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雪 王玉倩
摘要:落實“雙減”政策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主流,需要教師不斷優化更新教學觀念,積極掌握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考驗。本文主要對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深度融合進行探究分析,結合本人多年教學經歷提出見解,旨在實現減負增質的目的,構建符合“雙減”要求的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關鍵詞:信息技術 “雙減” 初中語文 深度融合
一、創設教學情境,增強教學生動性
“雙減”政策的出臺為當前教育指明方向,教師需基于減負增質的教育理念積極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打造生動、趣味的語文課堂,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最后一課》教學。本課程的教學難點在于如何讓學生清楚把握時代背景,了解文章的深層次內涵。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搜集一些“最后一課”的時代背景資料,為情境教學做準備。之后,教師可以邊帶領學生閱讀文章,邊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播放一些背景資料,以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探索興趣,使學生能夠有效分析文章中人物的心理特點以及語言神態,清楚了解相關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降低了閱讀理解難度,構建生動趣味的語文課堂,有助于實現“雙減”政策的要求。
例如《蘇州園林》教學。本課程一篇描寫現實景觀事物的文章,篇幅多以景觀特點為主,雖然文字能夠講出相關景觀的大概特征,但部分學生因為沒有去過,想象受限,無法清楚認識到相關事物的外觀,導致本課程教學的內容比較復雜難懂,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可以配合文章中描寫景觀的語句配合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圖片、微視頻等方面進行全方面展示,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清楚掌握一些景觀事物的形狀特點,也能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構建高效課堂,有效落實“雙減”政策。[1]
二、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活潑性
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只圍繞教材,學生學習范圍有限,難以學習更多知識。而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幫助教師拓寬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有助于為學生構建豐富活潑的課堂氛圍,從而提升學習成效。
例如《海燕》教學。本文章是一篇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無產階級巨著,雖然屬于散文,但其中充斥著俄國底層對美好生活愿景,將革命風暴以“海燕”的文學藝術進行展示,成為一首時代革命的頌歌。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內容,播放一些與課程有關年代的視頻資料,并以“海燕”為主題,用問題情境的方式帶領學生不斷探索無產階級的真諦,使其能夠深刻理解與感受“海燕高傲地飛翔”的寓意,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
例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新中國的成立離不開革命烈士的不畏艱險、頑強奮斗的精神,離不開中國共產黨正確領航。在進行本課程教師時,教師應以問題為導向,如“人民解放軍為什么橫渡長江”“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的目的是什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對新中國成立有什么影響”等。用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探索,其間教師可以配合多媒體信息技術拓展學習資料,比如播放那個年代的資料、人物事跡以及開國大典等視頻畫面,以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之后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視頻的感染力一起帶領學生進行朗讀、細讀,以幫助學生把握文章主旨,排除理解障礙,增強文章閱讀實效,從而實現“雙減”政策的教育目的。
結語:
教育信息化的今天,為落實減負增質的教育理念提供新的思路。教師應深諳“雙減”政策理念,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的融合,以打造生動、趣味、輕松的學習課堂,使學生提高學習效果,在新的課堂氛圍中更好地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胡飛.如何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減負增效[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3(02):29-30.
[2]李瑛璠.初中語文智慧課堂建設探析[J].中學語文,2022(3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