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欣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1873年4 月1 日生于俄羅斯,1943 年3 月28 日逝世,是20 世紀世界著名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他在上述三個領域都獲得了成功。他畢業于著名的莫斯科音樂學院(現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他的創作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響,有鮮明的民族音樂特點,旋律豐富,具有史詩式的壯闊的音樂風格。拉赫瑪尼諾夫的一生分為鮮明的三個階段:9 歲進入音樂學院學習,因為家庭原因,他放棄了俄國貴族式發展道路;19 歲時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作曲及鋼琴文憑,一年后他放棄了作曲,改行成為演奏者;他44 歲那年,十月革命爆發,他移居海外,重新開始自己的音樂生涯,他晚期的音樂風格發生了變化。
繼古典主義之后,“浪漫主義時代”是一個“詩化”的時代,“詩”的特點滲透于浪漫主義藝術的各個領域。在這個時代,浪漫主義的音樂更能被大眾所接受,這一時期的音樂不再受宗教類音樂的束縛;人們推崇個人主義,追求自由、浪漫、個性、平等,更加關注人類自身和大自然。再加上,當時的鋼琴不斷發展完善,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音樂強弱和琴槌敲擊速度等都發生了改變。在音樂技巧方面,當時出現了一系列創新。當時的俄羅斯民族特有的音樂與這一音樂潮流相結合,產生了特有的音樂風格。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響。一方面,他繼承浪漫主義音樂傳統,另一方面,他的音樂又含有許多現代主義音樂元素。浪漫主義追求詩意般的旋律,如肖邦被稱為音樂中的“詩人”,其作品包含豐富的情感,關注人本身的想象力,表現自然的奇跡和人類的自我,用激烈的方式傳達音樂的沖擊,不在乎不平衡所帶來的結果;現代主義音樂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旋律和節奏,是對音樂的創新探索。拉赫瑪尼諾夫在賦予音樂以浪漫主義色彩的過程中,又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他的作品是浪漫主義和現代音樂相結合的產物,在當時的時代,他的創作是一種創新。他的作品音域寬廣、旋律優美、動力性強、力度對比強烈,具有鮮明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本文主要以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幻想小品集》中降e 小調《悲歌》為例,分析作品的結構、技巧及情感表達。
《悲歌》選自《幻想小品集》(op·3),創作于1892 年,是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的第一部鋼琴獨奏曲,這套曲集是他獻給其導師安東·阿連斯基而創作的。這套曲集一共由5 首相互獨立的小品構成。分別是《悲歌》《升c 小調前奏曲》《旋律》《小丑》《小夜曲》。標題“悲歌”暗示這一樂曲具有挽歌的特性,這首曲子是作者在1890 年到1891 年莫斯科大饑荒背景下創作的。在這段艱難的時光中,拉赫瑪尼諾夫不僅經濟拮據,還承受著抑郁癥的痛苦,還有對導師安東·阿連斯基的思念。這首曲子充滿著細膩與憂傷的情緒,反映出作者這一時期的創作風格和藝術特征。
整首曲子采用三部曲式。左手采用跨越兩個八度的和弦分解,幾乎占據了鋼琴音的一半,而右手則采用富有感染力的旋律音色,兩者相互交融。第一部分是1-40 小節,為降e 小調;中段較為活潑,是全曲的41-82 小節,在右手和弦的伴奏下,低音部呈現降G 大調旋律,緊接著是一小段的華彩樂段,經過83 小節的連接后,緊接著是再現部分,直到結束三連音的三度和弦,有力地結束全曲,整首曲子共106 小節。
1.首部
首部旋律剛出來時比較壓抑,情緒表現得比較悲傷,是帶有一點悲劇色彩的音樂旋律。演奏第一部分時,要注意左手的指法,盡量少換手位。這首曲子采用了向心式旋法,就是旋律走向圍繞一個音進行,通過不斷反復回歸給人一種猶豫、徘徊的感覺,令人難以忘懷。左手采用開放式的和聲,高低起伏的音色,漸強漸弱的變化,對推動音樂情緒起到了重要作用。演奏是對樂譜進行翻譯和解讀的過程,可以讓譜面上的符號和和聲具有一定的音響效果。演奏時要注意,要從肩部發出抬的動作,不需要過多揮動手指,應當注意指尖力量的集中。左手的指法需要標記清楚,不然容易出錯,且左手的力度和音色也要注意,音色要往下沉。演奏者不僅要把譜面上的符號、音樂術語等表現出來,還要適當加入自己的感受和判斷,對音樂進行二次創作。右手在演奏時要注意下鍵要沉重,音色不要飄忽不定,觸鍵要緩慢而低沉,指尖的力量要集中,才能與左手音色相結合,詮釋作品悲傷憂郁的感覺。全曲的旋律在右手上,旋律的基本音也都在弱拍上展開,音色不能太重,同時,也要注意連線的句子的劃分。一般來講,處理曲子的強弱除了參考譜面上的標記外,還要注意音的走向,基本來說,音往高處彈奏時聲音漸強,反之,漸弱。在(26-29)小節,右手出現了八度的重音記號,預示著這一段落的情緒變化,與之前的旋律相比,這一段的情緒更加強烈,像是要擺脫束縛。右手旋律二度的推進和三連音的加入,再加上左手保持音二度的下降,更充斥著緊張和不安。但是,在30 小節,右手轉變成比較克制的保持重音,暗示著拉赫瑪尼諾夫想打破這種平衡,卻又不得不壓抑這種細膩而又復雜的感情。雖然譜面上一直持續著重音,但是,由重音到保持重音的改變,也表示前后有區分,要演奏出不一樣的層次感。在樂曲38 小節開始時,旋律的下沉并沒有讓音符的力度變弱,反而越來越強,這是為后面的41 小節(發展部)作準備,左手并沒有很大變化,依舊是以降e 小調主和弦的分解與剛開始出現的引子相呼應。
2.發展部
中段(41-83 小節)與首部采用完全不一樣的材料,出現了全新的、較為活潑的旋律,與首部形成并置對比關系。部分是降G 關系大調,不斷回到原來的調式,充斥著不安的情緒。一般情況下,大調給人的感覺通常是明亮且充滿希望的;反之,小調給人以一種憂郁、低沉的感覺。中段出現的piv vivo(富有生機、充滿活力的)樂段在右手雙音的襯托下凸顯左手的旋律,并逐漸進入高潮,經過短暫的華麗表現后,通過左手三連音與和聲內音程的推進,以lento(慢板)速度回到再現部,并再次對首部旋律進行變化重復,最后,尾部通過crescent(漸強)的右手三度雙音的疊加,在推進到下降的過程中結束。在演奏中段時應該根據樂句的需要調整演奏技巧,不要太機械,55 小節的三連音在第一個音下鍵時可以稍微拖一下,搶走后一拍的部分時值,使句子間的情感表達更豐富。64 小節進入全曲的高潮,也是全曲演奏難度最高的部分。演奏相同的八分音符和三連音、五連音時要用相同的速度,根據主要旋律決定速度,在保證速度一定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進行情感處理,并且,在演奏時要注意歌唱性。這一樂段有大量的三對二、三對四、三對五節奏,看似雜亂無章,其實有跡可循。對這些節奏,筆者覺得有兩種處理辦法,第一種就是機械地演奏左手對右手的拍子;第二種就是根據時值進行劃分,要在平時的練習中緊跟節拍器進行練習,在練習初期,要勻速跟緊節拍器。這一段的雙音技巧參考了科爾托肖邦練習曲指導手冊:首先,應該放松手腕,平衡4、5 指與內聲部的力量,注意突出高音旋律。其次,貼鍵演奏,省略每一個大拇指的音色(大拇指往往會偏重,在練習時要刻意強調),提高雙音練習的連貫性,最后,聆聽音色的強弱效果。在高潮樂段過后,經過情緒的一次次沉淀,來到一個慢板的過渡樂句,曲子回到再現部。這一段中,值得注意的是由高潮的保持重音記號逐步加強到重音記號,再逐漸回到過渡的慢板,情緒上是剪不斷、音連綿的表達效果。
3.再現部
發展部像是一束光芒,給人希望,再現部出現后,仿佛前面的一切情緒都消失,樂曲又回到了反反復復的壓抑的情緒當中。這一樂段在譜面上沒有太多的演奏技巧變化,但是,在處理情感時,要比之前的部分更加細致,情緒的表達要更加豐富。弱起的旋律依舊惆悵,再現部雖然比較短暫,但是,在情感處理上反而層次感更強烈,通過兩次的疊加使最后的結尾在一聲聲重音和三度音程中結束。樂曲的尾聲部分不是以一個正格結束,拉赫瑪尼諾夫用二級減小七和弦解決到主和弦,但是,最后卻是用屬音結束,為悲傷增添了無盡遐想。在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作品中,旋律經常采用二度上行的模式,這主要是因為二度的音區比較狹窄,相鄰兩個音的音色交融在一起,充斥著不安、矛盾的感覺;音樂中的情緒會有壓抑的感覺。全曲的前半部分多使用二度之間的關系表達徘徊、猶豫的感覺。在音樂的后期,情緒明顯疊加,在最后下降的過程中采用右手三度、左手低音八度將聲音進行到底。
4.音樂處理
在接觸曲子時,要了解拉赫曼尼諾夫創作的特點。這首曲子是由左手的引子開始的,后開始的右手的旋律音需要有起伏地出現,根據曲子本身的情感進行處理,音色不要太刺耳,聲音要低沉,好似人在輕聲細語一樣。在主題出現雙聲部時,要將旋律線條的變化清晰有序地體現出來,同時,也要注意指法和手位。王寧一老師在《音樂作品存在方式之我見》中將樂譜上的音高和時值進行定性,精確到速度、音色、音樂術語等,而漸快、漸慢、中強、明亮等標記的處理可以比較粗糙。這就是為什么不同人在演奏同一首作品的時候會出現明顯的風格差別。我們既要演奏出樂譜上出現的標記,也要凸顯與他人不一樣的個性。旋律部分的音色要體現樂曲的歌唱性,起伏要明顯,但也不要太突然。手臂、肩膀、大臂要放松,適當帶動手腕,使旋律更加連貫。關于觸鍵,每個時期的鋼琴家的觸鍵方式與其所處環境或者所在時期的鋼琴發展有一定聯系。拉赫瑪尼諾夫更注重利用現代鋼琴重現浪漫主義風格,其觸鍵音色更加偏向于聲音的華麗和和聲的飽滿,以及對音量的處理和對聲部組合的駕馭,通過手臂力量和音量強弱的變化表現聲音的歌唱性。
樂譜是記載和傳播音樂作品的一種異化了的形式,在演奏作品之前,要對整首曲子的曲式有所了解,也要了解作者創作這首歌的背景、作者自身的演奏特點,按照樂譜演奏只能傳達作曲家的基本意圖,而某些不確定的地方給二度創作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演奏者要結合自身的演奏方式適當調整演奏方式,演奏出自身的特點。張前老師在《對音樂作品存在的幾點認識》中提出,音樂作品獨特存在方式的真正實現不僅在于創作階段,也在于表演階段。正如巴克豪斯所說:“即使是演奏最簡單的樂曲,要做到完美也是困難的,也要多加練習”。所以,在演奏出特定的情感、動作、譜面上的符號和術語外,我們還要提高對曲目的熟悉度,才能演奏出具有個性的作品。
《悲歌》這首曲子不管在情感處理上還是在技巧、演奏方式、曲式結構及和聲上,都極具個人特色、時代特色以及民族特色。拉赫瑪尼諾夫作品的風格與他本身的經歷有一定關系,他不僅把浪漫主義音樂風格和現代音樂風格相結合,也將自己國家的音樂融入音樂創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音樂道路,對后人的音樂創作產生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