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弘 劉紅健 任少勇 康佳 王玉龍
文章編號:1006-3188(2023)04-059-02
摘要:針對國內觀背青鳉養殖產業發展特點、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觀背青鳉;產業現狀;觀賞魚
中圖分類號:F326.4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觀賞魚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養殖品種也越來越多樣化。觀背青鳉(Oryzias latipes var.)因其體型嬌小,色彩多樣,容易飼養,成為近幾年國內發展比較迅速的新興觀賞魚養殖品種之一[1]。觀背青鳉是由野生青鳉經人工不斷改良而來,成年體長僅2.0~4.0cm,能夠耐受低溶氧和較廣的鹽分及溫度范圍,食性雜,在小型容器內可正常生長和繁殖。一般家庭養殖觀背青鳉無需過濾、加熱、增氧等設備[2],管理難度低,對新手友好,占地小,不需要花費過多的精力來打理,適合現代較快的生活節奏,因此深受年輕人追捧。此外,觀背青鳉受精卵的卵徑大,卵膜透明,發育時間長,胚胎在器官發育完全后才會出膜,易采集易觀察,是很好的科普教學材料[3]。
1 發展現狀
1.1 發展迅速,產業鏈條逐漸完善
在國外,人們很早就將青鳉作為觀賞魚飼養在水族箱中[4],經過多年的培育,演變出了大量的人工品種。觀背青鳉進入國內發展的時間很短,起步晚但是發展十分迅速,短短五六年間就從剛開始的基本無人知曉,無從購買,發展到現今在某些城市的花鳥市場有售賣。據保守估計,目前全國范圍內銷售觀背青鳉約300~500萬尾/年,年產值1500萬元左右。盡管目前作為一個小眾品類在全國數十億的觀賞魚年產總值中所占份額很小,但預計未來仍有較為廣闊的上升空間。養殖供應基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福建、廣東、浙江、山東、江蘇等地,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家在四川,擁有20余畝養殖場地,可生產商品魚100萬尾/年。觀背青鳉已形成了引入與培育新品種、養殖生產、批發與零售、售后技術服務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生態也較為活躍,如零售商經常以線上直播拍賣的形式帶動銷售。
1.2 自身優勢明顯
金魚作為觀賞魚國粹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近幾年其市場消費能力呈現出疲軟態勢,交易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是金魚本身存養和運輸成本較高[5]。據問卷統計顯示,有90%的人表示喜愛觀賞魚,最終購買并飼養觀賞魚的人只有10%。消費者不愿購買和飼養觀賞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時間、精力以及飼養經驗。而這些恰巧正是觀背青鳉的明顯優勢,其運輸和存養的成本較低,同時飼養難度也較低。觀背青鳉也叫錦鳉,某些品種如紅白和三色,擁有類似錦鯉的身形與花色,相較于錦鯉,它不需要庭院池塘,只需要一方小容器,因此也被戲稱為“碗中錦鯉”。觀背青鳉的這些特點正好滿足了當下觀賞魚市場新時期的需求。
2 存在問題
2.1 養殖主體小而散,養殖模式粗放
目前主要以個體養殖戶為主,少量以企業形式運營。養殖規模小而散,多利用庭前院后的空間,或租賃少量的用地如設施大棚開展養殖。養殖模式較為粗放落后,一般為庭院古法養殖和家庭作坊式養殖,多使用帆布池、地膜池或者大量的塑料容器,養殖設備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普遍較低,極少數安裝有自動換水和循環凈水設備。管理不夠科學化系統化,多數以低成本的靜態水養殖為主,養殖密度和效益較低。有些場地選址存在隱患,主要是地勢太低或排水設施不到位導致水淹的情況時有發生,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總體來說,規模化養殖技術尚不夠成熟,未形成科學的養殖技術規范。
2.2 規模化養殖下疾病頻發
觀背青鳉飼養簡單,但在規模化高密度養殖條件下,容易暴發各類疾病,且因魚體積較小,前期很難發現與預防。目前養殖過程中主要容易出現各種霉菌性疾病(如水霉病)、細菌性疾病(如腹水病)、寄生蟲性疾病、營養環境疾病(如腸胃炎)等等。尤其因腸道寄生蟲和腸胃炎等原因引起魚體形消瘦,在青鳉養殖中稱為“瘦病”,容易大面積爆發且很難治療,嚴重影響養殖經濟效益。另外,該魚對光照有一定要求,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季節缺少光照,易發水霉病等疾病,給當地不少養殖戶帶來困擾。
2.3 缺乏各類標準,市場魚龍混雜,價格波動大
觀背青鳉作為新興的養殖品種深受市場歡迎,然而目前其養殖和銷售卻呈現缺乏監管的狀態。由于觀背青鳉品種繁多,品種更新較快,不同品種價格差異也較大,品鑒標準因品種而異,細節復雜,市場上部分商家利用消費者不了解的弱點以次充好,魚目混珠,牟取暴利,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還有一些新品種被故意炒作哄抬價格,很多養殖戶盲目跟風養殖某些熱門品種,造成這些品種的養殖量波動大,價格也隨之波動劇烈,養殖效益達不到預期。更重要的是,缺少類似金魚、錦鯉、血鸚鵡等其他觀賞魚已有的相對成熟的養殖標準與技術規范,造成商品魚品質偏低,缺少行業公認的商品分級標準,造成市場魚龍混雜,影響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2.4 技術投入少,自主育種少
觀背青鳉根據體色、體型等特征來區分,目前大概有五六百種之多,并且國際上還在不斷培育出新的品種。國內因為以個體養殖戶為主,資金和技術投入少,育種周期長,且對新品種培育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差,故很少有養殖主體愿意開展新品種的自主培育,即使培育出的新品種市場認可度也較低。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本土的原生觀賞魚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我國具有豐富的原生觀賞魚資源,但能得到科學合理地利用開發,改良賦予更多價值的物種寥寥無幾。除了傳統的金魚和錦鯉,我國還有種類更豐富色彩更艷麗的鳑鲏與鱊,它們其實具有很高的物種保護與開發利用價值。
3 思考建議
3.1 培育觀背青鳉養殖龍頭企業,推動高效綠色養殖
龍頭企業在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過程中往往起到關鍵性作用,通過培育若干有規模、有創新意識、有擔當、對產業發展定位清晰的觀背青鳉養殖龍頭企業。通過相關資金與政策配套,增強龍頭企業在行業中的帶頭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其它養殖戶,對于促進觀背青鳉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積極意義。龍頭企業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加快養殖技術的改進,淘汰落后低效的生產模式,比如探索實施更加環保高效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推動產業升級。
3.2 促進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利用科技賦能
鼓勵有實力、重視科技力量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長效機制,協同創新,聯合攻關。開展青鳉遺傳種質資源調查和研究,為培育新品種提供理論基礎和科學方法;針對規模化養殖過程中易爆發的觀背青鳉疾病開展防控研究;為傳統的養殖模式配套更科學的技術從而提質增效,如緩靜水養殖模式配套菌藻微生態調節技術提升養殖效益等;對觀背青鳉的發色機制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促進商品魚品質提升。
3.3 建立觀背青鳉養殖與分類分級標準,規范市場行為
由龍頭企業、相關部門牽頭建立觀背青鳉養殖生產標準與技術規范,逐步建立完善的團體、地方、行業標準,制定觀背青鳉養殖育種、品鑒、分級行業標準,制定觀背青鳉品鑒手冊,為消費者作挑選和購買觀背青鳉提供參考。為減少從業者不必要的損失,相關行業協會和科研部門可以編撰觀背青鳉科學養殖指南等書籍并制定用藥標準等。另外還要完善進出口貿易名單和標準,為合理合規發展本土青鳉產業,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持。
3.4 增強行業交流,提升影響力
成立青鳉行業協會,加強行業內外交流,舉辦線上及線下科普推廣講座、交流品鑒會、養殖技術培訓會等活動,積極參與觀賞魚行業高峰論壇,推動觀背青鳉成為國內觀賞魚賽事的常見比賽魚種。充分發揮青鳉作為很好的科普材料價值,可以將青鳉魚的公母識別、飼養方法、受精卵觀察與孵化、與食蚊魚生態入侵的關系等內容放入小學生課外生物的拓展學習資料中,幫助小學生從小樹立保護生態的觀念。
參考文獻
[1]沈弘,孫琳智,康佳,等.觀背青鳉的飼養與繁育技術[J].科學養魚,2021(1):77-78.
[2]羅金強,白林.觀背青鳉的人工繁殖及飼養技術[J].科學養魚,2020(11):76-77.
[3]陳學文,陳再忠.中華青鳉胚胎低溫保存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3(10):192-195.
[4]Yamamoto T.Medaka-Biology and strains[M].Tokyo:Keigaku Publishing Company,1962.30-32.
[5]王宇,姜巨峰,史東杰,等.中國金魚產業發展現狀與機遇[J].中國漁業經濟,2021,39(1):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