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彬
(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隨著數字技術快速迭代與藝術審美的創新發展,人民群眾對影視作品的審美標準快速演化,追求高質量、沉浸式、多元融合的影視審美享受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體現。[1]從實踐維度來看,影視創作是文化與時代技術的藝術性融合,數字媒體藝術作為技術工具深度賦能影視創作,促進了影視創作的藝術創造與思維創新,為當代影視創作的高質量、跨越式、可持續發展貢獻了積極力量。[2]事實上,隨著影視創作中數字技術的深度應用,數字媒體技術逐步由技術賦能向技術創作方向演化,而影視創作也持續從藝術創造向藝術創新發展,探討兩者高質量融合發展成為學術界與實務界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3]鑒于此,本文以《流浪地球》為例,剖析影視創作的創新發展路徑,以期助力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共同發展,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實踐意義。
在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的融合過程中,影視創作經歷了從技術借力到藝術創新的質變,借助數字媒體藝術革新影視創作體系。在初始階段,數字媒體藝術主要立足于技術對影視創作場景的高質量呈現,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星球大戰4:新希望》,其開啟了影視創作數字技術應用的先河。中國科幻電影里程碑《流浪地球》應用了大量的數字繪景技術,萬里冰原、行星發動機、空間站、星球宇宙等場景均由數字繪景而成,全面提升了影片的質感,這也為后來《流浪地球》系列電影等數字媒體藝術大片的出現奠定了技術應用基礎。初始階段的數字媒體藝術更多的是技術的賦能,聚焦于電影鏡頭和畫面的整合、接駁及融合。[4]但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數字媒體藝術開始具有創造性,可以立足人的思想和想象形成虛擬的新場景,是藝術家試圖創造的一種基于現實的視覺幻覺技術。例如《流浪地球》從電影開篇的冰封國貿、行星發動機壩體停車棚、礦區采石場到蘇拉威西行星發動機重啟、點燃木星后沖擊波沖向地球等等畫面,為影片建立了一套十分高級的科幻樣式,從而形成新的藝術元素與素材。由此可見,數字工具由開始的技術手段轉化為創造主體之一,重塑了傳統影視創作體系。[5]
在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的過程中,數字媒體藝術也從單純的技術賦能逐步向藝術創造方向發展。早期的數字媒體藝術在影視創作中更多以技術補充型選手的角色出現,主要是指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彌補傳統影視創作中場景塑造的短板,或者是通過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來降低影視創作成本,例如《指環王》《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等作品。但是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迭代與應用創新,其通過場景的塑造,可以創新敘事形式,在創造沉浸體驗的同時形成獨特的技術創新和創造主體,使得影視創作更具創新力、影響力、號召力。具體到《流浪地球》來說,大量數字技術與特效場景的設置使得整個影片的藝術氛圍與藝術質感快速提升。例如《流浪地球》中,劉啟開著運載車從北京礦區采石場駛出,鏡頭從運載車的車頭拉起,畫面從整個礦區擴大到行星發動機的一條腿、發動機引擎口、地球上一條條行星發動機的藍色光柱,直到宇宙中的空間站,這個時長近兩分鐘的長鏡頭一下子就提升了整個電影場景的藝術氛圍和質感,并為電影的敘述提供了良好的開局,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銜接了影視創作劇情的發展與迭代,技術角色向藝術創造角色轉變。
數字媒體技術的過度應用是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發展的首要困境,這使得影視創作的人文藝術屬性逐步削弱。《流浪地球》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技術與藝術的融合,通過技術提升了影片的敘述質感。在《流浪地球》中,通過數字技術塑造太空站、核動力引擎、行星炸彈、引力逆轉器等重重關卡,猶如科技神話傳說,但《流浪地球》沒有完全“炫技”,而是將這些場景巧妙融入“地球不久后就會受到太陽紅巨星耗盡燃料的巨大威脅”這個故事線中,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實現太空夢想的縮影。但在現代影視作品創作中,由于數字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持續迭代,許多場景、畫面都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來演繹,由此許多影視作品為了降低成本和加快創作進度,過度使用技術賦能,制約了影視創作的藝術性表達。
影視創作的創新思維不足是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發展的關鍵困境,這使得數字媒體藝術融合的表達形式受限。毫無疑問,《流浪地球》的成功絕對不是依靠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而實現的,而是立足數字媒體藝術來賦能影視創作。《流浪地球》講述了人類在危機時刻集結全球的力量,發射了數千個引擎加速前行,試圖使地球從太陽系中逃離出去,保持與太陽的合適距離,這種童話般的跨星域遷徙的驚險故事情節充分表達了《流浪地球》影視創作者的創新思維。在數字媒體藝術賦能影視創作的初始階段,數字媒體技術要立足于影視創作思維來進行演繹,從而更好地表達傳統影視創作思維的敘事呈現和藝術表達。但隨著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的深度融合,數字媒體技術若缺乏獨有的藝術思考、創造思想及創新意識,其表達內容和形式都會過于單一,兩者在融合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傳統影視創作思想的引導,過分追求傳統內容表達形式,這樣就會導致其內容的可視化較為單一,最終表現為影視創作的創新思維不足,數字媒體藝術融合的表達形式受限。
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稀缺是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發展的重要困境,這使得影視創作與數字媒體藝術性融合不足。不可否認,我國數字媒體藝術行業起步較晚,發展落后,該領域的優質人才嚴重缺失。近年來,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但不可忽視的是當前我國缺乏頂級的復合型數字媒體藝術人才,這也直接制約了我國影視創作的高質量發展。在《流浪地球》的2003 個特效鏡頭中,MORE VFX 承接了800 多個鏡頭,70%以上的特效由國內公司制作,但是《流浪地球》視效指導的徐建說:“《流浪地球》是中國視覺特效行業在科幻片領域邁出的一小步,我們還有很大差距要追趕。《流浪地球》的特效制作主要集中在自然天氣,比如風、雪以及發動機、運載車、采石場等,這恰恰是目前國內最擅長的。面對要求更高的自然環境和生物毛發類的特效制作,國內的技術人才還存在較大缺口。總體而言還處于經驗探索與積累階段,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稀缺使得我國影視創作與數字媒體藝術性融合不足。
基于前文對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的價值梳理與發展困境羅列,結合數字媒體藝術的演化特征與影視創作的創新方向,本文認為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的創新路徑包括:以聚焦藝術創造本質為基礎,正本清源,提高影視創作的藝術性;以加速融合發展創新為支撐,守正出奇,提升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的創新性;以優化人才培育體系為保障,兼容并蓄,提振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發展的自信心。
聚焦藝術創造本質是促進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創新的基礎,正本清源,立足藝術創造的技術賦能將推動藝術創新,從而不僅能實現藝術審美的跨越式發展,同時也會帶動人民審美標準的高質量迭代。從《流浪地球》的制作中可以看到,數字媒體藝術對影視創作的直接改變是技術賦能助力藝術表現形式的多元化呈現,推動藝術特征更加生動、形象,從場景、表達、感知、情感等維度影響并引領受眾的審美觀念與價值追求。但是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的是,數字媒體藝術的技術賦能聚焦于藝術創造,執著于在藝術創造中融入人文精神,植入藝術價值,創造藝術內容,繼而實現數字媒體藝術自身的技術升華。同時,影視創作以藝術創造與藝術創新為目標的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初衷也會激活影視創作自身的藝術品位與思想深度,繼而為創作出高質量的現代化數字媒體藝術精品奠定基礎。
加速融合發展創新是促進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創新的核心,守正出奇,實現影視藝術與數字媒體藝術的融合共生。《流量地球》的首要成功因素就是創新,無論是技術維度還是故事創作維度都打破了常規的電影敘述范式。從《流浪地球》的成功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要堅守影視創作的藝術性、創造性、創新性融合特征,影視藝術借助數字媒體來打破傳統影視創作中的二維約束、表現形式束縛、平面化限制,助力影視藝術的立體化、多元化發展。其次,影視創作借助數字媒體藝術工具的高效、精準賦能,在提升藝術創造質量的同時,通過對數字媒體技術元素的解構與重構,形成新的藝術表達形式與特征,從而實現數字媒體藝術的藝術性發展,真正提升兩者融合的思想性、藝術性、人文性,從而為受眾提供更高質量的藝術性作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再者,通過影視創作時代元素的植入與創新思想的發展,不斷推動數字媒體藝術的與時俱進,提升雙方的表達力、感染力、影響力,從而為兩者融合并創造高質量作品奠定扎實基礎。
優化人才培育體系是促進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創新的保障,兼容并蓄,強化人才培育與加快人才引進并重。當前,我國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育體系相對滯后,不僅該領域人才的培育起步較晚,而且在人才培育條件、環境、思維、模式等方面存在滯后性,人才培育偏于理論化、技術化,缺乏藝術思維培育與實踐創新訓練,精通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的復合型人才非常稀缺。雖然2012 年教育部以新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取代了舊的數字媒體藝術和數字游戲設計這兩個專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培育,但是仍聚焦于數字媒體技術的研究、應用及設計,學生缺乏從藝術創造維度來實現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共生能力。鑒于此,我國必須加速人才培育體系的優化,注重藝術思維的訓練與藝術創新能力的培育。與此同時,我國應該積極引入外部優質的復合型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借力外部先進經驗,全面促進我國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高質量培養。
總而言之,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融合既是影視創作自我革新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支撐,也是數字媒體藝術高質量迭代的客觀要求。從《流浪地球》中我們可以看到,數字媒體藝術與影視創作的融合實現了雙方的高質量發展,其中數字媒體藝術賦能影視創作,推動影視創作體系革新,使得影視創作對數字媒體藝術由單純的技術借力到深度的藝術創新,拓寬了影視創作的視野,豐富了影視創作的手段,提升了影視創作的藝術審美;影視創作催化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加速數字媒體藝術的藝術性轉型,助力數字媒體藝術從技術賦能向藝術創造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