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道德與法治是小學的一門基礎學科,雖然它不是小學的重點學科,但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立德樹人是其根本作務。因此,這門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學習與生活態度以及將來的為人處事能力,無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統編版的道德與法治這門科目中所學的內容都緊密地存在于學生的生活當中,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中要以教材中的話題為基礎,廣泛攝取學生個體、家庭、學校等材料,引導和啟發他們關注、思考,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
一、貼近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具備生活常識、生活技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規則、規范等。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設計教學時要注意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將生活盡可能地融入課堂,讓學生在真切感受案例的同時引發對生活的思考。如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為我們操心》一課,在教學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父母的辛苦與不易,比如在預習過程中提前讓學生在家觀察父母辛苦與忙碌的細節,比如:當和父母在一起時,他們在忙些什么?他們的辛苦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樣在正式上課時能做到有言可發,當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后,再提出問題“如何能做到少讓父母為我們操心”。相信這樣的一節課,學生不僅興趣濃厚,還能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理解父母的不易。
道德與法治教材尤其突出了案例教學的重要性,這種案例可以激發起學生在課堂上的自覺參與度,從而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五年級上冊《協商決定班級事務》一課,在討論和決定班級事務時,要給每個學生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為了公平起見,可以讓每位學生寫三到五條班級事務,可以寫好的內容,也可以寫有待改善的現象,討論時要公開透明,好的加以保留,不好的加以改進,爭取做到人人發言,人人參與。這樣,能更好地讓平時一些內向且不敢表現的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也體會到作為班級主人翁的感覺。
二、設置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
統編版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設置了一些啟發性的素材,并創設一定的情境對話,引導和幫助學生去思考和探究。小學生天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自然地成為一個小小的研究者,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可以選擇問題導入,在基于學生已有的道德水準的基礎上,設計易于學生參與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從而達到本節課的目的。如四年級上冊《正確認識廣告》這一課,我們可以這樣設置導語——當電子產品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的時候,廣告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電視、手機、商場、車站……這么多的廣告撲面而來,我們如何能識別哪些是商業廣告,哪些是公益廣告,抑或哪些又是虛假廣告?要想不被廣告迷惑,我們就要了解它的“秘密”。這樣一來,學生想要了解的興趣被調動了起來,帶著問題去上課,想要了解的內容就迎刃而解了。
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天生的好奇心,選擇一些熱點事件,鼓勵學生對事件進行不同角度的剖析,這種熱點問題有助于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喚醒他們的探究欲望,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開展四年級上冊《健康看電視》教學時,我考慮到現在電子設備在學生們的生活中占據著很大的位置,他們喜歡看電視,面對五顏六色的熒光屏,手握遙控器聚精會神地尋找自己的快樂。為了讓學生們能健康地看電視,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參與問題討論:你喜歡的電視節目是什么?你一般什么時候看?看多久?你認為看電視應該有什么良好的習慣?你是否可以做到?如果不看電視,我們會做些什么?……鼓勵學生如實回答,對學生的回答不能急于否定,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如何健康看電視”,做出適合的“看電視的約定”,和家長溝通,要執行到位。
三、利用故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學校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良好公民的重任不可小覷。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選取一些積極且有正能量的故事作為素材,這樣不僅能實現學科教學育人的總目標,而且還能讓學生在美好的故事氛圍中積極思考,榜樣的力量的無窮的,故事中的真摯情感會在學生心中埋下一顆善良的種子。對于真善美的歌頌和贊揚,可以激發學生對一切美好善良的追求,從而進一步實現學生道德情感的升華。如五年級上冊《我參與 我奉獻》一課,和諧美好的生活是需要彼此關愛,相互幫助的。2008年汶川地震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捐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無數逆行者美麗又堅毅的背影,無不讓我們感受“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善良是會生根的,善良也是會傳播的,要讓學生明白,無論家庭、學校,還是將來進入社會,只要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多理解他人,多為他人著想,我們的社會會越來越美好。
總之,道德與法治是要喚醒學生心中的求知欲,讓他們學會思考,增強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讓他們也能被關注、被傾聽、被理解,從而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觀,達到真正立德樹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