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宋祥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養成教育是教師的職責。做好教育工作要求教師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而首先需要的是讀懂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平等對話,化解代溝
師生間的溝通絕對不是你講我聽,一定是平等基礎上的真誠交流。雙方可以一起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說出各自的理由,將各自的意見融合為共同的認識。這樣融合而得的共識兼顧雙方原有的優點,而形成比原來更完美的意見,雙方都能欣然地接受。
有段時間,學校男生們在課間玩一種叫“單腳”的游戲,下課鈴聲一響就一大群呼啦啦地沖到操場“斗”起來,每人各自把自己的一只腳拽緊,只讓另一只腳單立著跳動,相互用拽緊的腳使勁地推擠,直至把對方撞倒在地為勝。被摔倒的學生摸著屁股直喊疼。
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我沒有居高臨下地訓斥學生玩這種游戲,而是讓所有學生平等地暢所欲言開展討論,最后大家觀點達成一致:玩“單腳”不安全,容易受傷,會引起同學間的矛盾;大腦處于緊張興奮狀態,久久不能安靜下來上課;玩得滿頭大汗,還會容易引起感冒;上課遲到,影響整個班級的課前準備。總之,利大于弊,以后最好少玩或不再玩此類游戲。可以選擇散散步、聊聊天、打打球、跳跳繩等輕松的活動,真正做到課間文明休息。
二、理解學生,化解代溝
處于開放年代的兒童,生活環境多彩、優越、豐富,培養了他們獨特的個性與觀念。他們的需要不只是物質層面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層面上的,他們渴望師長理解。老師應該學會心理互換,不能一味把自己的傳統觀念強加于學生身上,而要站在學生的心理位置,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和理解他們的感受,滿足他們的內心需求。
三、尊重學生,化解代溝
學生逐年長大,其獨立意識、自尊心理日益增強。他們雖然仍處于崇拜教師階段,但也不喜歡老師的橫加干預和限制。如果老師總拿“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這類話來教訓人,很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并逐漸升級為對抗行為。但學生畢竟是單純善良、知書達理、尊重教師的,只要我們在提出要求的時候講清楚道理,主動跟學生溝通商量,他們是能認識和理解一種行為背后的道德準則的,長此以往便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習慣。當學生向老師陳述不同意見時,老師要耐心傾聽,冷靜判斷,合理接納其中合理的部分,并肯定學生的見解,這樣還有利于形成和發展學生的獨立性、積極性和班級責任感。
四、建立友情,化解代溝
優秀的老師是學生可信賴的朋友。教育學生成功與否、實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之間的感情基礎,感情愈深,教育效果愈好。師生之間真摯的友情還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集體,形成健康和睦的班級氛圍。這種朋友關系不是虛偽的,而是真摯的,既不居高臨下,又不敷衍了事;既有尊重又有原則。教師以朋友的姿態對待學生,除了關心他們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情緒、健康情況等,在他們迷茫時及時給予幫助,從而增加雙方的感情和信任。
五、不恥下問,化解代溝
智能時代,網絡世界興起一種新型語言,作為新新人類的學生是不可能屏蔽這種生動、有趣、多樣化的語言。學生在網絡空間獲得的信息和知識比從教師身上來得更快更多,學得也比老師快。在這方面學生是我們的老師,必要時,我們應該向學生請教。當老師虛心向學生學習時,學生會熱情地教你。此時,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樂融融的,幸福甜蜜的。
一顆麻木的心托不起一張燦爛的臉。教育是愛的事業,熱愛賦予教師真誠,而只有真誠才能交換真誠。學生需要從老師那里獲取人生的智慧與經驗,但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要讀懂學生、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用愛和智慧化解師生間的代溝。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