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青青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加速人們學習和生活的節奏,一些短小精悍的網絡信息, “微博”“微信”“微小說”“微視頻”“微電影”等等,形成了“微時代”主流。微課是集圖像、文字、視屏和講解于一體的數字教學資源,利用微課目標微格化、內容形象化、結構獨立化等特點,助力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讀寫興趣,增強讀寫意識,提高讀寫能力。
一、微課讀寫結合教學的意義
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讀寫結合是夯實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的重要方式。微課讀寫結合教學,改變重內容理解和感悟的單一閱讀教學的模式,走出為了“寫”而“寫”的簡單、機械的教學誤區。根據不同年段讀寫結合的教學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言語素養發展的需要,結合不同類型的閱讀材料,進行“讀寫結合”教學,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二、微課讀寫結合教學的特點
(一)目標的微格化。微課一般是指10分鐘以內的教學視頻,因此微課讀寫結合教學不能像40分鐘的課堂教學那樣面面俱到,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統編教材“一課一練,一課一得”的教學思想,有所側重和取舍,制訂小而精的教學目標,目標指向性、針對性更強。
(二)內容的形象化。微課是通過多媒體進行教學的一種新型學習資源,微課讀寫結合教學圍繞具體的目標,聚焦一個知識點展開,通過科學合理、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學習、了解,并且掌握、運用,內容更集中、更形象。
(三)結構獨立化。微課讀寫結合教學根據統編教材閱讀與表達并重的編寫理念,針對讀寫結合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問題,為學生搭建讀寫結合的支架,將讀寫內容、讀寫方法、讀寫能力相結合,有效落實統編教材閱讀和表達訓練要素,實現閱讀與表達的共生共長。
三、微課讀寫結合教學的策略
中年段是由低年段的寫話向高年段寫作的過渡階段,在這一階段的讀寫結合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寫作方法的指導,通過微課生動、形象,新穎、變化的呈現,引導學生發現統編教材編排的特點以及文本寫作方法,針對性、情感性更強。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設有“導語”,在單元導語中明確語文要素,貫穿著閱讀與表達方法的學習與運用。教材中年段三次出現了“留心觀察”單元,分別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發現生活中的美”,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大自然如此奇妙”,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處處留心皆學問”,每一冊都有具體且不同的閱讀和表達要素,從留心觀察、仔細觀察到連續觀察,層層遞進落實語文要素。
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全文共5個自然段,文字質樸、語言清新,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用腳爬墻的。本課的學習重點是體會作者是怎樣細致連續地觀察事物并進行具體生動表達的,提高學生在習作實踐中把事物寫具體的能力,為單元習作作鋪墊。
根據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制作微課《連續觀察,生動表達——<爬山虎的腳>讀寫結合教學微課》。(一)激發觀察興趣。視頻出示大樹人臉圖,請學生找一找圖片中有幾張人臉,比一比誰觀察得最細致。(二)學習觀察表達。首先視頻播放“爬山虎葉子的變化,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如何一腳一腳爬”的動畫,相機出示課文相應內容,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生動的表達。然后視頻逐次播放“曇花一現”“蒲公英飛舞”“含羞草害羞”等景物變化的動畫,引導學生看視頻細致觀察并學習課文試著用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三)小結觀察方法。音視頻同步出示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的方法:嘗試在觀察中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聽一聽、想一想等。(四)學做觀察記錄。視頻出示課后資料袋的兩種記錄觀察所得的形式:圖文結合和做表格。引導學生對比兩種觀察記錄的異同,發現兩份觀察記錄都顯示出記錄者對觀察對象進行了較長時間的連續觀察。布置學生課后觀察一種物(植物、動物等),進行一段時間的持續觀察,關注細微之處,學習用課后資料袋所示范的記錄形式,留心發現、隨時記錄觀察對象變化的地方。(五)展示觀察成果。視頻出示學生用抖音記錄的“泡綠豆”的觀察日記和用美篇做的觀察日記“小青菜生長記”,引導學生用各種形式進行觀察記錄,養成觀察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
微課豐富多彩的影音畫面,能多感官、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感受,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圍繞單元學習的重難點、課后練習以及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有針對性地設計、運用微課,將課文中的讀寫知識點梳理細化并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通過微課共同或獨立學習時,根據個人的學習情況,對于難點部分可以暫停思考、倒退觀看,對于簡單部分可以快進、跳過,還可以根據學習時間的不同,隨時、反復、循環播放,從而扎實穩固地掌握讀寫知識和方法,更好地進行讀寫表達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