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平
(燕京理工學院 河北 三河 065201)
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滿足,對于精神方面的需求有了較大提升,這就需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以教育為主,從小抓起,凸顯精神建設本質。音樂鑒賞是一種審美活動,通過音樂鑒賞實現對于作品的深層次解讀,有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音樂鑒賞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很多高校已經將其列為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課程,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提升高校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
音樂作為世界通用語言,不受文化、地域以及語言的限制,各個國家、地區以及民族都可以通過音樂實現交流。音樂作為特殊的藝術,能夠準確地反映人的情感,對于大腦思維的提升也有一定的效果。而音樂鑒賞就是人們參與感知與體驗音樂所表現內容的一種實踐活動,是人們豐富精神世界與審美世界的一個過程。音樂鑒賞與其他藝術之間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主要通過聲音來塑造形象與表達思想情感。音樂鑒賞能力就是欣賞音樂的能力,也就是通過“聽”感受音樂中所蘊含的情感、價值。[1]通過音樂鑒賞,人們能夠實現感官的愉悅,并在這個過程中使感性與理解實現完美結合。因而,開展音樂鑒賞或者說進行音樂鑒賞的目的,不僅是欣賞音樂,實現感官的滿足,還包括深入音樂的思想內容及其想要表達的各種意義,準確把握其內涵,這樣才算是真正的聽懂音樂。培養高校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就是通過音樂教學,提升學生的聽覺感知、情感體驗、內涵聯想、創造性思維以及審美能力。
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加入音樂鑒賞課程可以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音樂教學的全面豐富能夠深入影響學生。在音樂課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基本的樂理知識,還要啟迪學生運用音樂語言去欣賞與學習,引導學生主動追求美、感受美。
科學、合理的音樂訓練有利于提升人們的創造力、思維能力,同時音樂中存在著大量非語義性和非可視性的內容,使音樂具有更加廣闊的空間,引人聯想。高校在開展音樂鑒賞課程時,運用有效的音樂作品,促進學生左右腦實現均衡發展,使其邏輯思維以及形象思維都得到提升,同時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生發出對于音樂的無限遐想,進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拓展。
貝多芬說:“音樂讓精神得到和諧。”音樂蘊含著多種美,這種美需要通過認知、欣賞才能夠感受到。當前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各種美學因素被挖掘。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審美素養需要不斷提升,以適應社會文化發展。借助音樂鑒賞,學生在審美空間中既能夠感受音樂美,又能夠從音樂作品的結構、體裁、風格以及旋律中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意境美、哲學美。[2]比如《春之聲》,通過音樂便能夠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旋律輕快、活潑,能夠體會到對于春天的渴望。
很多高校在開展音樂鑒賞課的時候往往以音樂類或者音樂史為線索,依據教材中所呈現的教學內容,按照順序為學生播放音樂、講授課程,課堂模式比較傳統,教學內容較為單一。雖然教材中所收錄作品極具鑒賞價值,藝術價值較高,但是這些內容與當代學生之間存在隔閡。再加上教材中西方的古典音樂、歌劇所占的比例較大,很多高校學生對于這一類音樂不太感興趣,這樣的課堂就容易出現問題。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對于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安排課程,導致學生的接受度不高,鑒賞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根據實際觀察與了解,很多高校的音樂鑒賞選修課選擇的人數很多,但是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或學習其他專業知識,音樂課程質量不高。并且當前部分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開展音樂類型公共課,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低。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越來越多的家長、學生以及教師認識到要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展,就必須注重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的共同提升。很多家長開始培養學生對于器樂的掌握能力,較多學生在小學、初中、高中參與了各種形式的合唱、表演。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學生的音樂素養有了明顯提升,很多學生甚至會根據的興趣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進行鑒賞。由此,很多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式,在課堂上以播放視頻的形式去呈現課程內容,課堂上的互動少,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難以在課堂上實現音樂鑒賞能力的持續性成長。
古今中外的音樂珍品浩如煙海,絢麗多姿,而其中蘊含的音樂文化知識也較多,在開展音樂鑒賞能力培養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于音樂文化知識的引導。雖然許多高校已經意識到音樂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培養中的重要性,但是在課程設置、學科建設以及經費投入等方面缺乏足夠的重視與支持,高校管理者對于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培養工作的認識不全面,沒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就極大地阻礙了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高。[3]并且在當前高校教育中,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音樂知識都比較缺乏,尤其是非專業的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了解不多,在剛開始接觸高校音樂知識的時候,由于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就導致高校音樂教育質量較差。此外,一些高校音樂教師本身也缺乏相關的音樂知識,未能夠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安排課程內容,無法拓展學生的專業視野,這就導致學生難以實現音樂鑒賞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需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提升,以學生為主,選擇較為優質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興趣。首先,優選音樂教材,了解學生喜歡的音樂類型。在開展音樂鑒賞課程之前,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摸清學生的音樂作品興趣以及相關需求和建議,這樣能夠更好地進行授課。比如,大部分學生對于現代流行音樂更感興趣,由此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轉變為由教材音樂知識引入形式,從學生感興趣的流行音樂入手。當增強了學生的音樂興趣之后,教師再開展古典音樂課程,將流行音樂與古典相融合并進行對比教學,并且在選材的時候要注重藝術價值高又能被學生廣泛接受的作品,內容由淺入深,結構由簡單到復雜,使學生的欣賞層次不斷提高。其次,引導學生了解音樂表現手法。音樂表現手法很多,也是最基礎的音樂知識。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不同的音樂去展現不同的表現效果。[4]如“早晨”主題的音樂方面,《撒旦王的故事》在第二幕中配合劇情音樂,形象生動地展現出東方破曉的全過程;而《死之舞》又將雞鳴聲融入其中。在本節課的呈現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運用音樂去表達自己對于清晨的感受。最后,引入流行音樂。很多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大都以經典音樂為主,但是學生對于流行音樂接觸得較多,也更加感興趣。由此,教師就要拓展音樂教材范圍,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適當加入現代流行音樂。在流行音樂講解中,教師也可以回到教材,或者為學生科普其中所蘊含的知識內容。比如,周杰倫的專輯《最偉大的作品》中就巧妙地將古典、嘻哈、饒舌結合在一起。整首音樂作品以“時空旅人”的方式回到1920 年與藝術家相遇,與瑪格麗特、常玉、莫奈、徐志摩等著名大師相遇,將古典藝術與現代相融合,巧妙地吸引聽眾。
要改善當前學生的音樂課堂狀態,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興趣,還需要通過多種活動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由于高校音樂教育對于非專業的學生而言是非重點科目,學生在學習中缺乏一定的主動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要注重音樂活動所具有的廣泛性與吸引力。廣泛性是要與學校其他活動聯合起來,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比如,在“五四青年節”組織學生開展歌唱比賽,讓每個班級選擇20 名學生參與,從而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吸引性就是開展的活動需要對于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比如可以加綜合素質分、獲得獎品等。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學校可以讓音樂專業的學生進行指導,這樣既可以提升音樂專業學生的基本知識,又可以幫助學生系統性地認識音樂作品的不同內容和意境,增強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再比如,可以邀請優秀的音樂家或者優秀的音樂學者開辦音樂講座,讓學生踴躍參與,從而在多樣活動中潛移默化地融入音樂,提升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讓學生在音樂教育課堂中實現進一步學習。
通過音樂鑒賞,學生一方面能夠掌握樂理知識,有助于更好地領悟音樂作品內涵,另一方面,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通過強化音樂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為了更好地體驗音樂,可以借助民族樂器提升審美水平,比如琵琶、笛子、古箏、嗩吶、馬頭琴等。借助獨特的民族樂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還可以增進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認識,在鑒賞過程中將樂器與人民的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提升文化素養以及精神境界。[5]此外,在培養音樂鑒賞能力方面,教師還可以從樂曲創作的背景、情感等方面進行融合,讓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在聲樂作品賞析前,學生需要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所屬流派以及創作特點,從而更加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創作過程,從多角度把握音樂。
音樂鑒賞課程在音樂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價值,通過音樂作品實現情感滲透。在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多種教學手段,選擇基礎教學內容,開展多樣活動,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