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璇
(河南理工大學 音樂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所謂審美心理結構就是人們在欣賞和創造‘美’的活動中各種心理活動高度活躍時構成的一種獨特結構,這種結構最容易在藝術家的心理活動中體現出來。審美心理結構的培育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培養敏銳的感知能力;第二,培養豐富的想象力;第三,培養透徹的(透明的或直覺的)理解力。”[1]這是審美心理結構的基礎概念,它從審美心理結構的培養與建設兩個方面進行論述,重點落在感知能力、想象力、理解力三個維度。要充分揭示審美個體的審美心理結構,須對三個維度進行全面剖析,理解不同維度的具體內涵。“音樂審美心理結構建構包括對音樂審美感知、音樂審美想象、音樂審美理解和音樂審美情感的培養”[2],有學者對審美心理結構進行深刻分析,依據不同維度對審美心理結構的內涵進行歸納,嘗試從多角度分析審美心理結構,以幫助審美個體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本文主要從音樂審美感知、音樂審美感情、音樂審美性格三個角度入手,分析審美個體在欣賞京劇作品《圣潔的心靈——孔繁森》過程中的審美心理結構。
審美感知是審美個體在聽覺基礎上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動,即心理學中“人類認識是從感覺開始的”。在審美過程中,審美個體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一系列心理活動,從簡單到復雜開始認識活動。因此,沒有感覺與知覺,高級心理機能便無從談起,在分析音樂審美感知時,本文從審美感受力、審美知覺力、審美思維力三個方面分別進行闡述。“審美感知包含審美感知力和審美感知活動。從審美心理學角度分析,審美感知是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的統稱,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如在音樂審美中對聲音的感官印象。”[3]在欣賞《圣潔的心靈——孔繁森》全劇的過程中,審美個體的感覺和知覺是相互交織的,審美感覺是審美感知的基礎,一方面,欣賞者通過作品的音樂美、舞蹈美、思想美等獲得對作品美的感知,由此獲得視覺與聽覺體驗。另一方面,欣賞者通過欣賞作品,在審美中產生想象,與作品共鳴,進而理解作品。
音樂審美感受是人通過聽覺獲得的對音樂的整體感覺。音樂作品通過聲音刺激作用于審美個體,使審美個體產生審美感受。審美感受有主動感受與被動感受兩種,不論感受的好壞,都需要審美個體把感受與過往審美經驗進行聯結。音樂審美感受是從審美個體音樂審美心理結構角度來說的,是審美個體將音樂作為審美對象而產生的對音樂的實際感受。音樂審美感受作為結構化的審美感受,體現了音樂的人文價值取向,其不僅包含審美個體產生的單純的音樂感受,而且包含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
在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審美個體審美感知的建構離不開審美感受力的培養。在欣賞《圣潔的心靈——孔繁森》這部京劇現代戲過程中,審美個體需要對作品進行整體感知。在此過程中,欣賞者不是單純地欣賞戲劇表演,而是通過音樂表達出的文化背景和藝術信息,對作品進行內化吸收。在作品《圣潔的心靈——孔繁森》的創作過程中,編劇認為“作品要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觀眾。”為此,在創作過程中,編劇一方面避免使人物僵化,謳歌英雄,避免膚淺和毫無感情的贊美;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形象過程中深入生活、貼近群眾,以真實的事跡觸動觀眾,以舞臺為媒介,幫助審美個體建構完整的審美心理圖式,提高觀眾的審美感受力。
音樂審美感覺是音樂審美知覺的基礎,但審美知覺并不是審美感覺的簡單疊加。審美知覺是審美個體在審美活動中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審美感覺進行整合,形成特定的審美結構,根據審美經驗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音樂審美知覺是人類獨有的心理活動。審美個體以審美知覺的形式對客觀事物進行審美,其受審美個體認識的影響。審美知覺以審美感受為基礎,通過各種審美感受的綜合協調,審美個體于審美過程中建構審美對象的完整的知覺形象,在音樂審美過程中,審美個體將不同音樂元素理解為統一的整體,因為審美個體的審美心理結構從來不是割裂的、分散的。《圣潔的心靈——孔繁森》中有孔繁森收養藏族孤兒的故事,有孔繁森捂熱藏族老阿媽雙腳的故事,這些故事是分散的,卻不是凌亂的。作為審美個體的觀眾在欣賞作品時,甚至不會感受到音樂有過中斷,而是會隨著劇中情節的發展形成自己對作品的完整認知。
音樂審美思維力是審美個體在審美過程中發現音樂美、探索音樂美的心理能力,是審美個體的感性能力與理性能力相互作用的結果。音樂審美思維在音樂審美過程中不可或缺,音樂審美思維作為一種形象思維,具有特殊功能,它離不開審美個體在審美過程中對音樂作品的深刻理解,離不開審美個體對音樂作品表象的加工和對音樂作品內涵的解讀。“孔繁森的公仆形象依舊被人們津津樂道,感人肺腑的故事情節和細膩生動的表演依舊彰顯著深刻的精神內涵。”[4]這是人們對《圣潔的心靈——孔繁森》這部劇的理解。審美個體將自己對作品完整的、連續的審美體驗整合成審美知覺后,進一步進行沉淀,形成自己的審美思維。有不同人生閱歷的人會有不同的審美體驗,而不同的審美體驗則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思維。在走出劇院的觀眾中,有人認為整部劇的基調在“情”上,也有觀眾更看重劇中的“仁”,這說明,審美個體通過自身經驗與戲劇審美的碰撞形成審美思維。
音樂審美感情以審美體驗為基礎,審美體驗又通過審美感情表現出來。審美感情的建立離不開審美個體對作品不同感情的理解。
不同作品使審美個體產生不同的情緒。同樣,在欣賞完整大型作品的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場景,審美個體同樣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圣潔的心靈——孔繁森》整部劇的演出有九場戲,每一場戲都以孔繁森為主題,每一場戲的內容各不相同。第一場戲作為開篇之筆,著重刻畫孔繁森收養藏族孤兒的場景,導演通過對劇中每一個舞蹈動作的精心設計,表現了孔繁森又當爸又當媽的艱辛,加上藏族歌舞的烘托,將一個共產黨員對人民群眾的關愛表現得淋漓盡致。與第一場戲審美情緒不同的是第六和第七場戲,這兩場戲重點刻畫了孔繁森回北京匯報工作的故事,如果說,第一場戲是刻畫孔繁森對藏區人民的關愛,那第六、七兩場戲更多刻畫了孔繁森為了西藏的發展殫精竭慮和高風亮節的為人。不同的情緒表現直接作用于審美個體,通過戲劇情感的抒發和舞臺審美邏輯的發展表達出作品的深刻的審美哲理。
藝術作品通過藝術手段表達不同的情緒,審美個體通過藝術作品體驗不同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審美個體將情緒體驗轉化為審美體驗。得益于戲劇藝術的特殊性,戲劇音樂可以對作品的情感與思想進行具體的說明,將審美個體的美感體驗具象化。《圣潔的心靈——孔繁森》作為反映時代主旋律的優秀作品,演出后許多觀眾熱淚盈眶,劇中的孔繁森同志赤子般的心靈最能打動人,讓觀眾感同身受。觀眾的審美體驗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作為觀眾,其生活體驗和背景知識直接作用于他的音樂審美體驗,在審美活動中,音樂表演和舞臺藝術的刺激能直觀影響審美個體,使其形成特定的審美體驗。作品《圣潔的心靈——孔繁森》就是抓住了審美規律,通過孔繁森同志堅守信仰、不忘初心、勇于擔當這三個特點,將時代精神寓于戲劇之中。
音樂審美性格是審美個體審美心理結構的骨骼。審美性格的形成過程比較復雜,審美性格的塑造也非一日之功,在審美過程中,如何理解審美性格,將審美性格具象化?下面,本文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分析審美個體審美性格中最重要的三個方面。
音樂審美情感是指審美個體在審美過程中對音樂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和人文內涵產生的情感體驗。在審美過程中,審美個體往往會對審美對象產生復雜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通過審美個體的態度表現出來。審美情感反映的是審美個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的關系,在音樂審美過程中,審美情感是形成審美性格的基礎,并通過多種心理過程與審美主體在實際生活中的情感結合,使審美主體產生移情。《圣潔的心靈——孔繁森》第二場描寫的是孔繁森救助藏族老阿媽的故事。故事最后,孔繁森同志將藏族老阿媽那雙凍紅的雙腳捂在自己懷中時,感情最為濃烈。在《圣潔的心靈——孔繁森》第二場戲中,審美情感的突出特點之一為當代性。而反映作品審美情感當代性的突出表現。曾有觀眾在觀看完《圣潔的心靈——孔繁森》整部劇后對第二場戲久久不能忘懷,更有人以“人心上的豐碑,生活上的巨人”為題,撰文謳歌孔繁森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公仆情懷。
音樂審美意志在審美過程中產生,并隨著審美活動的發展而變化。審美意志的作用在于維護審美個體的審美傾向,克服出現在審美過程中的阻礙,保持審美過程的連續性。在審美活動出現審美矛盾時,審美意志開始發揮作用。在審美活動與審美意志趨于同向發展時,審美意志強化審美心理結構中的審美傾向。《圣潔的心靈——孔繁森》第九場是全劇的收尾戲。在這場戲中,編劇通過戲劇的張力和特有的寫意手法描繪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同人物。戲曲情節鋪展到位,特別是對孔繁森在卓瑪婚禮中的思想活動,導演通過舞臺對話將孔繁森的思想具體化、形象化,使劇情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隨著反二黃的唱段,全劇被推入高潮,將孔繁森作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展現在觀眾眼前。
音樂審美理想是指在審美過程中審美個體建構起的完整審美觀念。在不同審美理論的指導下,審美理想形成的條件不同,審美個體所建構的審美觀念不盡相同,不同審美個體進行審美實踐活動時體現出價值取向不同的審美理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如何從審美心理結構出發挖掘觀眾的審美意識,引導觀眾建構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審美理想非常重要,審美理想的建構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互耦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準確把握觀眾的審美心理結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創作實踐。欣賞優秀音樂作品的過程是審美個體建構審美理想的過程。新時代京劇藝術加入了很多現代故事,其中的優秀代表作品如《圣潔的心靈——孔繁森》完美地將傳統京劇程式化的特點融入現代京劇,把孔繁森的一生濃縮為九場表演,通過藏族歌舞伴奏銜接舞臺表演與實際生活,通過人物的塑造彰顯孔繁森的人格魅力,故事情節感人肺腑,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審美個體通過對《圣潔的心靈——孔繁森》創作背景的品味,對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移情,對“人民公仆”這一概念產生共鳴,進而建構審美理想。
在論述《圣潔的心靈——孔繁森》的審美心理結構過程中,筆者結合人民音樂出版社普通高中音樂標準教科書(音樂欣賞)第四單元《國之瑰寶——京劇》第八節《京劇現代戲》與1995 年李崇善老師主演的同名經典作品,圍繞審美心理結構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圣潔的心靈——孔繁森》在上映時創造了輝煌,該劇通過孔繁森的人物塑造和相關情節描寫表現了孔繁森精神,作為藝術工作者,要分析藝術大眾的審美心理,讓戲劇藝術走進觀眾,在觀眾心中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