重知識內外聯系,學生深度學習等內涵因素,但也存在老師聽課就是聽授課感覺,觀課堂氣氛,看學生參與等表面功夫,很難從課堂的各個方面,全面地來把握這堂課。
(三)重記錄、輕反思。在“你會對聽課后進行反思嗎?”的數據調查中,只有15.1%的教師表示“經常會”,25.3%的教師表示“偶爾會”,意味著大部分老師會在聽課時形成即時性的課堂評價和反思,但對課后的反思和延續并沒有深入進行。教學反思是教師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途徑,這種只記不思的聽評課方式習慣并不可取。
二、小學數學課堂觀察聽評課流程分析
(一)課前對話。為使研究順利進行,授課前,召開觀察組成員和授課教師的課前會議。首先,授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做詳細的說明,協助觀察者了解班級整體狀況;其次,確定研究思路,觀察目的、方式、維度,以及對應觀察量表的設計等;最后,由大家共同討論,提出疑問,解答疑問。
(二)課中診斷。主要是利用觀察工具來收集數學課堂中的教學資料,聽評課團隊通過分工合作,選擇恰當的位置,按照教學的時間順序進行觀察,將所聽所聞的各種現象準確記錄,獲取第一手的資料,為稍后的課后商議反思環節提供支撐材料。基于課題研究的實際情況,本文以 LICC 課堂觀察范式為理論框架,結合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特點,確定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教學的4個維度,構建了8個觀察點的課堂觀察量表。基于課題研究,主要從四維八點來開展課堂觀察。
(三)課后商議。課堂觀察一般遵循“目標-觀察-現象-歸因-對策”的模式去研究課堂存在的問題,用數據說話,降低人為干擾因素,制定解決的方案,能圍繞一些重點,做針對性地探究,從而進一步提出針對性的教學改進目標和建議。授課人根據觀察組提出的改進意見,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反思,并通過不斷的實踐改進相應的教學方式或者手段,提高教學技能,在該環節中,教師要通過不斷地發現問題,來實現自我監控與管理。
(四)延續追蹤。主要是聽評課團隊要能延續教師的成長過程,對教師的改進情況進行分析,追蹤診斷,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進行反饋、支持,幫助教師不斷地提升教學質量,持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小學數學聽評課中觀察量表的價值
(一)手有量表,心中不慌。1.目標明確進課堂。以“課堂目標觀察量表”為例,觀察者帶著這個量表進課堂,觀課前就明確課堂要達到的目標,即本節課要“到哪里去”,做到心中有數。2.重點清晰不偏離。
(二)多維觀察,綜合評價。1.觀察角度多元化。多視角的量表從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多視點的維度從不同方向進行觀測,從而達成高效課堂以及培養核心素養的維度來觀察與評價,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單一維度評價。2.評價方式多樣化。以教師提問的次數、學生回答的次數和正確率、小組合作教學的開展、課堂練習的反饋結果等維度來進行評價,通過實時觀察記錄,及時匯總數據,能迅速提供評價結果,為評價做充分準備。
(三)數據支撐,彰顯專業。1.數據分析得歸因。2.有理有據顯專業。多維度的觀察量表設定了多角度的觀察視點,使得每一個結論的背后都有相關的數據支撐,合理的觀察記錄和統計分析確保了聽、評課切入點的專業性。
【本文系廣東省級課題“指向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課堂觀察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1GDZZ009)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