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金雨
(吉林藝術學院 藝術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進步,人們的思維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接受能力和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的同時,也對藝術領域的成果產出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與此同時,由于人們日常精神文化需求愈加豐富,音樂從業門檻下調,對聲樂表演需求的持續增加,帶動了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進一步調整。在日常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可以滿足動態變化的市場需求,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本文從分析我國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滲透情況入手,探尋現階段審美教育滲透到聲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而闡明我國高校在聲樂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的現實意義,并針對問題提出了可行性措施,為我國高校聲樂教學提供一些思路與啟示,助力我國聲樂人才的培養。
《中國教育年鑒》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經開設了聲樂專業,用于支持我國聲樂人才的培養。但是,從目前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限制了聲樂專業和聲樂教學效能的發揮,不利于我國聲樂人才的培養。
目前我國高校的聲樂教學,過于重視培養學生音樂素養,而忽視了最基礎的審美教育。審美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益于培養學生把握群眾需求和市場需要的能力。然而,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只注重對音樂樂理的描寫和對聲樂技能的訓練,并未添加培育學生審美能力的內容。首先,由于教學理念的限制,部分學校的聲樂教師缺乏對審美教育的重視,一些老教師雖然理論功底扎實、聲樂技能優秀、科研成果突出,但是他們的思維并未適應飛速發展變化的時代,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進行教學,觀念認知方面過于保守,沒有認識到審美教育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從學生角度看,由于現階段高校的聲樂學生大多通過藝考進入高校,缺失相關理論知識和音樂素養的訓練,限制自身審美能力的發揮,進而影響我國聲樂教學的整體發展。部分高校在進行聲樂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并沒有樹立正確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我國聲樂教育是為了培養一批優秀的聲樂行業從業者,而非頂級的藝術家和聲樂家。高校過度重視學生專業能力的訓練,卻忽略了對綜合素質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同我國聲樂人才的培養目標產生沖突,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探索與改革,我國音樂高等教育已經初步建成體系,大多數的高校已經開設音樂類專業或聲樂類專業。然而,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并沒有出臺相應的教學標準,也并沒有制定統一的聲樂教程,導致我國聲樂教學缺乏統一的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部分院校對聲樂人才的培養目標出現理解偏差。現如今,多數聲樂專業的課程以西方古典音樂為主,很少加入民族音樂的內容,這導致我國聲樂人才的培養同實踐和市場脫節。西方古典音樂固然是重要的音樂形式,可以有效提高聲樂專業學子的音樂素養和演唱能力。但是,由于思維和接受習慣的差異,我國人民群眾很難接受西方古典音樂。過于單一的培養標準和課程設置,無形之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認知,也限制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只有充分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使他們接觸到不同類型的音樂形式,才可以讓他們掌握不同審美特性間的差異,進一步增強對動態變化市場需求的掌握能力。
基于當前的現實實踐,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合審美教育具有重要價值,不僅有利于豐富高校的音樂教學內容,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源于生活,總結并反映現實生活。審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綜合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懷。將審美教育融入到聲樂教學中,有利于豐富高校的音樂教學內容,進一步發揮高校對學生的培養作用。將審美教育理念滲透到聲樂教育中,可以進一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聲樂人才,為我國藝術事業的進步貢獻人才力量。同時,審美教育滲透到聲樂教學中,不僅可以為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提供更多可能,根據學生不同的審美特性和文化偏好,選擇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音樂種類和音樂形式,還可以進行針對性訓練,破除單一的教學內容及教學形式、有效豐富我國高校聲樂教學內容。這種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風格,使學生對不同種類的音樂形式有更深的了解,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辨識能力。同時審美教育作為一種綜合型的教育手段,要求高校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改造學生的精神世界和主觀思維。這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將專業知識和人生哲理結合起來,進一步豐富聲樂教學內容,有利于推動我國高校聲樂教學的進步和發展。
一個合格的專業聲樂人才不僅要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還需要具備杰出的審美能力。在大學課程中融入審美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音樂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貫徹落實我國高校聲樂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計劃。在日常聲樂教學中滲透審美能力,不僅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水平和音樂素養,也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對學生審美能力的鍛煉,也增強了他們對市場需求和人民需要的把握能力。這種培養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滿足我國市場對專業聲樂人才的需求。另外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也可以有效舒緩學生的情感和壓力,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增強對不同情感和不同審美特性音樂的把控能力,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把握音樂作為一門獨特藝術學科的學科魅力和藝術本質。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聲樂教師不需要過多關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審美能力,只需要傳授他們最基本的聲樂技巧和樂理知識即可。然而由于我國高校聲樂教學體制正在不斷變革,這要求高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有關審美能力的知識。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聲樂教師的教學水平,倒逼高校聲樂教師加強理論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達成的,這需要高校聲樂教師有非常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文化素養,具備全新的教學理念和高效的教學方法。將審美教育融入到聲樂教學中,破除高校聲樂教師中的傳統教學理念,有益于高校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豐富自己的理論素養和教學思維,滿足教學改革的要求和需要,促進聲樂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進步。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聲樂教學中審美教育的融合可以從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形式、堅持興趣引導、培養學生審美興趣、重視實踐活動和加強聲樂情感體驗等方面展開探索實踐。
聲樂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并沒有固定或統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規范,這就要求高校聲樂教師結合本專業和本學校實際狀況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自主選取教材內容,營造多元陽光、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和教學環境。以課前備課角度看,高校教師要明確我國聲樂人才的培養目標,結合實際狀況來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同時審美教育作為我國聲樂教學的全新要求,必須要有機滲入到日常教學實踐中。高校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當充分把握好自身授課水平和學生的接受程度,確保教學內容滿足審美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課堂中鍛煉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聲樂能力。高校教師在開課前可以對學生的水平及興趣愛好進行摸底,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分類教學,實現審美教育和聲樂教學的有機融合。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廣泛閱讀不同類型的聲樂理論和文學經典,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也是引導學生提升審美的最佳手段。教師在進行日常授課的過程中,依據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開展課堂活動,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針對性格樂觀積極的學生,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學習節奏較為歡快的旋律和樂曲,將學習內容與個人特征相結合,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平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分組教學的方式,將興趣相同的學生分到相同的組中,以共同開展學習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方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愛好和審美偏好,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審美氛圍,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使他們在領悟不同形式曲風差異的同時,提高對不同審美特性的理解程度。
完成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高校審美氛圍的構建,不僅要重視日常教學,也要重視實踐活動對學生培養的作用。只有充分營造好聲樂情感的體驗氛圍,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日常授課的過程中,高校可以通過聲樂表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來,并且以實踐活動的形式體驗各種類型音樂承載的的審美特性和人文韻味。這樣不僅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生對聲樂的情感體驗,加強學生對審美特性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使學生充分積累表演經驗,在實踐活動中掌握不同群體的審美需求,優化完善自我表演中的不足。
隨著經濟社會的逐步發展,人們逐漸提高了對藝術產品的要求。如何充分把握動態變化的市場需求,創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聲樂作品,提高高校的教學成效,成為每個高校聲樂教育工作者應當考慮的問題。現如今,我國聲樂教學仍然存在著一定問題,我們應當將審美教育滲透到高校聲樂教學中,彌補現今所缺失的教育內容。如今的教育體系和單一的教學模式已經嚴重限制了我國聲樂教學的發展,未來我們可以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角度入手,結合審美教育,改變我國聲樂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