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課程改革需要探索,需要學校和教師通過智慧來尋找更適合學生發展的特色課堂教學模式。推行“師友互助”教學模式,能夠較好地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目的。
一、“師友互助”課堂的特點
同桌兩人為一組,兩人有明確的角色分工,本學科學習水平和綜合能力較強的優秀的是學師,學習水平較弱且綜合能力有待提升的是學友,課堂上通過學生幫助學生、學生教學生,師友互助學習,最終實現師友互助共贏。
二、師友劃分
(一)劃分原則
1.互補性原則。2.相對穩定與動態管理相結合的原則。3.班主任整體安排與任課教師微調相結合的原則。4.學生自愿組建與教師指定相結合的原則。5.前后搭配平衡原則。
(二)師友的劃分標準
1.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心理素質、興趣愛好、性格因素、性別搭配、交往能力等綜合情況確定學師。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師,只要教師用心觀察學生的特點,用心搭配。
2.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按照優秀——一般,良好——較弱的均衡標準,提高優質資源利用效率。
(三)師友產生方式
1.自薦自選式。在學生自薦自選的基礎上,進行師友搭檔組合。然后教師綜合考慮之后指定產生,這一過程中學生熱情很高,大家的積極性也得到空前的調動。
2.民主式。由全班民主推選,民主產生人選的方式。學生熱情比自薦式更為強烈,因為自薦時部分學生不敢上臺發言,而民主推選發球不記名投票,自主性更強。
(四)動態管理
1.在實踐過程中,師友搭配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要實行動態管理。
2.對于表現好、學習有進步的學友,可以調整讓他當學師,而對于一些表現不積極、學習上出現落后或因為勝任不了學師的學生,可以調整他成為學友。
3.有的師友因為性格、脾氣不合而產生摩擦,教師把他們分開,重新組合或做好其思想工作,進而調解,繼續互助合作。
三、師友的責任
學師的責任:學師的主要職責是教會學友學習,督促、管理學友學習常規,培養學友好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對學友的思想、行為、學習、紀律等方面全面管理。學友的任務: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找出學習中不會的問題,及時尋求學師的幫助,與學師共同學習,共同研究,接受學師的全面管理與指導。
課改的新形勢下,要求教師應該打破以往單一的觀念,構建教學新模式,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分析、總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共同進步,從而讓教學效果最優化、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