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人與自然的關系始終是至關重要的議題,生態文明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保證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是關系人類未來的永恒主題。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生心理成長和人格發展的奠基課程。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讓小學生從小樹立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意識勢在必行。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中,生態文明教育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讓小學生們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中掌握更多生態知識,學習相應的環保知識和方法,用堅定不移的生態信念和道德責任,使生態文明得到充分的踐行。
一、利用生態教育資源,傳播生態文明理念,規劃生態文明教育目標
對于小學生們來說,生態文明一詞比較抽象。因此,教師要巧妙利用身邊的生態文明教育資源,通過生活中的相關事例,在小學生的內心種下生態保護的種子,通過細致講解,讓小學生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另外,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在各個教學階段規劃合理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逐步向小學生傳遞更多的生態文明理念,也可通過創設相關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建立生態文明校園”活動等,使生態文明教育滲透進小學生的生活中,加深學生對生態文明的理解。
二、組織生態活動,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校園體驗
如果生態文明教育僅僅依托語言的講解,很難使小學生產生深刻的體會,也不利于培養小學生樹立高度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感。因此,教師要注重情境的建設。首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融入音樂、畫面等,使小學生在多種感官的共同作用下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其次,教師可以適度組織生態文明活動,在校園中落實生態文明,例如可以舉辦校園中的垃圾分類行動,讓小學生們自己制作垃圾分類宣傳冊,將校園中的垃圾正確歸類,以此實現垃圾資源的再利用和校園生態環境的保護。
三、進行拓展訓練,加強社會案例討論,深度塑造學生生態文明觀念
在生態文明的課堂學習之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社會上的生態文明案例進行搜集和討論。案例搜集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經歷,在對社會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中,小學生的視野能夠從校園內拓展到社會中,在更高的層次上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在更加宏觀的角度看待生態與環保,對于小學生日后的發展產生更多的現實意義。
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離不開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環保理念萌芽的沃土,只有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對生態文明進行教育滲透,才能使小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念。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應當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多地滲透生態文明教育,保證生態文明教育的質量,使小學生產生直觀的感受,激勵他們為良好生態的形成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