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唐山市灤南縣南堡鎮人民政府
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會議在北京正式召開。其中重點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展開了深入討論,強調“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基礎構成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綠色、有序、健康的發展有利于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并能夠有效帶動農村收入水平的全面提升。
我國于2016年12月頒布了《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時至今日我國大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都已完成了產權制度改革,并充分結合不同區域的資源特色與人文特色來不斷開發新型產業模式,以此有效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以及農村穩定的關鍵問題。
例如,針對自然生態資源良好且人文底蘊豐富的鄉村地區,重點便在于將傳統的“種養”農業向休閑、娛樂、生態、文化方面轉型,以此打造新型產業模式,并全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旅游、鄉賢文化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從而有效推動農業經濟向第二、三產業結構延伸,并打造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的完整閉環結構,逐漸發展壯大鄉村產業集群。
但是由于基層組織中人才與配套資源的匱乏,造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在這一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運作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人才的培養及配套設施的全面普及,并結合科學的發展觀念來不斷創新鄉村產業模式,以此促進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的全面提高。
農村集體經濟是以農戶作為生產主體,采取多方利益獲得者聯合經營的方式來展開運作的一種經濟組織形態。傳統集體經濟通常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通過統一經營或承包經營雙層體制來實行管理。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經濟制度的逐漸完善,現階段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已不再僅僅是局限于勞動者的聯合經營,同時還包括勞動與技術、資本、管理等方面的合作與發展,以此促進農村經濟水平的快速提高。具體而言,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目標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主要是依賴農村土地以及環境資源進行的農業生產,這一模式不僅增加自然生態的負荷,產生的經濟效益也相對有限,不利于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采用集體經營模式,則主要強調在農村現有生態資源、農業資源以及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市場資本與技術資本來加大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力度,并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對農村生產要素與生產資源的合理運作,來打造農村地區全新的產業模式,從而有效激活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例如,通過對農村土地、建筑等固定資產進行運作,可以重點開發農村康養、旅游、飲食等特色產業運營模式,并推動傳統農業向第二、三產業進行延伸,從而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優化升級。
“社會治理”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途徑,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文件中重點提出了鄉風文明、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等五大建設目標,強調基層政府需要充分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不斷完善農村教育、醫療、環保等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從而有效提高農村群眾的生活水平。為此在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其為鄉村建設事業提供最為關鍵的經濟支持,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地區產業項目管控力度。從而確保各項資源能夠得到合理分配,并提升農村整體建設程度。例如,通過對農村集體營收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在可以保障正常生產需求的基礎上,對剩余資產進行合理的分配,圍繞農村建設發展的需求來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確保能夠推動農村地區各項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
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最終目標在于為農民群眾創造理想的經濟收入,整體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并強調在豐富鄉村地區產業結構的基礎上,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有效地吸引人才回流,為農村經濟體制的長效發展奠定人才基礎。因此,農村集體經濟在建設過程中需要系統化與專業化發展,以確保能夠吸引更多農民散戶的參與的同時吸引更多的人才參與農村經濟建設,并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對集體資產的管理運作,確保能夠增強農民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風險抵抗能力,整體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由于國家近年來加大力度開始扶持農村產業,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隨著目前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資產、資源等方面的管理中的不足也開始逐漸暴露出來,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集體經濟“三資”管理(資金、資產以及資源)是保障農村集體經濟高效運營的物質基礎,其中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對資金的合理分配、資產的科學配置以及對于資源的適度開發,只有如此才能夠保證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并為其打造良好的運營環境。然而現階段由于技術以及專業人才的缺失,現有農村資產管理人員意識薄弱,使農村集體資產的各項管理制度難以落實,導致資產管理效率不足,集體資產不能得到合理的運用,造成一定程度上資產的浪費,進而影響了基層群眾參與集體經濟合作的主動性。
例如,現階段部分地區在集體經濟的資金預算、資金使用計劃、債權債務管理、投資等方面還存在著管理缺失的問題,無法根據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實際需求來對集體資產進行管理運營。此外,在對集體資產進行收支監管的過程中,個別部門沒有嚴格按照管理制度來開展工作,在合同管理臺賬、資產/資源管理臺賬以及合同聯預審制度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導致集體資產管理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建設過程中,由于經濟組織經濟基礎薄弱且資源分布水平不同,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的收入極不理想,沒有發揮出集體經濟的實際作用。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當地發展規劃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著不適配現象,且當地基層管理部門并沒有建設資源共享平臺,有效地整合各個集體經濟組織的優勢資源,致使集體經濟建設的可持續性和延展性受到了嚴重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地區在開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發展理念,對于集體資產的使用存在著不合理現象。例如,部分基層部門依舊是通過出租集體資產等方式來獲得收益,卻并沒有結合當地資源優勢開發出可持續運營的產業項目。因此導致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營收模式較為單一,并且難以為農民群體創造長久穩定的經濟收入。
財務資產管理是支撐農村集體經濟運營的關鍵所在,通過財務監管的方式能夠有效規范業務體系的開展模式,針對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生產問題、成本問題以及銷售問題起到一定的控制和監督作用,從而能夠更為顯著地提高集體經濟效益。除此之外,財務工作同樣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外部市場環境進行溝通的紐帶,能夠通過對自身財務數據的收集、分類、歸納、登記、傳遞、儲存、總結來反饋組織真實的經營現狀,進而能夠獲得更加準確的決策依據。但目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于財務工作的認知水平存在著嚴重不足,將資產管理人員的工作單純理解為報賬、算賬、記賬等方面,但是卻沒有體現其中的財務分析、風險評估以及預算管理功能,因此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受到了嚴重影響。
農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力、財力和物力的強力支撐。受限于農村經濟組織自身的經營范圍和能力,其資金籌措渠道相對狹窄,并沒有良好的資金支持,并且由于其發展并未形成相對理想的規模并獲得可觀的收益,因此對專業型人才及管理型人才的吸引能力有限,所以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人力和財力的雙重匱乏嚴重影響了集體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產業規模的擴大。
現階段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模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市場資本開始參與到鄉村產業建設當中。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好產權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問題,以確保能夠針對集體經濟組織的規范運營展開嚴密監管,并減少日常各類經濟糾紛的出現。但目前鄉村基層地區的人才資源嚴重匱乏,并且鄉鎮管理部門的工作任務繁重,因此在處理集體資產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管理不規范或財務透明度不足的情況。如此不僅嚴重影響了資產管理質量,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外界資本的合作信心,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為此基層部門需要在不斷完善自身組織結構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來適時引入外部監督機制,以確保能夠整體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文件針對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加快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建設”的具體要求。為此我國農業農村部于2021年8月正式啟用了農村集體產權管理系統,鄉、村、組三級集體經濟組織都可以通過平臺申請的方式來獲取登記賦碼,從而借助平臺來開展集體資產的統計查詢、收錄儲存、審核確認以及分析監管業務。
為此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充分借助平臺來開展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工作,重點針對集體經濟組織在運行其中的經濟收入、債務債權、對外投資等資金信息進行有效監管,加強對土地和林木資源、實物資產、設施配置等方面的清查力度,從而有效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規范性與完整性。在此基礎上,工作人員還需要進一步根據平臺數據信息來建立準確的資源管理臺賬,確保組織財務信息能夠與相關生產計劃之間達成同步,以此有效提高“三資”的管理使用效率。
“資源”是農村地區集體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個別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并且資源優勢不夠突出,因此在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面臨著各種困難,致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逐漸出現巨大落差。針對這一情況,相關部門需要根據各個經濟組織資產及資源特點制定與其相適配的經濟發展模式,主動打破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界限,加強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各個經濟組織之間資源優勢,建立高效暢通的集體資產流通渠道,促進各個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資產流通,以確保能夠進一步加強基層地區資產配置的合理性,進而促進村集體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例如,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縣(區)級政府作為主導,建立以區域財務資源統一管理平臺。專門面向鄉、村、組三級集體經濟組織提供包括技術力量支持、項目投資資源、資金融通渠道以及人才推薦機制在內的各項服務,確保能夠為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并確保進入平臺的各項資源能夠在集體經濟組織之間進行快速流轉。如此才能夠從根本上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并確?;鶎拥貐^能夠及時精準地獲得各項幫扶支持。
首先,集體經濟組織需要及時改變自身的經營管理理念,充分認識到會計核算工作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重要作用,并將會計核算與監督工作完整嵌入到集體經濟業務的各個環節當中,根據會計核算結果來開展部門預算管理、風險評估控制以及業務決策活動等等,以確保能夠進一步提高集體經濟發展的規范性。
其次,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工作人員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在提高自身會計技能的基礎上,掌握有關資金預算、資金使用、資金回籠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以便能夠進一步提高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周轉效率,并根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際情況制定相關財務流程制度,來約束和管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日常業務活動中的資金業務往來,來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最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需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財務管理制度,明確以績效為核心的新型財務管理理念,針對集體經濟的預算使用、生產水平、成本管控以及對外營銷等各個經營環節進行管理,以便于為會計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良好制度支持。
農村地區在經濟、人才、科技等多個方面都呈現出明顯的不足,因此想要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通過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扶持,并打造出全新的集體經濟合作模式。如此才能夠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并提高農村群眾的經濟收入。
例如,針對基層地區農民缺乏生產資本的問題,政府部門可以統一安排會計人員負責在農民集體組織與銀行之間進行溝通協作,并制定相應的農業貸款補償與風險防控政策,減輕資本方以及農民主體雙方的心理負擔,使其能夠通過政府出臺的貼息幫扶政策來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從而有效解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融資難題。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可以通過出臺相應的稅收減免制度以及良好的就業政策,鼓勵企業以及大學生投入農村經濟建設,企業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共同開發全新產業項目,結合當地的資源特色來進一步豐富鄉村產業結構,從而有效提高鄉村基層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為了能夠有效提高集體資產的監督管理力度,并促進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鶎拥貐^首先需要明確集體資產與各方主體之間的關系,包括資產的管理權能、使用范圍、產權歸屬以及管理職責等等,以確保能夠建立清晰的管理制度,明確資產監管工作的中心所在。在此基礎上,加大自身監管力度,明確各級部門的管理范圍,并制定合理的周期檢查、臨時檢查制度流程,確保能夠及時發現集體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有效的工作策略進行整改。除此之外,集體經濟組織還需要適度強化外部審計力量,通過第三方協議或購買服務等方式,與農經審計部門或社會相關機構進行合作,要求其定期監管組織的資金使用情況、資產管理情況、合同履行情況以及財務收支情況等等,確保能夠建立常態化的審計監督機制,督促基層管理人員能夠提高業務水平,進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規范發展。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了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從資產管理角度,對基層地區的經濟建設活動提出了相關建議,強調應重點加強資產運作與監管,并整體優化農村地區的資本配置情況。希望能夠以此改善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形勢,推動國家新農村建設事業的全面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