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良信 夏潔
浙江“千萬工程”指引萬千鄉村發生了精彩蝶變,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借鑒。近年來,安徽省潛山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學習浙江經驗,以培育壯大特色產業為主線,建設“骨架小、顏值高、氣質美、活力足”的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特色村鎮,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的鄉村振興之路。
潛山市水吼鎮天柱村曾經是一個深度貧困村,交通極為不便、村居環境臟亂差。經過三年的實踐探索,如今已變成道路寬敞干凈、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美麗宜居鄉村,令游客流連忘返。2022年,天柱村憑借民宿經濟榮獲“安徽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稱號。
像天柱村一樣“蝶變”的村莊還有很多。潛山市通過“四宜”特色村鎮建設,成功培育了一批發展有優勢、有潛力、村民可參與的特色主導產業。
如天柱山鎮茶莊村、水吼鎮天柱村和龍潭鄉萬澗村,依托國家5A景區天柱山培育民宿產業,形成了環天柱山民宿集群,現有陋室邂逅等高端民宿30余家;黃莊鎮黃鋪村已建成油茶、瓜蔞、花卉苗木、桑葚、藍莓、葡萄等農特產業基地,實現“四季有花有果”,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打卡體驗。龍潭萬澗村由老屋改造的“逢上花屋”青年旅舍2022年接待游客1萬余人次,營業額達120萬元。
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帶動了集體經濟的持續壯大。2022年潛山市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7165.9萬元,村均40.95萬元。其中,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超50萬元的強村50個、占比28.6%。2022年試點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50萬元。
同時,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四宜”特色村鎮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全域推進農村垃圾、污水、廁所“三大革命”,并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實現了村莊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家園變花園。

潛山市民宿。攝影記者/ 陳若天
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也在不斷形成。“四宜”特色村鎮所在地沒有出現越級進京上訪戶,也沒有1例集體上訪。龍潭鄉萬澗村的“澗行者鄉村服務發展中心”,是一個由本村50多名婦女組成的志愿服務隊,隊員們平時積極踴躍參加照顧老人、村莊清掃等公益活動。官莊鎮官莊村圍繞清朝本地鄉賢余文章“孝義傳家”的優秀家風做文章,以孝義文化為主題,連續多年舉辦孝義文化旅游節、九九重陽孝義官莊等大型活動。
“四宜”特色村鎮還吸引了一大批在外打拼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天柱村一名90后青年,毅然放棄在大城市工作機會,投資100多萬元將自家房屋改建成“院里樹下”民宿。愜意舒適的小院深受許多年輕人喜愛,今年“五一”期間天天爆滿。返鄉青年說,“家鄉環境變美了,辦民宿有奔頭”。天柱山鎮依托旅游和森林康養資源,吸引了20多個在外創業人才回鄉創業。
潛山鄉村“蝶變”是如何發生的?
2020年11月,潛山市組織黨政代表團赴浙江專題學習“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在充分論證基礎上,創新提出以“四宜”特色村鎮建設作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切入點。
借鑒浙江等地成功經驗,“四宜”特色村鎮是相對獨立于城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兼具旅游和社區功能,區別于建制鎮、行政村和開發區、風景區的“非鎮非區”產業發展空間。以功能區理念打破行政界限,特色村鎮可以一個村莊為中心精心培育,也可以跨村莊融合周邊景區、優勢產業等特色資源連片建設,形成特色產業聚集區。
根據試點村鎮資源稟賦,潛山市精心發掘特色產業、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旅則旅的原則,確定一個特色主題進行培育,先后三批次打造了14個特色村鎮。其特色產業發展路徑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旅游資源富集型村鎮。比如,天柱村依托白馬潭、天龍關、天仙峽等國家4A級風景區,聚力推動旅游與康養、休閑、戶外運動等產業融合發展,豐富拓展“民宿+康養”、“民宿+研學”等業態,萬山民宿集群效應日益凸顯;天柱山鎮茶莊村深度挖掘富鋅、富硒、富負氧離子“三富”資源,大力發展休閑康養、山地戶外運動、旅游配套服務、精品民宿等產業,打造茶莊國際康養小鎮品牌,每年吸引俄羅斯、日本、韓國等萬余名國外游客前來習武養生,從“看風景”“賣風景”向“賣體驗”拓展。
二是傳統農業主導型村鎮。比如,黃鋪鎮黃鋪村依托油茶、瓜蔞、花卉苗木等特色農產品基地, 探索研旅+農旅+文旅發展模式,打造“稻香荷美”田園綜合體,推動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梅城鎮潘鋪村、黃柏鎮袁桂村、塔畈鄉體元村等,做強做優茶葉、食用菌等優勢特色產業,探索農文旅、茶文旅等融合發展模式。
三是古村落。潛山市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合作,對國家級傳統村落龍潭鄉萬澗村的楊家老屋、楊家花屋、楊家祠堂等傳統建筑進行保護修繕和創意開發,發展鄉村民宿、休閑農莊、生態旅游等田園經濟,讓古村落煥發新生機,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鄉村振興共融共進的“萬澗”模式。
潛山的實踐證明,只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打好“特色牌”,就能走好產業發展的“特色路”。
“千萬工程”實施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以戰略家的前瞻眼光,提出要把整治村莊和經營村莊結合起來,與發展生產、富裕農民結合起來。潛山在特色村鎮建設中,以市場化為導向,鼓勵支持各地探索經營村莊模式,為盤活利用村莊資產資源、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找到了新路徑。
如官莊鎮官莊村委托安徽大自然文化旅游開發公司,對村內旅游產業進行經營管理,在實現6%保底收益的基礎上參與利潤分成,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60多萬元。
從潛山的實踐來看,第三方市場經營主體在村莊品牌打造、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旅融合等方面具有更為準確的判斷和更強的市場運作能力,更能注入村莊經營的源頭活水。
但鄉村振興光靠市場之手還不夠,只有讓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協同發力、優勢互補,才能發揮出“1+1大于2”的效果。政府之手在體制機制、資金、人才等方面,必須發揮引領和保障作用。
在體制機制方面,潛山市采用競爭機制,分級成立領導小組、工作專班,將目標任務量化到一個個具體項目,每個項目明確一名市領導牽頭負責。建立“現場跟班、一線調度、責任包保、重點推進”調度模式。每月對重點項目進行“紅黑榜”張榜公布,納入綜合目標考核。
在推動落實中,潛山市不搞平衡照顧、普惠式推進,按照“村級策劃申請—鄉鎮計劃申報—市級綜合審定”程序,每年擇優確定5個左右村鎮重點推進。對建設快、效果好的特色村鎮繼續給予二期項目支持。
在資金保障方面,潛山市財政每年統籌整合各類資金,每個試點村鎮連續支持2年、每年不少于1000萬元。積極申報上級項目資金,將“四宜”特色村鎮項目與環潛水河鄉村振興示范區“打捆”申報國家鄉村振興局、財政部鄉村振興試點,獲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5800萬元資金支持。
同時,成立舒州鄉村發展振興公司,爭取專項債資金2.1億元。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支持不同經濟成分和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四宜”特色村鎮建設。三年來,潛山市整合政策性投融資5.8億元,吸引社會資本近10億元。
在人才保障方面,潛山市通過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合作設立中北規劃設計(潛山)鄉村振興公司,有9名優秀人才來潛山實駐指導。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連續四年舉辦傳統村落保護暨鄉村振興論壇,合作共建“吾土鄉村振興工作站”,打造鄉村振興實訓基地,讓高層次人才全程指導特色村鎮建設工作。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在“四宜”特色村鎮建設過程中,潛山市始終從農民群眾角度思考問題,堅持群眾意愿與科學規劃并重,推行“村內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鼓勵引導村民全過程參與,贏得了農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綠色是鄉村的底色,文化是鄉村的根與魂。潛山市通過“生態+”特色村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文化+”特色村鎮,賦能賦值鄉村歷史文化。
潛山市把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四宜”特色村鎮的全過程各環節,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扎實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多措并舉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積極探索“五保四建三回來”河長制新路徑,不斷擦亮綠色生態底牌。堅持生態賬與發展賬一起算,探索出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生態+農業等“兩山”轉化模式,推動山林田野變景區、傳統村居變民宿。
堅持生態賬與發展賬一起算,探索出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生態+農業等“兩山”轉化模式。
潛山實踐證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的優勢,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潛山市堅持保護傳承和活態利用并舉,不斷延續拓展提升傳統歷史文化資源生命力和價值。一是把文化保護“抓起來”。成立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傳承利用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安排1000萬元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專項資金,推動歷史文化遺產“應保盡保”。在安慶率先組建非遺保護中心,加強瀕危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緊急搶救與發掘,創新利用非遺資源,引導全民參與非遺保護傳承。
二是讓傳統手藝“潮起來”。痘姆鄉以復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痘姆陶器燒制技藝為抓手,提升改造痘姆古陶研學基地,建成陶寶館、文創產品車間、陶藝體驗館等文化場館,打造以陶文化為核心的文旅文創綜合示范區,目前已舉辦痘姆古陶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等活動數百場。黃泥鎮以民俗特色美食為重點,建設互聯網+民俗美食創新創業基地。王河鎮河鎮村依托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河舒席工藝等資源,培育做大創意竹編竹制品產業集群。
三是讓紅色文化“火起來”。實施“紅源潛山”工程,挖掘整理利用本土紅色資源,修繕改造革命紀念館、歷史博物館、革命舊址和烈士故居,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五廟鄉圍繞五廟黨小組舊址,打造紅色基因教育傳承基地,每年吸引近2萬名黨員干部參觀感悟。
(作者單位:安徽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