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麗,朱載慶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廣東 廣州 510303)
“粵語童謠”主要分布于廣府地區及香港、澳門地區,粵語童謠使用的語言是粵語。粵語的起源,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言、源自中原翹楚的楚國的楚語等說法,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不斷南遷嶺南,粵語方言里中原古漢語存在的入聲,其聲母、韻母、聲調與古漢語標準韻書《廣韻》高度吻合,粵語較多保留古漢語特征。[1]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與百越族的不斷融合,地域性因素遺留和滲透,形成了今天的廣府文化。粵語是粵港澳大灣區普遍使用的方言,是粵港澳大灣區人民重要的感情紐帶。
粵語童謠歷史沿革,目前有記載可據發行者是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印刷者是位于廣州九曜坊的明星印刷局,收錄了8 個版本的《雞公仔》。粵語童謠是中國七大方言童謠之一,聲調一致是粵語童謠一大特色。民族音樂理論家、中國音樂史學家洛地先生曾說過,“中國的傳統‘以文化樂’。語言(方言)是民族藝術的根。①”粵語有很多獨有或衍生的詞匯,如九聲中的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六調的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濁平,五濁上和六濁去。九聲六調即九種發聲,六種聲調。首先,一種聲調對應一種發聲,六種聲調對應六種發聲,剩下三種發聲就是入聲。目前,粵語在香港、澳門具有官方語言的地位。粵語是廣府民系的母語,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粵語童謠的本體既有自身南粵文化的鄉邦個性,也有中華文化的共性。
例如,流傳甚廣的《月光光》:“月光光照地堂,蝦仔你乖乖瞓落床……一覺瞓到大天光啊。”
在這首童謠中,廣府粵語字腔渾然一體,尾韻皆落在粵語的“ang”韻上,此處的“ang”韻采用的是《中華詩韻(十三韻)》中的韻部,如《月光光》每句歌詞的最后一個字“光”“堂”,“床”“秧”“岡”“羊”等等,都是“ang”。而粵語的“ang”音發音開口比漢語拼音的[ang]還要大,使用鼻腔和咽腔共振來發音,加之粵語獨特的拖尾音現象,押“ang”音為這首兒歌帶來極為悠揚的旋律感。②粵語童謠“依字行腔”與作品押韻有很大關系。所以了解歌曲中具體的字在粵語中的發音以及在音調中對應的具體音高尤為關鍵,可以口頭傳播,朗朗上口,便于兒童記憶與跟唱。
以《排排坐》部分歌詞為例,童謠中描寫孩子一起“排排坐”(坐成一行),分吃水果的快樂場景,傳達了“共享的快樂才是最甘美”的樸素道理,教導孩子要學會共享,以和為美,樂于分享。“排排坐”“吃果果”“笑呵呵”疊字使用親切而自然,流露出廣府幾千年以來對手足親情的珍視也巧妙運用七字聲韻律,朗朗上口,便于學前兒童記憶傳唱,起到了較好的行為教育作用。
廣東粵語童謠的曲體結構,主要有單樂段的二句式、四句式和五句式。二段體等少見。二句體。即只有上句和下句兩句,一呼一應,類似問答,構成最簡單的曲式。二句體通常以復二句體的形態出現,前二句和后二句,有的是嚴格的重復,有的是變化的重復,有的童謠還以三對甚至四對等多對二句體的形態出現。
如:《猜呈尋》:“呈尋剪,呈尋包,呈尋糯米叉燒包。老鼠唔食香口膠,要食就食豆沙包。”這童謠共二個樂句,構成了完整的起承轉合型四句體曲式;完成藝術形象的塑造。第二、三、四句為統一的七個字形式,經過第三樂節的轉接,最后第四樂節形成朗朗上口格律節奏完美統一的美學特色。
粵語在廣東又稱為“白話”,雖然廣東省外來人口比較多,但是粵語仍舊是廣東人民主要使用的方言,全省有3800 萬以上使用粵語[2]。粵語內部大同小異,分為廣府話、四邑話、羅廣話、高廉話③。
從歷史上的粵文化可以看出古代嶺南地區與中原王朝政權更迭和軍事政治分分合合的關系。公元前219 年,秦軍占有廣東地區,至前214 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后,把嶺南地區設為“桂林、象、南海”3 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 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梁啟超指出:“吾粵僻處嶺南,與中原邈隔,故在數千年歷史上觀之,其影響于國家政局者不甚大。雖然,以世界的眼光觀之,吾粵實為傳播思想之一樞要也④。”以古代封建中原文化角度觀察,古代南粵人生產方式及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交織,毋庸置疑處于弱位邊緣地帶,但是近現代以來,廣州作為中國看世界前沿地區發揮連接西方文化橋頭堡先鋒作用,東方蒙地卡羅澳門和亞州四小龍之一的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亞洲最大貿易港之一貫通全球,都給粵語童謠帶來“交流之時代”。[3]
該曲是廣東粵語地區流傳著的一首童謠,這首歌曲以一個兒童的視角,描繪了下雨天時水淹街道,家人忙碌的場景,充滿童趣。例如歌詞:“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賣。阿嫂出街著花鞋,花鞋花襪花腰帶。”反映清末民初時,廣府人家獨特的市井氣息。
廣州粵語本土歌手東山少爺改編(落雨大)一歌的副歌部分引入了這首廣東童謠,以表現對廣州城市歷史底蘊的憶思,傳統民謠與現代流行說唱的形式互融,正如歌詞:“落雨大,廣州水浸街,各位兄臺已長大。要知韞銀最艱難,雙眼通紅聲沙曬。細細個我就識唱呢首歌,個時成班朋友仔,排排坐,食果果。”
改編后的粵語童謠《落雨大》,不僅含有歷史悠久的嶺南音樂文化因子,同時具有濃濃的時尚生活氣息。《落雨大》已經成為幾代粵港澳人的童年回憶,在大街小巷廣為流傳,也是現代羊城文化開在時代木棉花樹上耀眼的“花朵”。
改編合唱版本的粵語童謠以和聲為美,以情為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單一的旋律已經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上升的精神需求和聽覺審美感受,縱向織體的和聲聽覺美感成為藝術審美的主導趨勢。新一代作曲家們對帶有濃郁本土氣息的粵語童謠不斷進行表演形式的創新。1956 年,第一首粵語童謠歌曲《一支竹仔》由香港作曲家周聰創作,這首童謠歌曲開創了粵語童謠歌曲創作的先河。⑤
筆者以洪劍華改編的(童聲二部合唱)《落雨大》為例,進行分析。該合唱版本的粵語童謠,采用主題變奏的創作手法,通過五次變奏,四次轉調(F—降A—G—F)使得音樂情緒層層遞進,生動描述落雨前,落雨中,落雨后三個時間點的市井變化。
全曲以“啦啦啦”擬聲詞多次重復而貫穿并逐漸推向高潮。卡農對答式寫作體現傳統東方根深繁茂粵語童謠與西方音樂碰撞出獨特而富有韻味的藝術形式。音樂作品的風格是隨著創作技法的改變而變更的,社會存在的語境及其思維觀念導致了創作技法的變更,技法決定了風格的審美。⑥筆者認為,《落雨大》的創作與呈現的藝術語境體現了粵語童謠在歷久彌新的歲月長河中,經過新的文化自覺與西方“舶來品”作曲技法融合,而展現勃勃生機。
中國童謠是中華母語音樂文化的源頭和血脈,是最自然的一種母語音樂文化。粵語童謠作為極富地方特色的音樂,是傳播粵語、傳承廣府文化的重要載體。粵語童謠中滲透著生活常識,比如“落雨大,嘩啦啦啦落雨大,嘩啦啦啦水浸街,嘩啦啦啦擔柴上街賣,嘩啦啦啦著花鞋”,孩子聽唱童謠時能夠潛移默化地習得好習慣、學習安全常識。粵港澳大灣區的孩子們可以以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傳播粵語,傳承優秀嶺南傳統文化,培養孩子們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以童謠為載體,回歸中華民族母語文化的傳承,通過教唱粵語童謠,使孩子們產生更強烈的文化認同感。這種文化認同感是一種多元文化教學,是立足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石。近年來,粵語童謠重新回歸人們視線,在兒童教育方面深受學生家長一致好評。通過對兒童進行粵語童謠的教學,促進嶺南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兒童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童謠是一個民族音樂的根基和靈魂,是民族音樂文化的基因和精髓。粵語童謠通過童謠的載體來培養兒童的民族音樂思維,積累民族音樂語匯,使兒童認知民族音樂文化、體驗民族音樂文化、理解民族音樂文化、熱愛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民族音樂文化。[4]
粵語童謠,語句押韻、朗朗上口、生動活潑,更利于激發孩子探索語言的積極性。通過粵語童謠的教學,培養粵港澳大灣區兒童對中華民族認同的心理意識。通過學唱母語的粵語童謠,在兒童的潛意識中,培養堅定的民族性格、凝聚民族精神,從而凝聚團結粵港澳大灣區的全體民眾。
粵語童謠中粵語共鳴始終影響著男女老少,文化認同一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保持繁榮穩定的主要“動脈”。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粵語也是廣府文化之瑰寶。筆者留意到,廣州、佛山兩地不少小學初中通過開展粵語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粵語文化自信。通過粵語童謠的傳唱,讓兒童體會粵語的魅力,引導兒童樂于開口說粵語,喜歡粵語,樂于了解粵語文化,推動廣府文化在大灣區地區的傳承和保護,提高廣府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對廣府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兒童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為粵港澳大灣區粵語傳承發展提供良好語言環境。
粵語童謠是粵港澳大灣區傳統文化的沉淀與傳承,是中華民族母語文化的教育載體,可對兒童進行民族歷史、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粵語童謠教學可以推動廣府文化在大灣區地區的傳承和保護,提高廣府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兒童對廣府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兒童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為粵港澳大灣區粵語傳承發展提供良好語言環境。
雖然我國傳統音樂粵語童謠已被諸多學者所重視,但大家對粵語童謠中優秀文化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就目前粵語童謠研究而言,香港、澳門雖然同屬嶺南粵語文化體系,但對于粵語童謠的專題研究和實踐推廣并不廣泛。我們呼吁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個小學和幼兒園中推廣粵語童謠教學。
注釋:
①洛地.詞樂曲唱[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5.
②參見李露.粵語童謠中可交流的音樂性[J].名作欣賞,2021,(33):154.
③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東卷[M].中國ISBN 中心出版,2005.40.
④梁啟超.蒞廣東同鄉茶話會演說辭[A].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M].中華書局,1989.24.
⑤周豫,何治國.失落的粵語童謠[N].南方日報,2013-08-29.
⑥姚恒璐.從曲式原則到結構邏輯: 音樂結構與作品風格演變的有機關聯[M].文化藝術出版社,202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