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清
(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 廣東 湛江 524300)
民族聲樂是一種以歌唱為主的表演藝術,通過聲樂演唱者的聲音來傳遞音樂信息及音樂情感。從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我國民族聲樂進入快速發展期,大批文藝工作者對民族聲樂進行創新,不斷完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聲樂藝術文化。近年來,世界文化多元發展,外來音樂文化沖擊著我國本土音樂文化市場,民族聲樂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加強民族聲樂的創新發展愈發迫切。而傳統戲曲作為我國獨特的藝術形式,能夠為民族聲樂的創新發展提供豐富的元素。在民族聲樂中加強對戲曲元素的應用既能為民族聲樂的創新創作提供思路,進一步凸顯我國民族聲樂的藝術文化獨特性,也能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對聲樂的喜愛之情。因此,民族聲樂應當重視對戲曲元素的借鑒與應用,助力民族聲樂走上獨特的發展之路。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藝術。民族聲樂就是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各民族人文歷史、風俗習慣的深刻反映。民族聲樂與民謠、戲曲等藝術形式不同,其在對傳統藝術形式進行繼承、融合與發揚的同時,還對西方藝術進行了吸收借鑒,是在時代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獨具時代特色和藝術特性的民族藝術形式[1]。傳統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瑰寶,其帶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點。戲曲藝術具有一定的表現形式標準,并根據標準對不同藝術形式進行有效融合,如舞蹈藝術和音樂藝術,并從中延伸出具有獨特性的“唱、念、做、打”等藝術手法,極具舞臺感染力。同時,傳統戲曲藝術內容豐富、表現抽象,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取材,運用“取其意、棄其形”的方法對生活素材進行藝術加工,使戲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創作出眾多的經典作品與角色[2]。
第一,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的文化底蘊相通。無論是傳統戲曲藝術還是民族聲樂,其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其表演均鮮明體現著樸實含蓄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諧統一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深厚的傳統文化淵源,是我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內容。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相通的文化底蘊使二者均扎根于人民群眾,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第二,具有相通的美學原理。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美學原理為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發,從而使二者在美學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傳統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都是寫意風格,非常重視舞臺表演的內在韻律與抽象意境,追求“取其意、棄其形”的意境美。
第一,二者的藝術追求不同。我國傳統戲曲藝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與其相比,民族聲樂的發展時間較短,民族聲樂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不僅對傳統戲曲藝術進行了借鑒與傳承,還在很大程度上對西方音樂藝術進行了吸收應用,尤其是其美聲唱法元素非常多。因此可以說,民族聲樂是一種中西結合的聲樂藝術,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創新性。而對于傳統戲曲藝術來說,其在悠久的發展歷史中所積淀的文化內涵是其精髓,比較強調傳統風格、古風古韻,藝術追求上對傳承的追求大于創新。因此,二者在藝術發展目標的追求上存在很大差異。第二,二者的風格表現不同。雖然在藝術表現方面傳統戲曲和民族聲樂都非常重視民族風格的呈現,但二者具體的風格表現卻存在一定差異。民族聲樂藝術在舞臺表演中通常以個人演唱風格的呈現為主,如現代著名民族聲樂藝術家宋祖英、閻維文等,其演唱的個人風格都非常突出,多以個人特色進行民族風格的表達。而傳統戲曲則以流派唱腔進行區分,具有突出的群體藝術特性,如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梅派”,主要指與梅蘭芳風格相通的表演。
傳統戲曲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種類多樣且獨具特色的唱腔,這些唱腔元素在民族聲樂中的應用為民族聲樂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材料。第一,對唱腔素材的應用。傳統戲曲藝術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相關,各地的地方戲曲都突出表現出了地域性和民族性,因而,地方戲曲唱腔也自然表現出獨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民族聲樂合理應用戲曲唱腔元素一方面可以促進民族聲樂唱腔模式的多元化發展,豐富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獨特的戲曲唱腔突出民族聲樂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為受眾提供更直接、更鮮活的藝術感受。第二,對潤腔形式的應用。潤腔是一種裝飾美化唱腔的獨特技法,潤腔的呈現以情感要素為核心,立足音樂作品的內容及情感表達對曲調進行潤飾,彌補藝術表達過程中的不足,豐富聲樂藝術的要素,使其具有獨特性和意境性。潤腔也是傳統戲曲藝術的重要技法。民族聲樂在創新發展過程中應用潤腔形式能夠有效增強演唱者的音樂表現力,進而增強聲樂表演的感染力,充分展現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與情感,達到更好的表演效果,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促進音樂藝術情感的傳遞。
民族聲樂可以通過應用戲曲表現手法豐富與創新其藝術表達。第一,對敘唱手法的應用。敘唱就是敘述故事情節的一種唱法,在戲曲表演中,表演者運用敘唱手法可以對故事情節進行完整表達,使觀眾獲取準確的故事信息。在民族聲樂中合理利用敘唱手法,有利于將聲樂作品的故事情節以及情感信息有效傳遞給聽眾。如在歌劇《洪湖赤衛隊》中,韓英在表演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時就運用了敘唱手法,將故事情節和主人公的情感很好傳遞給了觀眾,調動了觀眾的情感,取得了非常好的藝術表現效果。借助敘唱手法可以為民族聲樂作品創新呈現模式提供新的思路[3]。第二,對板式的應用。板式俗稱“板眼”,是戲曲藝術中很常見的術語。一般來說,在戲曲表演中,板式主要用于呈現故事情節,或者用于表現音樂起伏。如“一板三眼”就好比節拍,利用這種節拍可以使音樂的表達更有節奏性和旋律性。板式能使作品的表達更加準確,使表演者的情感傳遞更加有效。在民族聲樂表演中,表演者可以利用板式元素,通過快板、慢板等控制聲樂表演的節奏與速度,既可以使作品的表現形式結構分明,又能對作品進行準確的演唱。
戲曲演出技巧也具有獨特性,民族聲樂對戲曲演出技巧的應用有利于藝術作品的獨特呈現。一是對“氣”的應用。傳統戲曲表演非常重視“氣運丹田”,就是用小腹進行氣息的控制,從而將氣息與語言有機融合在一起,達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的演唱效果。同時,加強對“氣”的運用還可以增強語言表達的情感性,更好地傳遞作品的情感。因此,“氣”是戲曲演出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在民族聲樂中,表演者可以加強對“氣”的演出技巧的借鑒與應用來增強演唱的力量感,同時,增強演唱者對民族聲樂作品情感的表達,這也有利于提升作品人物塑造的生動性,營造藝術作品的情感氛圍,有效引發情感共鳴[4]。二是對“字”的應用。依“字”行腔是戲曲表演運用唱腔的主要方法,唱腔要根據“字”進行調整,從而實現“字”和腔的有機融合。同時,戲曲表演也強調“咬文嚼字”。在民族聲樂中借鑒戲曲“字”的演唱技巧,要求演唱者加強對音樂作品中的每個“字”的揣摩,找到“字”和腹腔融合的最佳途徑,從而更好地控制氣息,達到吐字清晰的效果,并將作品情感融入每個“字”的表達中。三是對“韻”的應用。戲曲藝術的韻味是戲曲表演藝術的關鍵,也是其呈現出獨特性的關鍵。民族聲樂在創新發展中要重視對戲曲“韻”的演出技巧的應用,有效提高民族聲樂表演的審美意蘊。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演唱者可以對“韻”的表現進行優化,通過語氣、語調的潤色提升作品表達的形象性,增加民族聲樂表演的韻味[5]。
傳統戲曲在唱詞唱腔、表現手法以及演出技巧等各個方面都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在民族聲樂的創新發展過程中加強對戲曲藝術元素的應用不僅要應用戲曲表演技巧,還要加強對戲曲審美情趣的借鑒與表達。很多著名民族聲樂唱段都運用了戲曲元素進行情感表達與審美呈現。如《斷橋遺夢》的唱詞借鑒了傳統戲曲中有關西湖、錢塘江等內容,使作品的民族風情得到了更好的呈現[6]。民族聲樂加強對傳統戲曲元素的應用不僅可以豐富創新表現手法,也可以有效繼承傳統戲曲的審美標準。這要求民族聲樂表演者不僅要具備聲樂演唱的樂感和技能,還要重視身心修養,在表演過程中保持良好的音樂審美,掌握好藝術修辭技法,在實際表演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表演充分呈現音樂作品的文化與情感內涵。
從藝術發展層面來說,民族聲樂加強對傳統戲曲元素的應用與借鑒能夠幫助民族音樂樹立傳統的、本土的藝術發展思維,深入挖掘傳統藝術中的相關元素,為民族聲樂在思辨中發展提供助力。通過對傳統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藝術的關系的探究既可以使人們更全面地認識傳統戲曲藝術,推進傳統戲曲文化藝術的發展,也可以促進戲曲元素與民族聲樂的有效連接,挖掘戲曲中可用的本土元素為民族聲樂實現創新發展提供思路與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民族聲樂不可盲目應用戲曲元素,要在綜合分析、合理適度的基礎上進行運用,這樣才能既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又展現民族聲樂的獨特性。
藝術是動態的發展過程,民族聲樂要想應用戲曲元素,就要在實際的演出過程中不斷吸收戲曲藝術的有關元素,不斷提升民族聲樂藝術的獨特性和情感性。一是在民族聲樂的創新發展過程中加強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合理提取戲曲元素,不斷積累創作民族聲樂的創新素材。二是結合民族聲樂作品及演唱者的實際特點,合理借鑒傳統戲曲演唱元素,避免過度西化的演唱現象,凸顯民族聲樂的民族性,同時,也為民族聲樂在現代藝術文化創新發展中保持獨特性和生命力提供保障[7]。
隨著現代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音樂藝術也不斷走向多元,我國民族聲樂藝術要想在多元的音樂藝術文化中脫穎而出,就要重視自身的創新發展。傳統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藝術都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可以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在民族聲樂的發展過程中,很多優秀的民族聲樂藝術家通過吸收借鑒戲曲元素創作了很多經典民族聲樂作品,這些經典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民族聲樂在創新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合理借鑒西方音樂藝術的唱法,還應當積極主動吸收借鑒傳統戲曲藝術文化,加強對戲曲元素的合理應用,汲取戲曲藝術中的素材,創作具有獨特民族性、文化性、藝術性的優秀作品,增強民族聲樂作品對人民群眾的吸引力,更好地促進民族聲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