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
伏羊文化節、安徽省“畝均論英雄”改革現場會、中國工業腐蝕控制工程大會、安徽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7月中旬,《決策》雜志記者在蕭縣調研前后,連續多場高規格活動在蕭縣舉辦,不僅展現出蕭縣的經濟發展、改革創新和文化魅力,也讓蕭縣的存在感日益“隆起”。
在皖北地區的22個縣(市)中,蕭縣毗鄰江蘇徐州,經濟總量排名前列。《決策》雜志記者走進蕭縣,以蕭縣為樣本,分析皖北縣域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中帶來了哪些改變。
在安徽東部毗鄰蘇浙的22個縣(市、區)中,蕭縣的區位優勢一眼可見:安徽北大門、蘇皖魯豫“四省通衢”之地。蕭縣還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的近郊,直接接受徐州都市圈的經濟輻射。
2016年,蕭縣高鐵開通,到徐州東站僅需18分鐘,這條路也被很多人稱為“徐州—蕭縣0號地鐵”。高鐵開通成為標志性起點,蕭縣交通建設進入跨越發展期,而更深遠的影響,還在于區域格局的改變。
首先是看得見的顯性改變。蕭縣路網與徐州市加速連線,形成“扇形對接”,作為徐州“西部門戶”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以徐州為鏈接點,蕭縣與滬蘇浙更多城市連通,扮演著安徽皖北地區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橋頭堡角色。
其次是國家戰略交匯疊加。2018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徽全省域納入長三角地區。同在2018年,國務院批準《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蘇皖魯豫等省共同參與的淮海經濟區建設,也上升為國家戰略。蕭縣成為兩大國家戰略布局落子的重要節點。
最后是政策效應加速釋放。2021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杭州市拱墅區結對幫扶蕭縣,雙方建立常態化聯系機制,推動干部雙向互派掛職,開展產業合作交流。2023年以來,皖北振興被提升到“事關全省高質量發展、事關安徽現代化”的戰略高度。
在國家戰略疊加和政策效應釋放的推動下,蕭縣處在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關鍵上升期。
站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風口上的蕭縣,在2023年的“新春第一會”上,向全縣干部發出號召,聚焦2023年拼起來這條線,提振精氣神、鼓足實干勁,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干出攻堅的高效率,跑出追趕的加速度!
加速度怎么來?蕭縣把工作聚焦點放在了縣域工業上。
皖北縣域經濟要振興,核心是發力產業,特別是工業。
早在上世紀60年代,蕭縣一批具有開拓創新意識的農民,依靠“一把刷子、一把鏟子”,外出從事防腐施工。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當年的勞動者已經轉型為創業者,逐步建立起本土的防腐涂料生產、銷售、施工全過程產業體系。
以防腐化工產業為基礎,蕭縣進一步延伸拓展功能性新材料及下游產品加工,打造特色產業集群,逐步成為蕭縣的主導產業,樹立起“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的品牌優勢。7月19日,中國工業腐蝕控制工程大會在蕭縣舉行,全國防腐蝕產業近260家企業出席會議,彰顯了蕭縣在該行業的重要地位。
如果說新材料產業的崛起,是蕭縣敢為人先、敢闖敢干精神的縮影,那么另一大主導產業機械制造,則是利用區位優勢,搶抓發展紅利的生動體現。

張江蕭縣高科技園。攝影/孫峰
蕭縣積極對接徐州工程機械與智能制造萬億級產業集群,成功集聚了一批配套企業。有了一定機械產業配套基礎后,又進一步深化與浙江瑞安、玉環等城市合作,主動承接長三角地區汽車零部件產業轉移,成功將機械制造打造成又一主導產業。
2023年6月,安徽召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推進大會,明確了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強烈信號。搶占先機的蕭縣,正努力成為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版圖上的重要一塊。
圍繞新材料和機械制造兩大主導產業,蕭縣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條—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發展思路,努力打造兩個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將著力建設皖北新型工業化的引領區和淮海中心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打造全省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省際合作園區。
產業發展規律顯示,只有形成一定規模,才能具備競爭力。對于縣域而言,要做大產業規模,唯有從項目招引上持續發力。
蕭縣把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圍繞重點產業成立招商工作領導小組,配套重點項目調度、保障專班,全縣上下形成項目為王、全員招商的濃厚氛圍。在徐州、上海、常州、杭州、合肥等地專門成立駐外招商中心,安排副縣級領導帶隊招商,廣泛搜集招商第一手信息。
蕭縣招商引資不僅有力度,更有成熟的策略。圍繞本地產業特點,蕭縣一手抓外部招引,一手抓內部建設,建立起完善的生產要素保障體系。得益于完善的工業生產配套,上海戎科特種裝備有限公司僅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敲定了蕭縣新生產基地項目。
在蕭縣調研工業企業可以感受到,隨著產業配套能力日趨完善,蕭縣縣域特色產業發展將有廣闊的潛力空間。
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是現階段皖北縣域經濟振興面臨的最大戰略機遇。而蕭縣,又是較早主動對接上海的皖北縣域之一。
早在2014年7月,蕭縣就率先面向長三角,與上海張江高新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籌建張江蕭縣高科技園,打造滬皖合作戰略平臺。到今年7月,合作牽手已有十年。
依托張江蕭縣高科技園,蕭縣錯位承接上海張江產業轉移,并共同出資成立發展基金,采用“基金+基地”“投資+服務”模式,聚焦新材料、機械制造重點產業,成功招引一批科技型企業落戶園區,帶動200余家長三角企業落地蕭縣。
科技園不僅是一個產業平臺,更是產學研合作交流的平臺。蕭縣加強與上海科學技術交流中心的戰略合作,大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為投資企業提供落戶、孵化、投資、扶持上市等全鏈條增值服務。加強與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在張江蕭縣高科技園共建智能制造創新中心。2022年,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獲批為省級科技服務集聚區,成為蕭縣集聚創新要素資源的“強磁場”。
為打通科技企業培育發展全流程,蕭縣正加緊推進張江高科技園二期項目建設,在蕭縣經開區預留了萬畝產業基地,為項目落地提供空間,形成了產業孵化、加速、落地的全覆蓋。
2023年4月,在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牽頭舉辦的長三角優秀創新案例評選活動中,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發展案例在全省40個案例投票初選環節中得票數位居第一位。
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的發展壯大,是蕭縣以創新驅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而要讓創新的種子不斷生根萌芽,還需用改革的手段,提供良好的土壤。
2022年,蕭縣獲評“全省‘畝均論英雄改革工作有力、成效明顯的縣(市、區)”,成為皖北地區唯一獲表彰的縣域。2023年7月13日,全省“畝均論英雄”改革現場會在蕭縣召開。
蕭縣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畝均效益評價體系,從新材料、機械制造、農副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木材加工五個行業分別評價。科學運用評價結果,對企業實施差別化財稅、用地、金融等政策,推進資源要素向綜合評價高的企業集聚,實現讓“好馬吃好料”。
為突出示范效應,蕭縣在喜馬拉雅平臺上推出企業家“有聲明信片”,對畝均效益評價A類企業家進行宣傳,提升企業知名度。
未來,一畝土地的工業年產值有多少?蕭縣給出了“標準答案”。為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蕭縣以“標準地”的形式,在工業用地出讓時事先明確畝均工業產值、稅收標準,通過政策杠桿,推動企業以“小空間”謀求“大發展”。
2023年,蕭縣出讓工業項目“標準地”52宗2157畝,在省級以上開發區“標準地”供應占比達到100%。
如果選一個反映蕭縣經濟活力最具風向標意義的數據,新增市場主體數量很有說服力。2023年上半年,蕭縣新增市場經營主體10259戶,而在2019年上半年,新增數量還只有6903戶。
從新增市場主體的所有制性質看,94.6%為民營主體。2021年,蕭縣民營經濟排名全省同類縣第一,獲得省政府督查激勵。2022年,蕭縣民營經濟為全縣經濟發展貢獻了70.2%的GDP、64%的投資、71.02%的稅收、95%的技術創新成果。
民營經濟是營商環境的晴雨表。一般來說,民營經濟越發達的地方,營商環境就越好。為全方位營造出高質量的營商環境,蕭縣開展了一場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變革。
首先是常態化開展營商環境會商調度。每周對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進行會商,每月對問題解決情況進行調度,將營商環境納入全縣重點工作每季度考核。
其次是監督倒逼落實。營商環境牽頭單位面向社會公開承諾,接受社會監督,強化政策落實,以“將心比心”的態度、“馬上就辦”的速度、“辦就辦好”的力度,聚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專業化、開放型、服務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務服務環境。
最后是建立問題訴求閉環辦理機制。在政府網站開設“創優營商環境為企服務”專欄,在政務服務大廳開通“涉企服務”專窗,設立電話投訴專線,多渠道收集企業訴求,完善營商環境問題訴求“收辦、交辦、督辦”閉環辦理機制。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家最有發言權。為實打實地幫助企業解難題、減負擔,蕭縣持續開展企業家茶話會、企業家接待日等活動,面對面解決企業家困難訴求。
2023年1月,在安徽省持續深化“一改兩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大會上,蕭縣獲評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優秀單位。
一位來到蕭縣掛職的杭州干部感慨道,“原以為浙江干部是最拼的,沒想到蕭縣的節奏也很快。”
當前,蕭縣搶抓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機遇,對標滬蘇浙出臺相應政策,鼓勵干部在各自的領域勇爭先、創一流,提振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成為推動蕭縣不斷跨越發展的內驅力。
在“十四五”規劃中,蕭縣提出“全省進十強,全國爭百強”的戰略目標。隨著皖北全面振興,皖北縣域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蕭縣乘勢而上,奮力探索一條具有蕭縣特色、蕭縣氣質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