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麗 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將內部控制定義為:由企業的管理者與企業的員工共同實施的以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保護企業資產的完整性以及會計信息資料的可靠性,而在企業內部進行的一系列措施與手段[1]。企業的內部控制工作包括內部管理和內部審計。
內部審計通過運用系統、規范的方法,審查和評價組織的業務活動、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適當性與有效性,以促進組織完善智力、增加價值和實現目標[2]。內部審計作為國家審計的基礎,已被納入審計監督體系。
由以上定義中可知,內審在企業中所涉及的管理內容涵蓋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及企業的其它各項經營活動。正因為內部審計貫穿企業內部管理的各項流程,企業想實現智能加強組織內部控制和減少風險管理的目標,就需要優化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加強內審機構的智能化管理。
風險管理屬于動態過程,是指在項目或企業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里,將風險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在企業的經營活動與管理中,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關系,二者之間相互包含。
雖然國內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性進步,會計也從電算化逐步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但我國國企的內部審計管理依舊存在較多問題。首先,最大問題在于國企仍在使用傳統全手工或半手工的審計方式,影響了國企整體工作效率。其次,許多國企的內部審計技術和方法正處于完善階段,事后審計、靜態審計、現場審計等單一落后的審計方式,依舊是國企內部審計的主要方法,而此類內審方法所能達到的效果都與現代所需要的智能化審計管理相悖[3]。最后,內部審計管理的傳統化,使得國企的不少財務工作人員未能將當下數據思維、數字化技術納入到內部審計工作中,給國企造成數據資源浪費、復用率低的不良后果。
審計程序包括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審計報告階段,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工作需要開展,也應當有相應的責任人。但目前我國國企的內部審計并未嚴格按照這三個階段將每個項目具體落實到審計責任人,也未嚴格按照各階段的工作要求開展審計工作。
第一,審計準備階段。一是審計目標不明確,隨意性較強;二是審計方案多以應付外審調查做準備,缺乏系統性;三是資金投入大的項目缺乏審計風險評估。這些問題的存在均與國企缺乏對每個項目做出詳細審計規劃有關。
第二,審計實施階段。一是因為準備階段的隨意導致的審計證據收集不足;二是審計披露不全;三是工作底稿記錄不嚴謹、不充分。這些問題將引發審計無法具體落實到對應責任人。
第三,審計報告階段。一是審計報告質量低,問題剖析不深,提出的對策缺乏可行性;二是審計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政府強制性要求國企需設置內審機構,在國家法律的強制規定下,國企也按照政府和相關法律要求設置了內審機構,但多為應付外審機構和政府的檢查。這使得國企的內審機構設置較為隨意,內審制度也大多是模仿其他企業設立,缺乏結合自身企業發展特性嚴謹設立審計制度,對內審機構的管理也處于被動態勢。在該環境下,國企的內審機構將無法發揮其實質性作用,對內審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及素質要求也不夠嚴格,無法緊跟大數據時代步伐,驅動內審人員及其業務轉型,也就無法為國企帶來創新性的效益。
內部審計在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在上市公司和國企中均有典型的案例可查證。
例如,武鋼集團有限公司是國企中內審的一名旗幟。之所以武鋼集團有著如此高的稱呼,一切源于其對內部審計的重視。在武鋼集團決策層看來:內審是企業發展和長存的第二種聲音,第二種聲音遠比第一種聲音重要,如果一家企業內部只有一種聲音,那么就會出現以過充優的亂象。也正是因為武鋼集團決策層的超前意識,才為其內部審計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
武鋼集團內部審計最為突出的策略之一是風險審計,涉及決策程序、并購、生產經營等方方面面,該策略也為其多次帶來降低成本和減少風險等優勢[4]。尤其是近幾年來,武鋼集團的將企業風險審計的重點放置于企業改制、投資、采購等領域。武鋼集團每年生產規模在3 000萬噸左右,其80%的鐵礦石需要依賴于進口,但又因為距離海域太遠,所以這些80%的鐵礦石運費每噸要比沿海鋼鐵企業高出200 元以上。在運輸費成本輸出較高的情況下,為了與其它鋼鐵公司有著同等或者更高的競爭優勢,武鋼集團就將目光放在了降低原材料成本上,內部審計則為武鋼集團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原材料采購審計中,武鋼集團直接采用網上比價的審計策略,通過互聯網的智能化手段和大數據的智能化信息處理優勢,直接與市場信息形成對接,并隨時關注采購流程、定價依據、采購方式等的有效性。
通過武鋼集團內部審計在采購方面的投入方向與投入方式來看,其內審早已跳出環節圈,更重視環節與環節之間的接口部位。對此,其審計機構創立了“橫豎向審計法”“跨部門及跨專業的外環審計法”等領先策略,正是這些策略給武鋼集團的風險管理帶來了便利。
在風險管理方式上,武鋼集團建立了預警機制,對風險較大的項目實行“審計備案”策略,并將項目的審計責任人落到個人,保留責任人的永久追索權;武鋼集團還建立了《審計要情》機制,將重大風險上報到《審計要情》中,幫助集團規避風險。
武鋼集團從決策層率先重視內部審計的舉措以及該集團內部審計的各項策略、機制等都值得其他國企學習和效仿。
大數據時代下,國企要與時俱進地加強內部審計的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理需要依托運營平臺,比如致遠互聯協同運營平臺COP,能為企業打造內部審計管理解決方案,根據企業業務需要隨需定制,實現內控預警數字化,合規檢查智能化和自動化,是一個實現了“互聯網+智慧審計”的審計綜合管理辦公平臺。
第一,國企內部審計機構依托運營平臺的智能化管理,可以實時掌握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全流程,覆蓋外部合作單位、審計人才、審計計劃、審計項目臺賬、審計項目、審計方案、審計檔案、審計評價八大環節的管理。對于國企而言,在與外部單位或企業合作中,需要有智能化的內部審計,對外部合作企業的信息進行審核。比如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廣東分公司在開展糧食收購、運輸、銷售等業務過程中,也需要與外部企業達成合作,此時就需要智能化的內部審計幫助核查信息,包括合作方的基本信息、銀行、資質、擅長領域等。
第二,針對國企的審計檔案管理環節較為薄弱問題,依托于運營平臺的智能化內部審計則能幫助國企歸納和管理審計檔案,支持按照年度、審計類型、審計階段分別自動化存檔,還可以手動補錄審計檔案文件。審計人員及領導層可隨時查閱、分享審計檔案。
第三,有效提高審計作業效率。依托運營平臺的智能化管理,使得各種審計類型均可線上完成審計。從項目審計準備的審前調查與通知到審計實施過程中的疑點記錄、方案調整,再到審計報告產出和審計后續跟蹤,幫助國企實現全程數據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審計作業效率。
第四,內部審計數據分析。智能化內部審計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審計數據分析效率,其原理是依托于分析模型自定義、整改運營分析、營銷及應收、預算執行分析、存貨分析等模塊的智能化設置,節省了內審工作人員的手動分析時間。
為了加強內部審計工作,2018年1月審計署印發了《審計署關于加強內部審計工作業務指導和監督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有效促進了地方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的出臺與完善。比如2020年8月廣西自治區政府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內部審計工作規定》,在地方構建起包括職責權限、責任追究等6 項主要內容的內部審計監督工作體系[5]。并深入地對23個自治區直屬部門單位、高校、國有企業開展指導監督,切實鞏固內部審計制度建設成果。
再比如,2020年山東省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全省內部審計工作的指導意見》,從拓展內部審計的廣度和深度、建立健全內部審計結果運用機制、強化內部審計質量控制等方面作出工作部署[6]。還啟動了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在3年時間內要切實推進當地部門單位、國企等內部審計工作科技化、專業化、系統化,以制度規定的方式提高當地審計監督合力。
這些地方的內部審計規定出臺,有效促進了當地企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值得其他未建立內部審計指導意見或法規的地方效仿學習。
《意見》的頒發也給國企敲響了警鐘,要在組織內部加強審計工作,對每一個項目的審計都具體落實到責任人,促進審計人員為審計工作履職盡責、擔當作為。這就需要國企為內部審計工作人員建立內審質量控制績效考核機制。內審質量控制績效考核機制的建立,要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變化,從數字化視域入手加強內審人員的審計能力建設。優秀的內部審計師應具備的素質應從個人特質、關系、專業能力與核心能力四個維度進行考核,個人特質包括關注結果、良好道德規范、專業懷疑精神等;關系方面包括動態溝通、社會關系、領導力等;專業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數字化技術專家;核心能力包括創新能力、數字化轉型風險評估、數據治理相關風險分析等。
基于以上四個維度的內容,國企要根據自身經營性質建立內審質量控制績效考核機制。具體包括三個部分:一是關鍵控制點評價指標的設置;二是內審人員績效考核的薪酬體系設置;三是人事晉升體系的建立。
1.關鍵控制點評價指標的設置
先定好內審質量關鍵控制點,再根據各個控制點設置評價項目,最后根據執行審計情況做出評價。可將國企的控制點評價等級分為A、B、C、D 四個等級。
2.內審人員績效考核的薪酬體系設置
A 級KPI(關鍵業績指標)值為90%—100%,記為優;B 級KPI 值為80%—90%,記為良;C 級KPI 值為70%—80%,記為中;D 級KPI 值為70%以下,記為差。根據四個等級的分值,設置對應的薪酬體系,公式為:基本工資+績效工資*N+補貼。比如A 級薪酬為基本工資+績效工資*2+補貼,依次遞減,具體可結合國企自身的薪酬進行設置和調整,這是一個比較靈活的薪酬體系公式。值得一提的是,處于最后一級D 級的人員不僅不能享有績效獎勵,而且還應給予適當的懲罰性扣款,對造成企業重大損失的人員,還應適當扣除責任補償,以此督促內審人員謹慎、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
3.人事晉升體系的建立
在根據薪酬體系設置,國企應為內審人員建立人事晉升體系,可設計為:A 級為晉升(如由一般審計員升為組長等)+年度評優+獎金+培訓;B 級為年度評優+培訓;C級為專業技能培訓;D級為扣除當年度獎金+專業技能培訓。
國企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內部審計問題有內部審計管理未實現智能化、程序缺乏有效控制制度、機構設置隨意致內部審計質量較低。內部審計各階段的審計程序之所以存在問題,與國企缺乏有效的控制制度有關,科學嚴謹的控制制度能給內部審計指出正確的工作方向,督促內審工作人員嚴格做好各個階段的工作,并負起相應的審計責任。內部審計對智能加強國企內部控制與減少風險管理有著重要作用,武鋼集團內部審計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不僅宏觀調節了該國企的風險策略,而且拉動了公司將風險管理融入企業文化,強化了公司內部的風險治理,在各部門形成事前風險防范意識與管理責任。要解決當前國企存在的內審問題,可從加強內部審計的智能化管理、以當地政策法規促內部審計制度建立與完善、適應數字化轉型加強內部審計能力建設三個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