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興惠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主題鮮明、氣勢磅礴、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報告將科教興國戰略作為獨立部分放在突出位置,讓我們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感到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近年來,開江的教育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人民群眾對優質均衡教育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教育教學質量亟待提升。全縣教育發展不平衡,整體水平不高,綜合實力不強,教育信息化水平較低,品牌學校、品牌教育相對薄弱。二是教育資源布局亟待優化。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較少,且城鄉分布不均,中學城區學位供應不足,鄉村學校生源流失嚴重,“城擠村空鄉弱”現象仍然存在。三是教育理念亟待轉變。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的現代教學理念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還不夠重視。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開江教育工作者將突出思想引領,推進黨、團、隊一體化建設,著力構建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雙向對接、融合共進”工作體系,充分彰顯黨建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顯著作用,以新時代“五學模式”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素質教育,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提供“學位”,保障中心城區學生入學剛需。科學測算中長期學生發展規模,加快學齡人口聚集區基礎教育資源建設配置與布局優化,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著力解決“城鎮擠、鄉村弱”的問題,保障中心城區學生入學剛需。有序推進2023年校點布局調整。加快推進“四個一批”教育重點項目建設,推動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加快城區中小學校建設,實施遷建開江縣寶塔小學,努力增加初中學位供給,將開江職中遷建后的原校舍改辦成一所初級中學,寶塔小學遷建后原校舍劃撥給寶塔初級中學,切實解決城區初中教育資源緊缺難題。強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以環境文化、班級文化建設為重點,以“校風、學風、教風”為載體,構建符合學校特點的制度文化、 管理文化、育人文化、安全文化,以濃厚的校園文化推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
研究“學情”,提升基礎教育教研工作水平。立足學科課程,加強對課程、教學、作業和考試評價等育人關鍵環節的研究。科學合理、精準分析學生的學情,做到面批、面改、面談,研究差異化教學、個別化指導的實施策略,注重研究培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積極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涵蓋高等院校、教科研機構、優質中小學、幼兒園的新型基礎教育教研聯盟,推進優質保教課程及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培養一批中小學名校(園)長、名師、名班主任和名教研員,培養一大批在區域內起帶頭作用的中小學學科教學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鼓勵交流講學,帶動一大批教學專業人才成長。
提高“學分”,提升基礎教育整體質量和水平。全面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估工作,大力推進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加快推進4所高中學校教學及輔助用房建設,落實專人負責項目協調工作,主動銜接相關部門共同解決征地拆遷、辦理建設手續等困難。深入推進“4+1”集團化辦學,探索、創新縣域內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緊密型、協作型、聯盟型、片區型4種模式的教育聯盟,提升集團化辦學效益。全面依托教育聯盟,借力建設“雙城圈”、創建“示范區”,構建毗鄰縣市“跨區型”教育聯盟雛形,全力支持各校與成渝綿優質學校深度合作,融入萬達開教育戰略聯盟,積極構建成渝雙城教育命運共同體。深度推進落實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加快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大幅提升教師隊伍素質能力。
造就“學霸”,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要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必須尊重各個層次學生的差異,提供個性化適應性的優質教育。要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統攬,深入推進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健全完善“2+1”議事決策機制,建強基層黨組織,確保黨的教育方針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中小學校得到貫徹落實。以“田城先鋒”為引領,探索“黨建+”工作載體,著力推進黨建業務工作深度融合,推動開江教育高質量發展。我們既要努力提供均衡教育資源,又培育適宜高端人才基礎性成長的沃土,讓優秀學生冒尖、拔萃。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和綜合素質能力培養,深入推動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大愛精神、感恩情懷,合作與分享、交流與溝通的能力,讓優秀學生以勤奮和正氣引領、影響周邊學生,帶動形成優良校園學風。
促進“學業”,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現代化教育體系。我們要錨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奮斗目標,全面布局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綜合實踐教育體系,形成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心理健康、研學實踐、勞動教育、生涯規劃、家庭教育、安全意識等綜合素質培養的完整體系和機制,走好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新道路。積極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城鄉一體化發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職業教育融合發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加快推進“產教融合發展中心(職業教育中心)”二期項目建設,力爭2023年5月實現第一批學生入駐,秋季全面投入使用。指導縣職中高質量推進“名校、名專業、名實訓基地”項目建設,爭創省級班主任工作室。創新職業教育“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院聯合”辦學模式,進一步擴大普職融通試點面,挖掘職業教育資源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