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曉玉
摘要:語文學科是一門重要的基礎科目,不僅僅是語言交流的工具,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與理解能力、提高綜合素養的主要課程。語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多,具有較高的思維要求,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突出學生能力的發展,采用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對策
初中語文教學應該突出學科特點,增強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這要求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主動參與語文綜合實踐。教師要通過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強化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構建互動、自主、和諧的有效課堂,訓練學生的語文思維,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水平。
一、利用藝術性課堂導入,激起學生學習熱情
有效課堂教學的達成需要有藝術性的導入環節,利用好課堂導入,將學生置于豐富的情境之中,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好課堂導入,充分利用生動且具有藝術性的導入,打造具有趣味性的課堂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充滿激情,迅速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在藝術性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可以選擇的素材較多,例如小游戲、歌曲、視頻、話題討論等,這些符合初中生的興趣、特點,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他們在這樣的導入情境中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迅速高漲。例如:教學《童趣》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問題進行導入:你們記得自己的童年嗎?在童年時代有什么趣事和同伴分享呢?學生們 自由交流各種童年趣事,重溫童年時期。接著,選擇教材中有趣的故事與學生講述的趣事進行比較,學生們很快進入閱讀全文的狀態。由于文章語言樸素自然、情感真摯,學生能夠輕松理解其大意。教師再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語言概括文本大意,體會作者筆下的有趣味性的事情,體會作者善于觀察、心細如塵的性格特點。
二、整合課內外多方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強學生的閱讀素養,充分利用好與教材中文本相關的課內外教學資源,鼓勵學生自主收集相關內容,并在課堂中圍繞教師設計的主題開展閱讀實踐,推動學生們深入學習和探索,既讓他們接觸豐富多彩的語言信息,也能夠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學《看云識天氣》內容時,教師需引導學生首先收集好相關的云與天氣科普材料,讓他們提前了解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內容,再讓他們自主預習新課。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組云彩的圖片,結合圖片分享課前初步了解的科普知識,初步探討云和天氣變化之間的關系,為全文閱讀打好基礎。教師接著讓學生閱讀全篇文本,結合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開展討論,弄清楚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完成全篇閱讀與理解,學生利用搜集與積累的云和天氣的諺語、成語、詩詞等寫科普小作文,促進學生們進一步閱讀與理解文本。
三、利用問題引領閱讀,激活學生閱讀思維
有效課堂教學,教師往往會結合閱讀文本,精心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啟發思維,開展閱讀活動,邊開展深層次思考,讓問題獲得解決,并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這就是發揮了問題引導閱讀的導向作用,為學生指明思考與學習的方向,掌握課文主題與中心思想,并煥發思維活力。例如:在教學《愛蓮說》這篇文章時,設計的問題有:作者為什么如此喜愛蓮花?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蓮花?賦予了蓮花哪些品格?既然作者主要描寫和贊美的是蓮花,那為什么還要寫菊花和牡丹?有什么作用?通過以上設計的問題,將學生的閱讀活動逐步推向深入,思維也進一步發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最后學生們也會進一步理解了襯托的寫法,促使他們理解以物喻人、以物言志的手法。
四、開展小組合作討論活動,提升學習的實效性
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方式是新課程理念下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目的是發揮學生集體的智慧與力量,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合作討論,實現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有效突破難點、掌握重點、解決疑點,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實際教學需求與知識難易程度采用小組合作模式,可以以四人一組的形式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再開展合作、討論、交流,從而真正打造互動式課堂,讓學生透徹理解所學內容,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思維的限制,根據語文知識的特征,并結合課堂實際情況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創新與優化教學方法,努力打造頗具靈性的語文課堂,以真正實現有效教學,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