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瑀
(瓊臺師范學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增強綜合素質,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高等教育階段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培養具有崇高審美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師范類高校作為培養基礎教育師資的搖籃,僅打造一支技能過硬、實踐能力強的專業型人才隊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下對教師素質全面提升的要求。所以,在重視基礎教育的同時,師范類高校也應逐漸把通識教育教學改革提上日程。而音樂通識課是通識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師范類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加快應用和實施音樂通識課,能夠更好地推動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發展。
通識教育是興起于19 世紀、盛行于20 世紀而延綿至今的教育理念。它的最終目標是通過一種教育觀念的實施,使不同的人群形成某種共同的價值觀和知識體系,培養出德才兼備、綜合發展的人才。《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的出臺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的蓬勃發展,同時也使人文教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美育是人文教育的集中體現,所以,音樂美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通識教育而言不可或缺。
區別于美術、書法、影視、文學等其他美育形式,音樂更具有形而上的藝術特點。音樂通識教育是通過對聲音的審美和感悟,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情感觀、創造力、審美能力等,并以音樂作為傳播媒介,調動審美主體的視覺、聽覺意識,將想象力和情感完美融合,創造并形成審美特質的獨特過程。這一過程不但直接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文化修養,也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和道德情操、創新活力的提高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由此可見,音樂美育對高校素質教育建設和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都具有重要作用,成為高校開展人文教育極為重要的、有效的途徑。
師范類高校的育人目標是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教師,師范類高校的音樂通識教育也應當服務于這一點。師范類高校開設音樂通識課程,不僅要幫助學生提升人文底蘊、審美情趣,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的品質和傳授學生廣博的“通識性”知識。開設適合師范類高校的音樂通識課程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筆者通過文獻查閱和實地調查發現,師范類高校音樂通識教育在課程內容、教學手段、實施過程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0 世紀末,我國深化教育改革,決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高校也陸續開展通識課程,使得音樂通識課程成為高校的基礎性學科,但部分高校對開設音樂通識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甚至失去改革音樂通識課程的動力,從而影響了高校美育工作的長遠發展。從教師層面看,部分高校音樂教師只重視專業課的授課,忽視對音樂通識教學的思考和反思,一定程度影響了音樂通識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部分高校音樂通識課任課教師缺少對授課內容與形式的創新,課程內容僅局限于傳統音樂欣賞,課堂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們缺少課下的思考與互動,學生中普遍存在“重專業輕通識”的想法。這些都使得音樂通識教育很難發揮出育人作用。從經費保障方面看,音樂通識課程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經費的投入和支持,而部分高校缺少對實踐場館的建設和投入,教師無法系統化地開展音樂通識實踐課程,這影響了校園美育環境建設和美育活動的開展。
2019 年11 月,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將師德師風教育貫穿師范生培養及教師生涯全過程,師范生必須修學師德教育課程。”師范生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品德,同時需要具備“傳承”與“引領”的意識。其中,“傳承”指文化傳承、精神傳承,“引領”則更多體現在創新意識上。雖然大部分師范類高校都開設有專門的職業道德類課程,但很難通過這一門課程的開設實現上述能力的培養。音樂通識課在傳承文化和啟發創新思維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何將音樂通識課程設置和師范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以真正發揮出音樂通識課的作用還有待思考。
音樂通識教育課堂教學大綱同質化現象嚴重,教學模式及內容枯燥僵化,不能夠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比如,部分高等院校的通識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就是欣賞中外的音樂名作,缺乏對音樂的多元化表達和內涵展示,從而造成學生對音樂的學習體驗大打折扣,降低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同時,目前的音樂教學普遍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知識由教師主動輸出到學生被動輸入,很少經過討論和實踐的過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影響教學效果。
筆者認為,師范類音樂通識教育應在保留傳統的理論教學和名作賞析的基礎上,嘗試加入實踐類音樂課程內容,例如合唱、合奏等,讓學生在音樂實踐和合作的過程中運用音樂知識,在藝術作品的呈現過程中滲透人文等相關知識,最終實現音樂通識教育在審美和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是音樂通識教育的重要使命。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升需要借助藝術通識課程體系、藝術實踐活動、校園文化環境等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網絡來實現。但是當下音樂通識課程缺少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對接,學生僅憑課堂學習很難實現對藝術文化的深度理解。審美能力的培養需要以浸潤式的校園文化環境為依托,只有將課堂與課下緊密銜接,教學與實踐相互配合,高校音樂通識教育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消除部分師范類高校存在的對音樂通識課程的偏見,破除部分高校教師過分重視專業課程和邊緣化通識課程的認知誤區,不斷深化教學改革,自上而下構建良好的音樂學習校園氛圍。首先,師范類高校應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標準,開設并增加美育課必修課時,擴大公共藝術課程學習內容的可選擇空間,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音樂通識課程的興趣。其次,踐行跨學科融合教育理念,構建協同育人機制,整合不同學科的美育內容,并將課程教學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增加音樂等公共藝術課程修滿學分的畢業達標要求。最后,適當采購先進的音樂教學設備,完善展演場地及配套設施,更好地滿足音樂課程的實際教學需求。
高校美育課程要求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而師范類高校的育人目標是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高素質教師。因此,師范類音樂通識教育不僅具備審美性、創新性和社會實踐性,還要體現思想性、民族性和一體性。其中,思想性主要是指課程建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性主要是指課程建設不僅要融通中外、對接國際趨勢,還要傳承國家藝術經典和弘揚民族本土文化,凸顯中華美育精神;一體性則體現在課程建設和定位要結合師范類學生的培養要求,在教材研究、編寫和使用中注重縱向銜接、循序漸進,進一步豐富完善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例如,師范類高校在開展音樂通識課程時,可以將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和課程教學相結合,既能豐富音樂課程內容,讓教學形式貼近生活,又能弘揚我國多元的民族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還為學生就業后思政教育的開展打下一定的基礎。
音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尊重音樂的獨特教學規律和教學特點,設計出具有開放性、創新性的多元化的教學理念,創新并優化音樂通識教育“知識技能+審美體驗+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保證學生對音樂通識課程的愛好和興趣,滿足學生對音樂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比如,在音樂實踐類通識課程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通過音樂鑒賞與音樂技能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分組教學、情景教學來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積極引導學生發揮其積極性、參與性。教師還可以通過分析音樂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和藝術內涵,強化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背景理解和審美感知。
實施通識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構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將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水平和激發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開設音樂欣賞課程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但傳統音樂欣賞教學以藝術經典教育為主體,新時期的師范類音樂欣賞課程內容的覆蓋面應該更寬更廣,例如影視音樂鑒賞、戲劇鑒賞、音樂劇鑒賞、戲曲鑒賞等。只有建立多元化的音樂欣賞課程,才能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
大力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為音樂通識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感受音樂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例如,開展“校園流行音樂節”“中華傳統音樂周”“本土音樂展演”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在音樂體驗與藝術感受中樹立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激發音樂學習熱情。此外,校園文化建設還能為音樂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提供必要支持,讓傳統的教學空間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得到延伸,促進音樂通識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國內各高校為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開始紛紛成立通識教育學院,這體現出通識教育對高校發揮育人作用愈發重要。成立通識教育學院或通識教育團隊是短期內提升通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高校通過組建跨學科教師團隊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創新教學理念、創新培養模式、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讓通識教育與學科教育相銜接,最大限度發揮通識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國家大力倡導發展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音樂通識教育理念在師范類高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強化高校通識教育的貫徹實施,深化高校音樂通識課程的改革,成為高校全面提升人才素質的必然選擇。因此,高校應正視并及時解決當下音樂通識教育發展面臨的障礙和問題。師范類高校負有培養未來教師隊伍的責任,更應該提高對音樂通識教育的關注度,保持音樂通識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目標的一致性,改變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構建音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提升整體的教育效果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