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世杰
(首都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北京 100048)
1.舞蹈起源于模仿
藝術起源論的說法大概有模仿說、游戲說、巫術論、性愛論、勞動論、表現說以及多元決定論等等,其中最古老的學說無疑是模仿說。模仿說最早見于古希臘時期,其代表人物為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認為“藝術起源于模仿”,經過漫長的發展進步,模仿說得到了達芬奇、狄德羅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傳承和發展,在文藝復興時期對啟蒙主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此學說在藝術界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藝術是意識的客觀表現形式,是意識的載體和對物質的反應。舞蹈作為藝術的一種,在古老的原始社會時期,先民們沒有形成對物質“加工”的意識和觀念,因此人們的舞蹈實踐活動更多的是對客觀世界物質的單一模仿。而當下的舞蹈教育和教學也是從學生主動模仿教師開始的,無論是肢體動作、面部表情還是老師的人格魅力等,學生漸漸通過模仿學會了舞蹈、開發了肢體、創新了思維。
總之,藝術起源論中的模仿說雖然之后遭到了眾多學者的質疑,他們的觀點是“模仿是大多數原始藝術創作的重要方式,而不是動機”,認為其不能充當藝術起源的關鍵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一定的時期里、一定的程度上的確具有某種科學性。
2.模仿反作用于舞蹈
在古老的原始社會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的生存環境相當惡劣,先民們從狩獵、采集、耕種、祭祀、性愛等活動中不僅取得了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料,而且還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他們為了表達內心的喜悅并再現狩獵等活動的過程,于是就自主地對勞動生產場面進行模擬、模仿。這些生產實踐活動的模擬為原始舞蹈的形成提供了反映對象,于是形成了最初的舞蹈形式,并且舞蹈的種類及樣式頗多,如圖騰祭祀舞蹈、生殖崇拜舞蹈、崖畫舞蹈、戰爭舞等等,如此豐富的舞蹈種類為舞蹈藝術步入奴隸社會起到了一定的鋪墊作用。
因此,在原始社會時期,舞蹈是先民們在生產勞動時模仿再現的產物,這些簡單的模仿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舞蹈的發展與進步。
1.肢體動律與面部表情
在初學舞蹈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步肯定是對教師的肢體動律的模仿,肢體的動律訓練也是舞蹈學習中的必要步驟。
面部表情作為舞蹈表演時的魅力所在,在舞蹈學習中也是學生們模仿的內容之一。面部表情的演繹要求發自內心,比如在表演一些具有人物特征的舞蹈時,演員們需要從眼神、神態、形象等方面對人物進行模仿,演員的表情,無論是快樂興奮的,還是悲傷痛苦的,這些情緒都不是其自身的,指向的是角色的情感。所以在模仿舞蹈中的面部表情時,不能只注重表面功夫,而是要用心體會舞蹈的內在情緒。
2.舞蹈風格屬性與意蘊
學生們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不能僅停留在對教師的肢體動律等方面的模仿上,還要從整體上把握舞蹈風格屬性和意蘊。不同的舞種擁有其獨特的風格,會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審美感受,比如在芭蕾舞的學習中,教師應該強調其身體形態的挺拔以及由內而外的雅致、輕柔、高貴,這也是芭蕾舞風格形成的主導成因。教師必須予以強調,學生才能夠細致地模仿,進而充分掌握。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舞蹈教學中,學生和教師是其中的兩大主體,兩者始終貫穿主要教學環節。教師作為長者,無論對待生活,還是對待舞蹈藝術,相較于年輕的學生們來說都存在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在課堂上,教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染著風華正茂的學生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之中,情感體驗作為基礎,其得到強化及穩定后成為態度,而價值觀則是態度的一種精煉與升華。
舞蹈藝術被稱為“人體動作的藝術”,這也表明了其基本載體為人的身體,構成舞蹈的基本元素即為由身體創造的動作元素,也是舞蹈藝術最根本的要素,說明了舞蹈需要在實時環境下進行傳授,即舞蹈是一門口傳身授的藝術。
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古時民間技藝的傳承必須一脈相傳,即由師傅收取傳承人弟子,將自身的畢生所學手把手地教給弟子,而后弟子通過老師傅的耐心講解、教導、培養去認真揣摩、思考、模仿,才有可能使此技藝順利相傳并留名于世。同樣,古代舞蹈的傳承方式有且只有這一種方式,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演示和模仿。
模仿作為舞蹈學習的一種關鍵學習方式有著重要作用。在舞蹈實際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形成了互補關系,分別為舞蹈動作與路線直觀——視覺感知模仿、舞蹈節奏與音樂直觀——聽覺感知模仿、舞蹈場面與具象直觀——大腦感知模仿,下面本文將依次闡述這三種對應關系:
1.舞蹈動作與路線直觀——視覺感知模仿
舞蹈是一門綜合了視覺和聽覺的藝術,學生主要以視覺感知學習為主,以聽覺感知學習為輔,在舞蹈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將舞蹈組合或成品劇目的動作與路線教給學生。
首先,通過舞蹈教師的第一遍舞蹈演示,學生通過眼睛進行視覺感知,在此階段,學生幾乎無法進行整體模仿,大腦僅經過了第一次感知,無法完整地重復舞蹈。其次,教師將舞蹈分解為幾個模塊或者以四拍或一個八拍、兩個八拍為一節,進行慢動作示范,學生在這個階段的模仿是最核心的部分。教師直觀地演示舞蹈動作時,學生能夠迅速抓住舞蹈的動作路線和動律,從整體上把握身體的各個部分該怎么樣運動以及如何發力,手臂是穿出去、壓下來,還是收回來,或者哪個腳該上步等等,進而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肌肉記憶,并從鏡子中分辨出動作與路線是否與教師演示的一致。最后,教師將各個小節組合起來,從而形成完整的舞蹈,通過觀察學生的模仿成果并進行相應的細節糾正。
2.舞蹈節奏與音樂直觀——聽覺感知模仿
舞蹈藝術最重要的藝術特性是節奏性,任何舞蹈組合和片段都是有音樂和節拍的,舞蹈與音樂節奏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依賴性關系,就如同魚兒離不開水,無節奏也不成舞蹈藝術。
在當下高校舞蹈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時將舞蹈按照節奏或音樂片段進行分組教學,不同的舞蹈有著相異的節奏性,所以必須因材施教。當教師喊節拍或者播放音樂時,聽覺器官第一時間進行感知,進而形成舞蹈節奏并通過支配身體部位進行舞動,以此模仿教師的肢體動作。
3.舞蹈場面與具象直觀——大腦感知模仿
在進行舞蹈教學時,所有班級學生的舞蹈姿態模仿構成了一個整體的場面,這體現在學生們在教室這個空間里所占的位置以及構成的隊形上。
舞蹈場面調度是學生舞蹈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學生們不僅要順利掌握教師所教授的舞蹈動作,而且還要迅速進行感知并做出反應,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基礎上運用舞蹈語言進行藝術表達,個人和群體的身體運動軌跡都以場面的形式被記錄下來,一個大型舞蹈劇目會存在眾多的隊形調度,舞蹈具象隨著舞蹈進程的變化而變化,并且每個場面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其間的連接使場面成為流動的時空。
在教學中,學生們接觸到的隊形調度大概分為兩種:直線隊形和弧線隊形。直線隊形包括橫線移動、豎線移動、三角形移動、斜線移動等,弧線隊形主要包括圓形、半圓、整圓以及八字圓等。
模仿是學習的基礎,是提高高校舞蹈專業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在高校舞蹈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們有意識、有目的地去模仿教師所教授的舞蹈,并且在學生們模仿的過程中告訴他們如何模仿,教師從開始教學的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識地逐步培養學生的模仿才能,對于學生的無意識差錯要及時指出并敦促修正,才能將模仿的優點和作用充分釋放出來。
比如在學習蒙古族舞蹈的體態組合時,教師示范完畢后,學生進行模仿,然后教師就學生們的模仿錯誤進行指導:手腕應該怎么樣?身體朝向幾點?后踏步踏在幾點?雙腿之間的距離是多少?眼睛看向哪里?教師幫助學生們逐一檢查,并協助他們擺正舞姿,這些都需要教師有耐心地為學生們講解,使學生們清楚模仿時應注意哪些重點。
在高校舞蹈專業課堂上,學生們通過模仿教師的動作肢體去學習舞蹈,在仔細觀察、琢磨、分析后,經過教師的提醒和糾正,從而掌握相應的模仿能力。學生們具備模仿意識后,每當接觸新的舞種或者新的舞蹈元素時,之前積累的這種模仿能力就會發揮作用,大腦會及時判斷其中的一些動作是怎么樣的或者有沒有與之前的內容存在相似之處,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對舞蹈專業知識的吸收,使得學生快速將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中國古典舞身韻中的基本元素時,教師講解完提沉元素的要點后,學生按照教師的指示從尾椎發力,一節節地帶動整個上半身并使之立起,然后通過胸部呼氣再一節節地沉下去,這種模仿成果會貫穿于中國古典舞學習中,在今后學習古典舞組合時,如穿手、旁提、揉球等等,提沉元素就會伴隨著學生的每一次呼吸,進而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舞蹈教學中的模仿行為最重要的積極意義就是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力。舞蹈藝術教育是一種培育人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審美教育,學生通過舞蹈藝術實踐活動能夠獲得審美認知能力,實現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大學生的審美才能培育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關鍵,而舞蹈藝術正是培育學生審美素養的關鍵途徑。
在高校舞蹈課堂上,教師所示范的舞蹈動作以及姿態一定是具有藝術審美性的,學生通過欣賞和模仿教師的形體姿態、表情及眼神,從而獲得審美熏陶,并了解舞蹈訓練的審美性,長此以往養成良好的審美行為習慣,最終深化學生對美的認知與感受。
在舞蹈劇目課的學習中,學生通過模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然形象等藝術形象,其自身的審美感受能力得到提升,如從舞劇《永不消失的電波》的片段《漁光曲》中可以感受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老上海弄堂里晨光煙火氣的靜謐美好時光以及江南女子的柔美知性;從舞劇《只此青綠》中感受到北宋時期名畫《千里江山圖》的山巒之險,宛若進入了王希孟的繪畫世界;從蒙古族傳統群舞《奔騰》中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內蒙古大草原的遼闊、駿馬在草原上的無拘無束以及牧民們自由、閑適的生活圖景。
學生從舞蹈藝術作品中增進對舞蹈藝術作品材料的感知以及對舞蹈作品表現形式的理解,持續獲取審美感知經驗,感受美與丑、善與惡,并通過舞蹈表演培養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