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蘭
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核心素養有四個方面——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其中“思維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聯想想象、分析比較、歸納判斷等認知表現,主要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
想象力作為創造力的前提和基礎,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想象力,才會敢于創造,才能促進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同時促進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充分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但想象力需要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訓練。探索童話教學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有效教學方法和策略,對實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基于想象力培養的中段童話閱讀教學策略
(一)立足要素,探尋想象密碼
“想象力”作為構成智力的五個因素之一,是智力活動富創造性的條件。童話閱讀教學,首先要立足語文要素。對語文要素的落實,就是探尋想象密碼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想象力培養的過程。
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可設計“勾幻象,標詞語,說感受”的任務,讓學生探尋想象密碼——想象來源于真實生活的需求;再通過“對比閱讀”五次擦然火柴的文段,探尋想象密碼——安徒生是按照現實、幻想、現實的順序將五次豐富的想象寫出來的。
執教《我變成了一棵樹》時可以聚焦“有意思的事物”,讓學生發現想象秘訣——變換事物特點進行想象;聚焦“有意思的事情”,讓學生發現想象秘訣——關聯任務的特點進行想象。
(二)緊扣語言,張開想象翅膀
童話文本的語言特征體現了成人與兒童在審美心理上的溝通與對話,從而使童話語言呈現出雙向思維的融合。基于童話語言的獨特性,我們在進行童話閱讀教學時緊緊抓住了文本的語言,使學生在充滿傳奇、童真的童話語言中張開想象的翅膀。
《巨人的花園》第7自然段和第11、13自然段,作者將花園中的動物,植物,雪、霜、北風等自然現象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讓每一個形象都活生生的,描繪出一個豐富而綺麗的童話情境。教學時,讓學生代入角色,通過朗讀,想象此刻的感受,從而體會擬人化手法所賦予童話的奇妙。
二、基于想象力培養的中段童話習作教學策略
童話之美不僅在于閱讀,更在于想象和創作,《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小學生常借助幻想的方式來觀察理解和解釋他們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話作文可以用其所長,把學生潛在的想象力激發出來。
(一)鏈接情境,置身想象空間
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因此,我們需要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對于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中年級學生來說,利用圖畫、音樂、表演這些藝術形式來創設情境,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宋長桂老師在《習作:我來編童話》中開課便利用視頻短片創設了一個關于國王的童話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的創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再如,在周穎老師執教的繪本《哈利的花毛衣》中,她緊扣繪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從圖片中去想象主人公哈利的心情變化,并對故事進行推測和想象。
(二)關聯文本,啟發想象思路
童話創作是依托文本,從已有經驗中進行加工和再創造。在基于想象力的培養對學生進行的童話習作教學中,我們以已有文本為基礎,進行情境的創設和想象力的培養。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學生已對相關文本中想象密碼有了清楚的認識,在進行習作教學時再回歸文本,體會其寫作特點和優勢,點燃想象的火花,實現思維的進階。例如在王雙老師的《童話故事里的金鑰匙——嘗試創編童話故事》習作前、導課中就以《蜘蛛開店》和《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學生所熟知的童話故事為依托,以《猴子學本領》這一童話故事的開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三)聯結生活,夯實想象情節
童話是兒童想象的搖籃,在童話的閱讀和創編中學生們的想象力不斷得以培養和發散,而想象力都離不開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每次擦燃火柴的幻象都是來源于小女孩在現實生活中的愿望。也正因為是聯結生活進行習作教學,盧丹老師在上本課時,在創編故事環節中學生才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創編出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節。如: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烈日當空,你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盒神奇的火柴,擦燃之后,你會看到什么呢?
另外,小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教師要在潛移默化中向學生提出想象合理的要求。因為,只有想象合理,才有意義。教師的作用,在于適時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讓學生立足現實,合理想象。唐靖老師在作文講評課《“添枝加葉”更精彩》中就專門給出了“想象合理”這一錦囊,引導學生立足生活實際,合理展開想象。
我們希望,每一位老師都能智慧地教童話,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童話的滋養中尋找真、善、美,留住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