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龍
(三亞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00)
海南省作為我國第二大海島,同時是我國國土面積(陸地面積加海洋面積)第一大省,自古以來便擁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海南省當地有“南歌北劇”的美談。其中,“南歌”一般是指發源于古崖州地區,采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流傳于瓊南地區的崖州民歌;“北劇”則指采用瓊北方言演唱的海南瓊劇。崖州民歌通過傳統音樂的形式將生活中的美、人民的情感表達出來,把古崖州的土韻鄉音緩緩地唱給聽眾,讓更多的人在山腔水調中感受千年的崖州文化。
2006 年,經過文化部報送、國務院批準,崖州民歌成功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得到了更廣闊的發展和更好的傳承。要想進一步傳承與推廣崖州民歌,首先需要對崖州民歌的基本信息等有充分的了解。那么,崖州民歌到底起源于何種契機?有哪些分支與藝術形式呢?具有何種音樂形態?
古老的崖州民歌并沒有過多的修飾手段與技巧,但仍然傳唱至今。崖州民歌采用方言演唱,具有自成一體的格律與韻律,成為三亞、樂東黃流等地最常見的傳統民間音樂形式。筆者追溯崖州民歌的源頭,卻未在記錄崖州歷史文化的古籍《崖州志》上找到明確的出處與來源,綜合比對各種研究資料后,可以大概確認崖州民歌興起于宋代,繁榮于清朝后期。原來,崖州民歌起源于文人墨客,他們為了表達情感而吟唱詩詞,這些詩詞后來慢慢傳入勞動人民群體中,經勞動人民的自由發揮,形成迅速流傳之態勢,得到了崖州地區人民的深深喜愛。
后來,崖州民歌經歷了不斷的發展,其演唱形式和句式都發生了相應變化。而隨著句式的轉變和歌詞的增刪,崖州民歌能夠表達更豐富的情感。再加上演唱場合不受限制、內容不受限制,大部分崖州民歌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演唱者可以即興發揮,以某一首歌的旋律來填詞演唱。崖州民歌可見于田間林地、屋前后院、婚喪嫁娶等地點或場合,因為人們將它作為自由表達情感的有效方式。崖州民歌的題材豐富多彩,有民俗、神話、鄉風等;演唱形式也較為多元,有對唱、獨唱等。長期以來,勞動人民一邊吟唱崖州民歌,一邊體味生活的喜怒哀樂。為滿足不同演唱場合的需要,崖州民歌也形成了不同體裁,可分為號子、叫賣調、拉大調、柔情調、嗟嘆調、哼小調等六大類。
崖州民歌在當地被稱為“土歌”,因為其旋律曲風、歌詞內涵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充滿了生活氣息。當地人就用這質樸的音樂語言來講述他們的所見、所聞,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在口口相傳的演繹中,一顆珍貴的文化藝術明珠出現了。
崖州民歌能被收錄進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其深刻的藝術內涵、巨大的人文影響分不開。民歌能夠反映不同時代的社會面貌以及人們的思想情感,民歌不僅是一種藝術現象,更是多種功能和價值的綜合。千百年來,當地人用演唱崖州民歌來抒發感情、娛樂身心。崖州民歌與大多數地域性的民歌一樣,具有獨特的音樂形態和藝術內涵。接下來,筆者將從語言特征、曲式結構、情感內涵、押韻與平仄四方面展開分析。
民歌的形成和發展與當地的語言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崖州民歌同樣如此??梢哉f,崖州民歌是古崖州地區方言鄉音的產物。一種文化的形成,往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時期。崖州民歌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其產生的年代已難于考證。唐宋以來,南下古崖州的移民不斷增多,推動了古崖州方言鄉音、民風民俗的形成,這是崖州民歌產生最基本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基礎。崖州民歌語序暢順、流暢押韻、唱腔中鄉音濃重,歌詞具有語言入俗、含蓄幽默、寄意深、含意濃、語言犀利、語含反意等特點??梢詳喽ǖ氖?,崖州民歌的源頭活水,就是古崖州客家方言中的順口溜。
崖州方言有8 種,其中客家方言因客家族群大、分布地域廣,在古崖州歷史上成為通用語。當地的黎族人、回族人也都會用客家方言相互進行交流。崖州客家方言很流暢,又極富音樂感。常講崖州人說話如唱歌,笑談講話仔,暢言順口是崖州客家方言的表述特征。鄉音順口溜稍加唱腔就自然成歌。有些人不會唱歌,就以講話的方式暢述出來,這叫“言唱”;有些人情感豐富,就用吟詩唱對的方式讀出來,這叫“讀唱”;有些人因腔音好,則放開歌喉唱出來,這叫“詠唱”。“言唱”和“讀唱”都帶有鄉音順口溜的韻味。崖州民歌是以其產生和流行、傳承與發展的地域來命名的民歌,是古崖州乃至瓊南地區民間主流文化的產物。
初期的崖州民歌,句式尚未定型,有三言句體、五言句體和七言句體,后來受多源頭民間文化和唐宋詩詞的影響,加上長篇敘事歌的出現,七言四句體的句式才確定下來。在崖州民歌中,長篇敘事歌的作品數量相當多,如《張生歌》《梁生歌》《孟麗君》等。在崖州民歌作品中,數量最多的是文人雅士根據中國文學精品改寫創作的長篇歌和根據中國歷史風云人物創作的長篇敘事歌,以及民間歌手和普通百姓根據生活經歷創作的即興短歌。短歌多用平民化的語言和樸實的敘事口吻,句句鄉音土韻,直抒心曲,且篇幅短小,四句一首。
崖州民歌短小精悍,為了便于記憶與傳唱,一般四句形成一整首歌或者一個小節。演唱者將要表現的情景和要表達的情感蘊藏于歌詞之中,既能傳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又能引發聽眾的共鳴與思考。從音樂的角度進行分析,崖州民歌由起承轉合的四個樂句組合而成,其曲式結構均為單一部曲式,使音樂與詩歌形成完美融合。如《送別歌》(送郎送到半路分,越送越遠心越悶。站在路邊捻草尾,看風吹土填腳痕。),又如《陳三五娘》(林家的話到此止,轉言回王爺根機。歡喜林家事頭脫,免了后來心操持。…………何春聽知此信聲,即上繡樓報娘聽。歡喜林家事頭脫,公子欲明天起行。),均是通過簡單的歌詞表達內心的情感,并以簡單的曲式結構獲得了較高的傳唱度。
俗話說,“詩言志,歌詠情”。原生態的崖州民歌中,很多是個體感情的傾訴,是男女感情的愛意之聲。愛情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熱門的話題,常常被人們歌詠。同其他地方的民歌一樣,崖州民歌中最抒情浪漫的也是情歌。古崖州山美水美,歌更美。古崖州人民用歌聲描繪一個個美好的愛情故事,贊頌愛情的純真、甜美。
當地有這么一句話——“唱歌隨歌去”,說的就是在歌聲中喜結連理、終成眷屬。特別是在情歌對唱時,男女歌手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他們直率又大膽,向對方訴說自己的心事。如保平青年與七桃村姑娘的《對歌》:“女:兄要坐床是坐凳,站在外頭依掛心,儂家是貧爹苦母,沒有乜龍鳳鋪陳。男:床味照床凳照凳,儂在里頭勿掛心,甜心刺耙上都臥,要拿乜龍鳳鋪陳?!痹谶@首歌中,青年男女互訴衷腸,為了愛情,甚至愿意躺倒在刺耙上。這種情感濃烈、奔放的情歌,正是崖州民歌獨特魅力的集中體現。
在崖州民歌中,有大量詠唱愛情、歌頌婚姻自由的長篇敘事歌和口頭短歌。但崖州民歌的情感內涵并不局限于愛情,它還涉及生活的其他方面。千百年來,古崖州人民用歌聲描繪當地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抒發對生活的熱愛,表現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表達內心情感。
當地人一般采用方言形式演唱崖州民歌,崖州民歌因此具有獨特的鄉土韻味。在演唱崖州民歌的過程中,人們依舊嚴格遵循平仄的韻律。中國語言文字分為平、去、入、上四種音節,“平”聲調為“平音”,對應一聲和二聲,三聲和四聲則被稱為仄音。崖州民歌雖然并沒有像古詩詞一樣具有嚴格的平仄要求,但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人們一般會遵循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末尾的音調相近或者相同的規則,此外,也盡可能地使其他六個字的音符合平仄的要求。在演唱的過程中,歌詞押韻與平仄使崖州民歌具有獨特的韻律。而獨特的韻律為崖州民歌的音樂特征增色不少,使崖州民歌形成了演唱中朗朗上口的節奏特征。
在崖州民歌中,押韻與韻律是建立在古崖州的方言之上的,一般情況下是指瓊南地區的客話韻,而不是普通話的韻律。如在崖州民歌《兔在坡頭有月意》(兔在坡頭有月意,欲解悶愁消心機。鮮花插鬢香三載,好話交情憶萬年。)中,每一句句尾的“意”“機”“載”“年”四個字,便遵循了平的韻律結構,且形成了較為工整的對仗效果。崖州民歌之所以能形成和諧自然的演唱風格,具有朗朗上口且易傳易學的演唱特點,正是因為其蘊含著這樣的韻律特征。在崖州民歌中,不論是情歌還是敘事型歌曲,基本都能形成平仄相近的演唱效果。民間的音樂特征結合傳統的音樂審美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表達。
海南憑借其獨特的海島地理優勢孕育了大量文化,擁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崖州民歌作為傳統音樂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之一,集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于一身,是傳統文化與鄉俗民情的結合,其形成與發展與崖州不同時期的歷史緊密相連。當地人在演唱崖州民歌的過程中表現地方的精神面貌,體現出人們對待事物的認知與態度。崖州民歌由于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成為海南民族音樂花叢中的一朵奇葩,有人稱崖州民歌為“民歌中的詩詞”“民歌《詩經》”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越來越便捷,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崖州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也面臨著新的壓力,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找到崖州民歌的全新發展方向和路徑值得研究者們探索與思考。只有不斷地挖掘與認識崖州民歌的藝術內涵,重新認識崖州民歌的社會價值,才能為崖州民歌的傳承找到可行的、有效的舉措。
崖州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軟實力”資源,只有不斷探索其蘊含的音樂形態等特點,不斷整理和保護崖州民歌,才能在繼承和發揚崖州民歌的基礎上,發掘全新視角,從而為海南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發展提供借鑒,推動當地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