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辛
(虹口區社區學院 上海 200080)
波蘭音樂最早起源于古老的斯拉夫文化①。在波蘭經商的阿拉伯人的旅游日志中就可以見到波蘭音樂的身影。波蘭民間音樂是單聲部音樂,歌曲與舞蹈之間關聯緊密,歌曲的旋律往往也是舞蹈的旋律。波蘭舞蹈起源于民間,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波蘭民族風格。較為流行的古老民間舞曲有:霍德佐內舞曲(波羅乃茲舞曲的前身)、瑪祖卡舞曲、庫亞維亞克舞曲、奧別列克舞曲以及克拉維亞克舞曲。隨著九世紀波蘭專業音樂的發展、格列高利圣詠隨天主教一起傳入了波蘭,波蘭各地出現大量教會歌曲,此后教會音樂的中古調式成為了波蘭民間音樂的常用調式。十二世紀,隨著宮廷世俗音樂的發展,波蘭民間舞蹈傳入宮廷,一些貴族在波蘭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稍加改進,形成了具有宮廷風格的波蘭舞蹈。從十二世紀到十八世紀,波蘭舞蹈音樂受到了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的影響,得以迅速發展。作曲家們大多采用波蘭民間舞蹈音樂的旋律音調,以波蘭文歌詞寫作。波蘭民間舞曲波羅乃茲、瑪祖卡、克拉維亞克分別在17-19 世紀之間傳入歐洲各國,成為各個時期作曲家們鐘愛的創作靈感和創作素材。例如:奧地利作曲家施美爾采爾的《波蘭風笛舞曲》、法國作曲家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②)的古鋼琴曲《波蘭風格樂曲》都反映出當時波蘭舞蹈音樂文化對歐洲各國的影響。與此同時,以波蘭民間舞曲為素材的世俗聲樂、器樂音樂和歌劇也不斷發展壯大。十八世紀晚期,部分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的國家不斷發展壯大,對他國殖民與侵占的野心也不斷壯大,波蘭在1772-1795 年間先后被三次瓜分。其中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不斷蠶食鯨吞著波蘭國土,直到1796 年,波蘭所有國土被三個侵略國家瓜分完畢,波蘭亡國。從此波蘭在歐洲地圖上消失了123 年。直到1918 年波蘭獨立,1945 年建立波蘭人民共和國,波蘭人民生活才開始恢復。在這123 年之中,波蘭涌現出大量愛國主義作曲家,他們以鮮明的波蘭舞蹈音樂調式和旋律為基礎,融入歐洲先進的和聲創作技法,將波蘭舞蹈音樂作為音樂素材融合到各自的作品中,以此抒發內心的愛國情懷。波蘭愛國作曲家、鋼琴家弗里德里克·肖邦③是其中的典范。他的一生創作了6 首波羅乃茲舞曲(Op.26、40、44、53)和1首波羅乃茲幻想曲Op.61,55首瑪祖卡舞曲(43首生前出版,12 首作為遺作整理出版)。
由此可見,波蘭音樂起源于古老的斯拉夫文化,而波蘭民間舞蹈以舞蹈音樂的形式貫穿波蘭歷史的各個時期,它見證了波蘭歷史的起源、發展、衰敗、滅亡和再次獨立。對波蘭民間舞蹈的認識與了解是打開波蘭作曲家作品研究的一把解語鑰匙。
波蘭民間舞蹈分為地區性和全國性兩大類。地區性舞蹈主要來自波蘭的不同地區,四十幾個區中,每個地區的民族民間舞蹈都各具特色;全國性的波蘭民間舞蹈主要有五種,分別是波羅乃茲、馬祖爾、庫亞維克、奧博瑞克和科拉克維克。這些舞蹈雖然也是源自波蘭各地,但卻因這幾種舞蹈在整個波蘭地區乃至波蘭皇家中都相當流行,所以逐漸擴散到全國,成為全國性舞蹈。篇幅有限,筆者只選取了其中為人所熟知的三種波蘭民間舞蹈——科拉克維克、瑪祖卡、波羅乃茲,分別對三個舞種的舞蹈動作、舞曲的節奏、調性與和聲這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波蘭民間舞蹈發展歷史悠久。波蘭古代的紀事文獻中不僅提到了適用于禮儀教育、祭祀用的舞蹈,也記述了用于皇家宮廷內君王貴族們娛樂的舞蹈。舞蹈作為一種日常的娛樂生活方式在波蘭人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波蘭民間舞蹈一般以戰爭為主要題材,并以其特有的風格和動作使人記憶猶新。因此,舞蹈動作是研究任何一舞蹈音樂特征的重要研究方向。
1.科拉克維克
科拉克維克舞曲起源于波蘭南部的克拉科夫省④。11—16 世紀,克拉科夫是波蘭的首都,因此科拉克維克舞曲又稱為古老的科拉克維克舞曲。科拉克維克舞蹈最先起源于民間,又稱為勇士舞。該舞蹈只由男性表演,表演形式為對舞,一方扮演騎士,另一方扮演仆從。該舞在傳入貴族后成為男性與女性一起表演的對舞。表演時,男性的右手摟著女性的腰,女性的左手搭著男性的右肩,男女的另一只手叉腰或者高舉。舞蹈中常有橫跨步或者雙人繞行的動作,以模仿騎馬行進時的樣子。舞蹈中常有表現男子氣概的大跳動作,如舞者彈跳時在空中快速交叉雙腿、大幅度跳躍等動作,舞蹈中常以鈴鼓為伴奏。科拉克維克舞曲不僅是克拉科夫居民日常娛樂的舞蹈,還在波蘭貴族中廣泛傳播,當時的“灰衫黨⑤”尤其喜愛科拉克維克舞蹈。
2.瑪祖卡
瑪祖卡是波蘭民間舞蹈中的一個舞種,它由三種舞蹈類型組成:馬祖爾、奧列別克以及流行于庫亞維省的庫亞維亞克,隨后流傳到法國。18 世紀在歐洲各國盛行,并按法國的命名方式統稱為瑪祖卡。此外,各國的皇家宮廷宴會和舞蹈編劇們根據波蘭馬祖爾舞曲加工整理,在舞會舞蹈和舞臺演出中進行表演。瑪祖卡舞蹈情緒活潑、熱情,具有情節如戲劇般跌宕起伏,以男女雙人集體舞為表現形式。快——慢——快是瑪祖卡舞蹈的節奏,快板部分的舞蹈中通常有男士與男士、女士與女士、男士與女士的成對旋轉,并伴有前后滑步、前踢腿、男子單跪地等動作來輔助旋轉。旋轉時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平舉或舉高。舞蹈中也出現大量跺腳跟的動作,以此表現軍事場面中的馬蹄聲。慢板部分通常由領舞完成,其他舞蹈成員圍觀。領舞的演員要完成大量男士托舉女士的旋轉動作。舞蹈中波折的情節也在慢板部分表現。此外,瑪祖卡舞蹈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在《伊萬·蘇三寧》《雷蒙達》《葛蓓利亞》以及芭蕾舞劇《天鵝湖》的第三幕,都有瑪祖卡舞蹈的出現。
3.波羅乃茲
波羅乃茲是波蘭民間舞蹈中最古老的一個舞種,最初由于旋律簡單,速度悠長緩慢而被稱為大舞或步行舞,后傳入貴族宮廷被稱為波蘭舞,最后演變為今天的波羅乃茲舞。波羅乃茲起源于波蘭西南部的臘維奇地區。最初,波羅乃茲是農民合唱時自娛自樂的舞蹈,后逐漸成為勇士們歡慶時表演的舞蹈。16 世紀末傳入宮廷后,演變為只有獲得戰功的男子才能跳波羅乃茲,隨后逐漸變成男士與女士對舞的形式。十九世紀以來,隨著波蘭獨立運動的高漲,波羅乃茲舞曲常常被賦予愛國主義的思想內涵。因此,波蘭民族中樂觀開朗的性格特點賦予了波羅乃茲獨特的風格特征。舞會開始之時先跳波羅乃茲,到場的賓客都需要參加這個舞蹈,以示對主人的尊敬。舞蹈開始時,主人和在場最受尊重的女性作為第一對舞者,客人們則排列其后。舞蹈時,男女牽手并排而立,男士的另一只手背在背后,女士的另一只手放在裙擺側,每一對都跟隨音樂采用一大步兩小步的優雅舞步前進,行進中有相互行禮、男士帶領女士轉圈等禮儀動作,最后形成一個圓形舞池。
1.科拉克維克
科拉克維克舞曲與瑪祖卡舞曲、波羅乃茲舞曲在節奏上有明顯的不同,它是2/4 拍的舞曲,舞曲中大量的切分節奏通常用? ? ? 或 ? ?.表示,舞曲的結尾處通常有兩種主要的節奏型,表示為 ? ? 或 ? ?.。科拉克維克舞曲往往被安排在所有舞蹈的最后,用以振奮人心,提升民族士氣。
2.瑪祖卡
瑪祖卡是3/4 拍的舞蹈,代表性的節奏型是 ? ? ? 。但是瑪祖卡舞曲的節奏并不僅僅局限于一般的三拍子節奏,它破壞了三拍子中第一拍強拍,第二、三拍為弱拍的規律,隨著舞蹈的律動重拍常常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通過變化舞曲中每一小節的重音,使舞曲更加灑脫和靈巧。
3.波羅乃茲
波羅乃茲也是3/4 拍的舞蹈,波羅乃茲作為波蘭最古老的舞蹈,民間的波羅乃茲和貴族的波羅乃茲在節奏型上有很大差異。民間的波羅乃茲更像是用來“溜達”的“步行舞”,曲調流暢,由八分音符或四分音符構成,重音落在小節的第一拍上。
波羅乃茲傳入貴族后,節奏形式上變化較大。例如肖邦的波羅乃茲舞曲即是受民間波羅乃茲舞曲啟發創作,雖然仍采用三拍子的節奏且重音也落在第一拍上,但節奏型卻改變較大,通常采用后十六節奏和八分音符結合的伴奏音型,表示為 ?? ? ? 。在舞曲結束時,通常停在第三拍上。
在古老的斯拉夫民族中,除古俄羅斯民歌旋律是多聲部旋律,其他分支民族的民歌都是單聲部旋律,這些旋律可以在農作休息或節日慶典時隨著提琴的伴奏進行演唱。波蘭民間舞蹈即興性較強,舞蹈時提琴手既要根據舞者的不同舞種變換曲調,又要根據舞者的現場狀態即興演奏,這對民間提琴手的即興反應能力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因此,波蘭的民間提琴手為了順利完成演奏,往往使用三根手指彈奏,并且只使用不超過第一把位的單音與和弦,多使用空弦演奏。由此構成了由V 級三和弦或者七和弦與I 級三和弦交替組成的主要和聲音型,構成的和聲交替順序一般為主—屬—屬—主。由于和聲小調和旋律小調出現變音,這為提琴手的彈奏增加不少難度,因此波蘭民間舞曲多采用的是大調式演奏。此外,由于教會音樂的傳入,波蘭民間舞蹈音樂中有時也采用中古調式調和旋律。
科拉克維克、瑪祖卡、波羅乃茲這三種波蘭民間舞蹈的舞蹈動作、節奏、舞曲曲調及和聲方面特點顯著,這為筆者研究波蘭民族音樂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吸引研究者們關注波蘭民間舞蹈音樂的研究興趣,對波蘭民族音樂作品產生更深的思考,進而推動波蘭民間舞蹈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注釋:
①斯拉夫文化:包括波蘭、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各民族文化。
②弗朗索瓦·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法國作曲家,法國鍵盤音樂古鋼琴樂派的中心人物。
③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19 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
④現為波蘭南部最大的工業城市。克拉科夫省首府,直轄市,位于維斯瓦河上游兩岸。
⑤灰衫黨:Bra? Szaracakowa,舊時波蘭破落貴族、下層貴族,因其衣著襤褸,顏色暗淡,故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