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莉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 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戲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藝術瑰寶,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是一門集語言、音樂、舞蹈、美術、武術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地方戲曲本身是體現豐富多彩地域文化的窗口。長期以來,戲曲以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發揮著知識傳播、倫理教化、娛樂社交的功能和作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情感、品德和習俗,具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傳統戲曲非遺如何創新保護傳承與傳播,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激發其內在的生機與活力,是一個重要課題。
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年來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戲曲振興工程,傳統戲曲發展迎來了新的政策良機。
當前有不少劇種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單,例如京劇、粵劇、皮影戲、藏戲等同時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越劇、黃梅戲、徽劇、評劇、豫劇、川劇、秦腔、漢劇等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劇種的分布和影響力以及在民間的活躍程度來看,京劇、豫劇、越劇、評劇、昆曲被稱為“五大劇種”,其中京劇影響力最大,是“三大國粹”之一,成為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地方劇種中,越劇流傳較廣,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豫劇被西方人稱贊為“東方詠嘆調”。但其他地方劇種的影響力相對較弱,有的甚至成為瀕危劇種。以廣東省為例,廣東省文化廳組織全省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發現目前仍活躍在本省的劇種共有11 個,除粵劇、潮劇情況相對良好,其他劇種的生存處境則較為艱難,尤其是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花朝戲已成為“四大稀有劇種”。“稀有”二字,表明其具有珍稀價值,同時更表明其瀕危狀態。廣東漢劇為“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著300多年發展歷史,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南國牡丹”,于2008 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但情況也不容樂觀,“流傳區域小、觀眾少”,演出團體僅存3 個,遠不及粵劇和潮劇。
傳統戲曲是一門“口耳相傳”的藝術,藝人傳承技藝和觀眾欣賞表演都依賴舞臺現場。在舞臺表演過程中,觀眾能夠直接感受舞臺的氣息,與演員直接進行情感上的互動,并對演出及時作出反饋。“這種傳播形式是戲曲藝術始終存活于世并得以發展的源泉,也是戲曲傳播的根本形式。”戲曲在繁榮發展時期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堪稱“大眾情人”。然而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劇場時空的局限性使戲曲傳播在廣度、深度上嚴重受限。丁羅羅(2021)指出,當前大眾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批量復制性、消費娛樂性、時尚流行性、平民世俗性、對媒體的依賴性”五個方面。地方戲曲植根于鄉土,而當代青年對美的內涵理解不同,代際差異明顯。“戲曲需要慢慢品味,情感的‘生態圈’由演員、觀眾、劇本和劇場共同構成。”同時戲曲藝術的現場性特征對觀眾的要求較高,愿意走進劇院“看戲”的觀眾群體日益縮小。甚至有觀點認為戲曲早于近代已經“終結”,戲曲不符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僅作為一種“活化石”勉強存在。盧昂(2021)認為當代“文化產品的多樣使戲曲藝術不再可能是唯一的選擇”。戲曲藝術在當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傳媒時代對戲曲藝術的沖擊,現代人生存方式對戲曲藝術的挑戰,西方強勢文化對戲曲藝術的侵蝕以及國家文化戰略對戲曲藝術的影響,“中國戲曲進行現代化轉型勢在必行”。本文認為,觀眾群體銳減、市場萎縮的主要原因,正是傳統戲曲的審美特征、鑒賞方式和傳播方式與當前文化傳播方式、大眾娛樂方式及多元化需求不相適應。
2021 年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中國。傳統戲曲非遺利用數字技術創新保護傳承與傳播手段、渠道與方式,突破時空局限以及推動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意義十分重大。
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副院長徐青(2017)剖析了廣東漢劇的“四次繁榮”,第一次是因為乾隆年間廣州“一口通商”,各商幫云集,產生了對“外江戲”的消遣需求,“是官員、商人等群體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二次飛躍發展是咸豐年間汕頭開埠,粵東的外籍官員崇尚“外江戲”,職業戲班趨利的特性使當地外江梨園得以繁盛;第三次飛躍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粵東各地陸續恢復和成立漢劇團,廣東漢劇迎來新發展;第四次飛躍發展是改革開放初期,為廣東漢劇再次復興時期。該文進一步指出,從1984 年開始,廣東漢劇漸趨低潮,主要表現為經費困難、觀眾銳減、人才缺乏、保護不力、宣傳不夠五個方面。我們細察廣東漢劇史上幾次“飛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觀眾需求的刺激和政府官方的重視。
當代廣東漢劇的繁榮復興,首先離不開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大扶持力度,著力解決經費不足、保護不夠、人才欠缺等問題。廣東漢劇“享有省級和市級財政資助,從經費投入、劇目排演、演出人員等多方面考慮,廣東漢劇還會繼續保留并發展”。以此為保障,廣東漢劇自身應在以下方面創新發展。
一是戲曲自身的改革創新。戲曲史上有過“花雅之爭”,同樣在現代傳媒日新月異的今天,觀眾人文意識的提升、審美趣味的轉變,不斷對傳統戲曲提出新的要求,促使其自我革新,緊抓時代脈搏,“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既保留自身特色,又與時俱進適應當代審美需求,抓住時代的“痛點”,增強對觀眾的吸引力,打造充滿現代藝術活力的優秀劇種。
二是推進活態傳承和發展。重視培養非遺傳承人,將核心技藝傳承下去。戲曲表演技藝非一朝一夕可練成的,傳承十分重視“童子功”,在中小學校深入開展普及性傳承很有必要,發現和培養好苗子有利于解決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
三是培育良好的觀眾市場。戲曲傳承傳播的主體主要包括劇作家、演員和觀眾,戲曲的發展離不開觀眾,而觀眾群體、演藝市場是需要培育的。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加上各行各業受到2020 年以來的“新冠疫情”的嚴重影響,倒逼傳統戲曲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廣東漢劇應積極探索數字化技術的改革創新、活態傳承與市場培育。
傳統戲曲要努力實現數字化轉型,通過數字媒體載體和互聯網技術,使戲曲藝術的創意、審美、情感交流等突破舞臺現場時空的局限,形成現代戲曲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形態、新文化。
利用數字技術搶救珍貴資源。當前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已開展了一些保護工作,收集、整理、挖掘廣東漢劇資料,包括出版相關CD、VCD,編撰各類型的紀念畫冊、圖文專輯,將老劇本、老藝人的表演(唱腔)、服裝、道具等,以圖片、視頻等數字化的形式進行保存。下一步還要做好戲曲“像音像”工作,挖掘整理優秀傳統劇目,推進數字化保存和傳播,還原戲曲現場的音樂感覺離不開數字化技術。
利用數字技術創建立體圖書。筆者及團隊在廣東漢劇史上第一次深入系統地研究傳統戲舞臺音韻,歸納了聲韻調系統,揭示了音韻性質特點,并按傳統“十三轍”制作韻譜、歸納上口字,建構了廣東漢劇舞臺音韻規范,成書《廣東漢劇傳統戲的舞臺音韻》,整理了傳統戲經典劇目的唱詞及注音,同時采用數字技術,將有關唱段、字音以二維碼的形式隨文附上,讀者可“掃碼識字,聽音學唱”,使傳統的紙質書從靜態轉為動態,轉變為可看、可聽、便于欣賞和模仿的“立體圖書”,指導讀者規范唱念,相關理論研究成果也得以轉化為實踐成果。
打造數字化宣傳網絡。在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國內外影響方面,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已邁出了一大步,其運營的“廣東漢劇”公眾號比較活躍,欄目包括“節目”“劇院動態”“走進漢劇”等,定期推送相關內容。“廣東漢劇”公眾號一級欄目“節目”中的二級欄目包括“經典劇目”,收錄了《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鬧嚴府》《花燈案》《蝴蝶夢》《塵埃落定》《秦香蓮》《金蓮》等傳統戲以及《一袋麥種》《李堅真》等新編現代戲。“周五有戲視頻”欄目則展示戲曲新秀演出的視頻,以直播、短視頻的形式,幫助觀眾實現視聽升級,在互動和觀看的過程里帶來美學觀念意識的轉變。同時,通過新媒體運營手段實現“吸粉”“漲粉”,培育“粉絲”觀眾群體,尤其是通過網絡宣傳、網絡招募的方式吸引有藝術天賦和愿意從事廣東漢劇表演的社會各界人士。
搭建數字化資源平臺。以廣東漢劇“百科全書”數字化資源庫為目標,廣泛收集相關圖文聲像資料并進行分門別類整理,包括劇種簡介、發展歷史、舞臺語言、戲曲名家等,在此基礎上建設廣東漢劇“兩庫一寶”:“知識庫”“字音庫”“掌上寶”等網站、app 軟件或手機客戶端小程序,作為學習平臺和工具,供廣大漢劇演員和漢劇愛好者使用,有利于廣東漢劇的保護、傳承與傳播。
一是開設“線上+線下”混合式課堂。孫佳希(2021)指出戲曲舞臺傳播的特點包括現場性、活態性、復合性。戲曲的“四功五法”一招一式的傳承需要現場的互動。2020 年以來“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各行各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依賴于舞臺現場的傳統戲也應創新傳承傳播方式,打通戲曲“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活態化”傳承渠道。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面向大中小學生開展戲曲藝術進校園活動,同時擴大國際影響,2022 年4 月成立了首個海外傳承推廣中心“廣東漢劇海外(毛里求斯)傳承推廣中心”,開展廣東漢劇宣傳、教學、交流、演出等活動,并組織“廣東漢劇專修班”,通過“空中課堂”開展“網絡教學”,實現活態傳承的在線化,擴大國際影響力。
二是探索“體驗+沉浸”互動式舞臺。資源平臺通過音視頻的形式呈現確實生動形象,但信息輸出始終是單向的。缺乏互動的戲曲欣賞過程難以滿足觀眾的多元需求。借鑒這種體驗方式,如果戲曲傳播能夠采用虛擬仿真、VR 等技術在節目策劃上創新,打造一種全新的體驗式、沉浸式戲曲舞臺,有利于進一步擴大戲曲傳播的群眾基礎,使“高雅戲曲”走向“草根文化”,推動戲曲從消費者文化轉型為參與者文化,進而增強傳播的有效性。
每一類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傳播都是一項系統工程,既有個性特點,也有共通之處。地方戲曲植根于民族的沃土,不斷改革創新方能薪火相傳,在全媒體時代,仍可以其獨特的衍播方式生存與發展,成為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的審美形式。同時,傳統戲曲保護傳承與傳播需要全社會關注、政府主動作為以及廣大文藝工作者、觀眾、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并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