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芳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與補充,是使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核心素養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為此,我以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緊扣語文要素,優化作業類型設計,助力減量提質增效。
一、自選型作業
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能力不同、家庭環境和所受到的教育也不同,所以表現出許多的差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想方設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自主發展,積極提高。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可根據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思維的發散程度和知識的交叉聯系程度等方面,把作業分成基礎題、基本題和發展題,供學生自主選擇,使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了。如:學了《田忌賽馬》之后,可設計以下幾道題目供學生選做:①復述《田忌賽馬》。②摘錄文中你喜歡的詞句,在文中部分人物對話前加上合適的提示語。③采訪足智多謀的孫臏(同學辦演)并寫下采訪記錄。④改寫故事:假如你是齊威王的謀士,你會想什么辦法幫他獲勝?并試著把這次賽馬改編成課本劇,再在同學之間演一演。⑤說一說我們能用孫臏的思維方式解決生活中哪些問題。這些難易不一、形式多樣的作業使學生能各取所需、各盡所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作業興趣,提高了作業的質量,發展了思維品質,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形成。
二、積累型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引導學生增強語言積累和梳理的意識,教給學生語言積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積累、梳理與運用相結合。”因而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激發學生的積累興趣,培養學生的積累習慣,引導學生隨時積累課內外閱讀中遇到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段和生活中的各種寫作素材。如學了《憶江南》后,讓學生去收集有關春天的詞、詩、對聯、謎語、諺語、俗語、成語、文章、圖片等,進而進行加工整理,將文字和圖片進行巧妙編排,設計成一份份版面新穎的“春之報”,使學生增長了“春”的知識,積累了“春”的語言。又如學了《蟋蟀的住宅》后,讓學生堅持觀察一種動物,記錄下它的外形及生活習性,并進行梳理,形成觀察日記。這樣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擁抱自然,留心觀察,日積月累,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學語文、用語文,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主題型作業
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想讓教材充分發揮例子的作用,在課堂上就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獨立思考,進行“超文本”的遷移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形成核心素養。如:學了《竹節人》一課,設計如下主題型作業。①寫一寫,做一做。寫一份制作竹節人說明書,并試著制作竹節人玩具,同時在制作過程中不斷完善說明書。②夸一夸,演一演。向同學夸一夸自己制作的竹節人,并通過演一演的方法介紹竹節人的具體玩法。③賽一賽,寫一寫。與同學玩一玩竹節人,再對照文中玩竹節人的情景比較異同,寫出自己的感受。面對這樣“特別”的作業,學生們表現積極,興味盎然。不少學生為了比賽勝出,自發組成學習小組,從梳理制作竹節人的說明書到玩具指南的形成,不僅有文字說明,還有形象的配圖。讓學生在同學間賽一賽竹節人,不僅能在真實的情境中充分感受玩竹節人帶來的快樂,還可以通過與課文中精彩語句對比異同,來積累內化語言,實現讀寫結合。這樣的作業沒有了繁瑣、單一的“抄”“讀”,有的是學生在活動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以達到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寓教于樂,能切實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達到了既能動手動腦,又能促進思維發展的減量提質增效目標。
四、合作型作業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因而在作業的設計中,教師要注意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如:《景陽岡》《西門豹治鄴》《將相和》等課文故事性強,既有人物對話,又有人物活動,很適合表演。于是在學完這些課文后,可讓學生自由組成“劇組”,并做好分工(安排好編劇、導演、演員、劇務等)進行排練、表演。這就要求小組成員之間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相互促進。又如,學習完一組課文后,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合作出一份練習題(題目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個人獨立完成的基礎題,二是成員間合作完成的綜合題)。然后與其他小組成員交換答題,最后以答題的綜合質量來評定小組的勝負。由于引入了競爭機制,因而小組內成員在出題時常常會絞盡腦汁地出一些自己小組內認為最易出錯、最易混淆的題目,同時還會為答對方小組的題而做好充分的準備,尤其會對組內基礎有待強化的成員進行個別輔導。這種合作型作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促進了組內成員之間的健康交往,也能有效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
五、自創型作業
每個學生都是個性鮮明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讓他們與文本自由對話。如學習《爬山虎的腳》后,讓學生針對課文(或課文中的某一內容)為自己設計一個能充分體現自己個性、展示自己特長的作業并完成它。在兩天后的反饋中我看到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作業:有的學生用彩筆畫出了爬山虎的腳,并注意到它的位置、樣子和顏色;有的對課文進行配樂朗誦;有的從《十萬個為什么》上找出了有關爬山虎的腳是一種氣根的資料,并用擬人的手法寫了《我的自述》;有的摘錄了文中好詞佳句;還有的拿著繩子在墻上表演爬山虎爬墻……自創型作業改變了以往老師布置作業、學生被動接受的做法,而把作業的內容、方法、方式都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揚長避短地去設計,因此學生做得積極,做得興趣盎然,自然也就變 “要我做”為 “我要做” 了。
以上類型作業的設計,由單一走向多樣,由獨立完成走向合作完成,由被動接受走向自主選擇。設計中體現了作業的人文性、層次性、趣味性和發展性,讓作業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大膽創新、形成核心素養的樂園,達到了減量、提質、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