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摘要 在大數據開始發展的時代,信息化技術在各項領域的應用越發重要,為各行各業的發展管理提供了便捷。其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對交通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撐。信息系統在公路工程項目中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質量,通過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和項目數據庫等開發項目管理系統對項目建設進行前、中、后管理,可以提高項目各項工作的管理準確性和實效性,有效控制項目建設成本、質量、安全、進度。完善成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在公路工程建設項目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切實推進公路工程項目建設信息化管理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信息化技術;公路工程;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 U415.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8949(2023)16-0174-03
0 引言
公路項目建設點多面廣,穿越區域較多,部分大型項目建設周期長,信息管理系統有可供各參建單位使用的規劃、對比、統計、監控、通訊等工具,可以進行公路線路可視化、位置坐標化,進行數據信息的統計、比對、發布和公告等。實現公路工程項目各參建方縱向和橫向的互動,提高溝通的即時性、順暢性和透明度,降低各方溝通成本,提高溝通效率,從而達到及時指揮、迅速響應、快速完成的目的。過去,項目信息管理基本都是基于紙面的或者電話通信,傳輸方式效率低,傳輸成本高,步驟復雜,信息處理效率不高,處理后的信息不能及時反饋,容易因溝通不暢造成經濟損失,增加建設管理成本。傳統的項目管理方式已不能滿足現代高效率、高精準的管理要求。該文主要通過當下傳統管理方式對普通公路建設和改造工程等管理的分析,強調了信息化技術對公路交通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同時提出了當下信息化管理系統存在的不足,并對以后信息化技術在公路工程建設管理方面的應用進行了思考展望。
1 傳統信息化技術應用于公路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的狀況
隨著智能化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許多以“智能”為名的機器和操作系統。縱觀計算機技術在公路建設項目管理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歷程,經歷了很多階段,勉強能達到可操作的程度,進而實現單個公路項目施工過程的信息化管理,但基本都是單獨使用,無法實現全過程對項目的智能化管理,甚至有的僅僅智能作為電子化的展示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1 對線性公路工程建設項目的前期智能管控不足
對于項目前期工可立項、勘察設計等沒有較完善成套的信息技術管理模式,難以清楚地表現出線路涉及的地理信息,容易造成外業勘察深度不足,對后期施工圖設計及預算造成影響,建設項目容易出現浪費土地資源和設計變更等情況。
1.2 對施工單位和人員管控難度大
傳統的管理模式即為采用Excel的方式統計施工單位資質、項目部項目經理及成員信息,對具體施工的勞務人員采用手填方式登記信息,統計難度大,對施工單位勞務外包更是難以管控,容易引起項目施工勞務糾紛。
1.3 智能監測技術的使用還不能全面普及
由于普通公路為公益性項目,建設和管養資金來源渠道較窄,在普通公路建設項目中,對于危險地質點進行的智能監測未全面鋪開,傳統的方法為肉眼觀察,不能實時全過程監控,在危險地段的施工過程中容易發生安全事故。
2 新時期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對公路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的重要性
2.1 地理信息技術幫助強化前期工作管理
項目從納入規劃到實地選址定線再到工可立項看似一個簡單的行政流程,但實際需要很多繁雜的實操。新時期新要求,全面建設法制國家,節約集約資源,按照《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公路安全保護條例》《公路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指標》等規定,新階段的項目實施需要重點考慮項目建設資金來源和項目建設用地保障情況。根據自然資源部《關于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自然資發〔2021〕166號)《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的通知(試行)》和《土地衛片執法圖斑合法性判定規則》(自然資辦發〔2021〕65號)等文件印發后,建設項目用地政策全面收緊,為保護國家耕地不減少,項目建設用地管控越加嚴峻,推進項目建設,前期優化項目選址定線,節約項目建設用地資源、強化項目勘察設計深度,避免將項目包裝成“高大尚”的政績工程是必然趨勢。
為達到科學合理選址,在項目外業選線的時候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采取衛星實時定位的方式,并與自然資源部門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融合,形成公路交通項目選址定線的智能技術手段,一是可以幫助建設單位對勘察定線的管控,選出線性好、符合公路設計規范的線位;二是可以盡量避免項目占用生態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少占用耕地,通過該信息技術手段從源頭控制節約用地,將項目建設手續辦理簡單化;三是幫助業主督促勘察設計單位核實項目現場,不斷優化設計深度,減少項目占地賠補償、避免因設計深度不足造成后期設計變更的增加,從根本上降低項目后期施工成本[1]。
例如:普通國道G352正安瑞溪鎮環線公路,在工可前的勘察線位紅線占地為59 215 m2,后期根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結合現場實際,設計單位不斷優化,最終占地面積降為59 071 m2,節約了用地,減少了土地征收費用。其智能系統指導優化設計前后用地和費用對比如圖1所示
2.2 智能識別技術幫助加強施工單位管理
公路項目為線性工程,施工點多面廣,持續周期長,特別是農村公路項目,山區由于地形地勢原因,村民居住分散,項目的監管難度更大,同時項目是否能按照施工圖批復上的時間完工,關鍵在于對施工單位的管理。智能識別技術可以開發成單位和人員信息登記系統,對施工單位資質及其勞務隊伍人員情況進行登記,有效把控項目管理人員質量,推進項目順利、高質量建設。
通過建立身份識別系統,將項目經理部及施工勞務人員進行智能化管理。在項目建設周期中,經理部人員不得隨意調整,以保障經理部人員對項目管理的連續性。對招收的勞務人員進行身份錄入,每次以身份確認進出施工區域,參與生產活動。一是可以幫助業主對施工單位進行全過程的合同、人員監管,有利于全面履約,避免施工單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違規將工程和勞務分包,造成項目中途因利益問題出現停工、阻工和怠工情況發生。比如中某局在某地實施的普通國道項目,施工時間已長達5年仍未完工,主要原因之一是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將部分分項工程轉包和將勞務進行了再分包,造成分包層級過多,管理困難,導致各級虧損而出現不斷停工的情況。二是可以幫助施工單位和業主更加便捷地統計知曉勞務人員年齡、家庭住址和工資發放情況,按照《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根據《國家以工代賑管理辦法》鞏固脫貧攻堅成效,要堅守“賑”的初心,堅持扶志扶智、多勞多得、勤勞致富,鼓勵引導群眾通過誠實勞動實現增收致富、提高素質技能,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充分吸收項目所在地的貧困群眾參與勞務生產。智能身份識別可以快速有效地將以上人員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幫助項目管理者高效完成信息統計上報,并真實準確。其智能技術監管與傳統人工跑現場監管用時對比如圖2所示。
例如:《貴州省農村“組組通”公路管理一體化技術研究及應用》,有效地管控了全省78 700 km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情況,特別是吸收項目沿線群眾出工的信息,幫助項目管理者掌握了項目建設帶動群眾收入的情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促進共同富裕,幫助全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3.99萬個30戶以上村寨實現了通硬化路,惠及農村人口1 166萬人,為貴州實現全面脫貧貢獻了智慧交通力量。其監管系統直觀地體現進度情況如圖3所示。
通過信息管理系統的計算功能,為管理人員繪制出清晰的圖表等多項數據,使管理人員更直觀、準確地掌握整體施工進度。信息管理系統具有項目進度計劃的功能,通過與當前實際施工進度的對比,及時發現當前施工中存在的問題,以便管理者根據管理人員的要求、整體進度數據、及時調整相關指令,優化施工工序進度,更準確地把握施工進度[2]。
2.3 智能提升公路工程項目安全建設
安全無小事,防患于未然。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項目建設中必須要有預判性,針對風險點專項進行監控,將安全事故消除于源頭。公路項目安全風險主要集中于隧道、橋梁和邊坡,西南地區海拔高差大,地質情況復雜,地質穩定性不高,公路施工難度,特別是高邊坡、高擋墻容易出現滑坡塌方現象。傳統對邊坡的監測方式就是人為定點后定期觀察的方式,對于微小的變化難以及時發現,因此,運用智能地理信息系統可以將易滑坡塌方點進行全過程監控并提前警告。例如:2021年初,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集團聯合交科院公路工程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衛星技術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啟動了“天—空—地”監測技術及裝備研發工作,采取了北斗高精度接收、5G多模等智能集成的新型感知終端、內嵌多個判別算法的數據采集傳輸分析一體化等國內首創技術,在欒盧高速滑坡高風險點布設“通導遙+基礎設施地質安全監測預警系統”,實時監測邊坡變形情況,為打造“品質工程”“平安工地”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目前,普通公路由于資金緊缺,安全檢查設備使用成本高,仍采用傳統人工巡查或者視頻監控進行判斷,導致風險預判不及時,通過監測系統多風險點的監測和數據統計,既能保障項目建設期的安全作業,又能為后期公路養護管理提供準確的數據信息,作為后期運營養護的重要關注點,降低了養護管理等本。
3 結語
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應用在公路工程建設項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順應科技發展大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注重經驗教訓的總結,有必要深化應用程度。下一步展望,一是重點考慮研發使用成本低的智能化設備,讓其像手機一樣普惠性地在工作和生活中得以應用。二是針對公路交通工程項目開發項目全周期管理系統,結合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將公路網規劃中的路線全部納入一個系統管理平臺,實現公路交通項目規劃、建設、養護和運營一體化管理,降低系統開發成本和項目管理成本。將項目前期選址定線、工可立項、勘察設計、施工單位及人員,建設期的工程計量、質量檢測、審核等工作納入一個完整的項目監管系統,同時將普通公路建設養護工作中排查到的風險點進行監測,連入信息化管理系統,為公路建設、養護和運營管理者提供前期預判依據,特別是對風險大的作業面使用智能機器人進行生產作業,全方位地打造平安交通,降低智能化設備使用和系統開發的成本。
綜上,降低設備使用成本、完善智能化管理系統,普惠性地將智能技術應用到普通公路交通建設、養護和運營管理中,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公路交通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吳士剛. 信息化在公路工程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 交通世界, 2021(30): 6-7.
[2]馬健. 探討信息化在公路建設工程管理中的應用[J]. 建材與裝飾, 2016(33):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